我国PPP项目绩效审计问题分析与路径探索

2017-03-28 07:38李晓渝
财政监督 2017年15期

●李晓渝

我国PPP项目绩效审计问题分析与路径探索

●李晓渝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PPP项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随之而来的绩效审计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基于绩效审计理念,对项目在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并针对绩效审计过程中的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PPP项目 绩效审计 审计机构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发生极大转变,由传统的私人经营或者政府经营转变为公私相结合的经营,与之对应的PPP模式应运而生,PPP模式即公私合营模式,指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个共同目标。2014年12月财政部颁布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 (试行)》、公布30个PPP示范项目清单以及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为2015年的PPP项目落地打响了发令枪。然而随着PPP模式的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陆续出现,例如资金滥用、官商勾结、以权谋私等等,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监管不到位、行业标准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等,特别是PPP项目的绩效审计不够合理合规合法。因此,研究我国PPP项目绩效审计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PPP项目绩效审计现状分析

(一)我国PPP项目现状

2014年12月财政部对外公布了总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的30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项目,涉及交通、生态建设、教育、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从地方来看,各省陆续推出大规模发展PPP项目计划。例如安徽发布42个PPP项目,总投资710亿元;福建公布28个试点项目,总投资1478亿元;青海第一批80个项目,总投资1025亿元。随着PPP项目的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末,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入库项目 10685个,总投资额12.73万亿元。其中,市政工程投资项目在2016年新增加471个,总数量高达3771个,累计投资总额达到34982.66亿元。其次,2016年交通运输项目增加159个,总投资金额达到38419.07亿元,还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城镇综合开发、教育、水利建设、能源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PPP项目在 2016年分别增加 71个、65个、50个、43个、38个、30个。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中国已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PPP市场。

当然,在2016年新增的项目中,市政工程独居鳌头且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大城市。PPP签约项目行业分布差异较大,市政工程项目无论是从签约数量还是签约规模均位居榜首,共有项目471个,签约项目投资额为0.61万亿,占比分别为43.61%和33.89%;交通运输行业也不甘示弱,虽签约数量仅有159个,但项目体量巨大,签约项目投资额高达0.59万亿;同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及城镇综合开发的签约情况也较为乐观,签约项目数量分别为71个和65个,签约项目投资额分别为0.089万亿和0.15万亿。

(二)PPP项目审计过程分析

1、前期立项审批阶段审查。国家发改委2014年12月颁布《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通用合同指南 (2014版)》中规定在前期要明确实施主体,按照地方政府的相关要求,明确相应的行业管理部门、事业单位、行业运营或其他相关机构在授权范围内负责PPP项目的前期评估论证、实施方案编制、合作伙伴选择、项目合同签订等工作。审计重点关注PPP项目是否严格按程序实施,尤其是前期评估、方案编制是否进行物有所值评价。

2、项目合同谈判和签订阶段审查。PPP项目的合同双方包括政府和社会资本,根据社会资本的自身实力和承担风险能力、资金状况来确定投资金额,一般而言,社会资本在合作期间负责承担设计开发、运营管理、建设项目、维护基础设施等工作,通过政府补贴、消费者费用、利益缺口来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

3、项目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环节涉及到工程造价和财务相关领域。审计人员在建设期应该围绕资金这根主线,审计以资金筹集、使用的合法合规为主,PPP项目主要以社会资本投入为主,政府审计主要关注资金投入的质量。PPP模式的成本核算应该成为政府审计的重点。应特别关注在项目建设和经营环节多结算工程款项、虚假合同套取资金、管理费用偏高、变相违规举债等问题。

4、项目绩效审计。PPP协议中绩效考核环节直接关系到项目能否顺利开展。政府根据不同阶段PPP项目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是否严格按照合同履行、有没取得预计的成效。审计应以项目关联方的利益为主导开展项目绩效审计并进行评价,明确项目付费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审计要合理划分项目各方权责,重点关注社会资金取得的成效。

二、我国PPP项目绩效审计的问题分析

(一)竣工决算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目前我国的PPP审计着重于竣工决算审计,主要是对工程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这种审计方式能规范造价管理、遏制高估冒算。但这种方式更注重造价审核,专注查错或者违法造假现象,在宏观上没有对决策管理体制进行更好的审计核查,绩效审计的建设性无法体现。

第一,这种方式主要以事后监督为重点,缺乏对事前和事中的监督。PPP项目规模大,环节较多,过程复杂,一旦某个环节出错或者监管不力,就会使合作方(包括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彼此之间相互包庇、相互串通,比如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的“相互帮助”涉及恶意提高费用、随意修改设计方案,或者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互利互惠”。一旦发生上述现象,都可能对项目的审计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竣工决算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第二,这种事后监督缺乏时效性。竣工决算主要将有关签证单、验收单、进货单等本应加以审计的资料作为审计依据,这些依据过于简单和书面化,没有相应的实时数据和更为详细的报告,会存在编造肆意篡改信息等问题,造成一定的审计风险,审计结果不理想。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我国现行的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障碍,亟待进一步的优化。

(二)法律缺失,责任主体不明

2016年10月,在重庆召开的关于资本市场与创新创业的论坛上,重庆市发改委原巡视员周林军表示:“我国目前PPP项目发展迅速潜力巨大,但是同时目前PPP也存在法律缺失,责任主体不明,政府市场与行政主体地位共存的情况。PPP项目需要进一步厘清责任,强化现金流结构清晰性、可靠性、持续性。政府也要舍得拿出好项目,而不是丢包袱给市场。”并建议尽快对PPP项目进行立法,规范行业行为,厘清责任地位。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将PPP项目绩效与管理者政绩挂钩,造成一些地方领导过度追求政绩,要求所有人员听从指挥,集体行事,但是一旦出错或决策失误,就会互相推诿,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审计机关在追究责任对象时,往往模糊个人责任,处罚不了了之。如果不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片面追求书面惩罚,流于形式,那么政府审计的公信力就会降低,甚至助长此类现象。

