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2017-03-28 05:46:29谢保红
成功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消极儿童

谢保红

甘谷县永安伏羲学校甘肃天水741200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谢保红

甘谷县永安伏羲学校甘肃天水741200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深化,在我国农村地区也随之出现了一类特殊的儿童群体,即留守儿童。在我国,大多数留守儿童因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父母亲情的缺乏而或多或少的都存在部分心理问题,如行为障碍、人格障碍、适应障碍、情绪消极、认知偏差以及人际关系障碍等。对此,当地政府也应给予足够重视,尽量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地关爱,以守护其生命尊严,进而促使其在长大成人后能为祖国多做贡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童年本应是儿童沉溺于父母关爱的美好时光,然而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许多原本应与子女和和美美父母或迫于生活压力或因其他各方面因素影响而不得不外出打工,这便让继续留予农村生活的幼儿演变成了形式上的“孤儿”,长此以往,便极易导致其产生胆小、自卑、消极、人性、自私、冷漠等心理问题[1]。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一)认知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或多或少都存在部分心理问题