(三)缺乏统一量化的PPP项目评价指标

PPP项目审计评价标准是沟通双方的基础,决定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的接受程度。首先,我国颁布了企业行业评价标准,但是并没有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测量工具的进化而修改,导致标准偏低甚至难以达到平均水平,不适合PPP项目这种具有多样性,包括农业、水利、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的绩效审计。其次,不同的建设项目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和地方相关部门的协助,导致地域差异和理念的不同使得标准参差不齐,即使审计人员在现场进行了审计,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因为贪图简便,一味追求效率而忽视存在的问题,甚至一笔带过,最终的审计结果可信度低。最后,对于政府公共项目,在计算投资成本的回报率时,没有细分量化的标准可循,社会效应评价难以测量,审计工作风险加大。

(四)PPP绩效审计技术落后

现有的审计技术以传统的手工记账为主,而国际先进技术方法还没有得到应用,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例如审计抽样,目前主要是依据有经验的审计工作者进行判断抽样,统计抽样并没有实施。同时我国在计算机联网、信息利用和运用计算机技术管理审计项目方面也比较落后,审计信息共享程度低,在各个审计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链,虽然有很多科研机构、高校、甚至某团队或个人开发出很多审计技巧或者更为简便的软件,但没有大量宣传推广,也无法应用于实际之中,造成了审计资源浪费、审计方法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无法满足现有经济活动的需要。

三、完善我国PPP项目的绩效审计路径

(一)将跟踪审计融入到绩效审计中

PPP项目绩效审计实际是一种事后监督,在项目结束后,对项目的各项指标进行审计,然而一般项目建设期较长,时间跨度较大,这种事后监督缺乏一定的时效性,指标数据和标准得不到及时更新,无法反映真实的经济效果,但跟踪审计能解决这一问题。跟踪审计指从项目建设初期,审计人员参与其中,然后根据建设进程,及时有效地对设计、运营、建设等不同阶段进行审计,并派专家进行审核指导,不仅能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还能缩短反馈时间,遏制问题的扩大,把伤害值降到最低,避免问题的扩大,保证项目的完善合理,其实质是以预防为主,监督为辅,是一种全新复杂但是高效的审计模式,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能很好地揭示问题,避免道德风险,充分掌握项目信息,尤其对PPP项目中的公共项目,实行该模式能有效杜绝资源浪费,保障国家资金的经济性、效益型和效果性,最大化地发挥审计监督功能。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

经济责任审计要明确,虽然其加重了国家经济审计的负担,但是可以从源头上杜绝和预防领导干部的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立项要经严格审查和逐级批准,不能凭个人经验主观判断,必须实行经济审计常规化。首先,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年限,在期间内明确领导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事项,不能含糊不清,并且要经过集体谈论决定。其次,由于项目跨度大、时间长,尽管超过任期,但依旧具有连带责任,必须保持项目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最后,责任追究要明确,分清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实事求是地反映被审计对象的过与失。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项目审计中,审计机构会采取很多定性化指标,但是指标过多会导致审计结果由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决定,会给审计人员带来“利润空间”,造成官商勾结,以权谋私,失去了绩效审计的公平公正性,只有量化指标,统一管理,才能减少风险。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按照项目决策、实施、建设、运营四个阶段制定不同的指标,从组织、经济、环境、社会、风险等因素出发,细分量化指标,比如实施准备阶段设置设备材料采购成本、资金筹集情况等指标,运营阶段设置投资回报期、财务流动比率等指标。第二,严格遵循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有效性原则,原则问题不能因人而异、因项目而异,一视同仁才能保障公平性,尤其是公共项目还要遵循公开性,所有指标对外公开,经得起公众的监督和审查。第三,采用规范性标准和专业标准。对于国外通用的标准,在无法可依时可以沿用,建设行业包括水利、房产、能源、医疗的专业标准必要时可以采用,而且必须严格遵从。

(四)提升PPP项目绩效审计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审计技术也在逐步提高,而计算机技术则是这个信息化时代所需的专业技能,运用先进审计技术,提高思维和组织方式的转变是提升审计绩效的关键。取代传统的手工审计,运用计算机审计软件,不但可以智能高效,减少差错,还能将数据系统定量分析,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人为地对上千上百数据进行处理,既繁重又低效,相反计算机既可以根据审计人员需求进行筛选和运算,还能自动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目前虽然有IDEA和ACL技术,但是开发更先进的技术并加以实施应用刻不容缓。■(基金来源:“四个全面”背景下安徽地区特色审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徽文化与审计文化的融合〈批准号:SK2016A0367〉)

(作者单位: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1]包建华、方世建.城市公共工程公私合作项目绩效审计创新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0).

[2]曹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研究初探[J].审计与理财,2014,(07).

[3]蔡今思.借鉴国际PPP运用经验,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J].中国财政,2014,(09).

[4]李冬.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2012,(09).

[5]刘春翠.BOT项目审计投资差异的处理[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6,(12).

[6]历国威.西方国家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6,(05).

[7]张帆,龚旻.税负与公共商品支出的约束关系: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财经论丛,2017,(05).

[8]张帆,刘雨佳.公共服务精准化绩效审计问题探讨——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J].财政监督,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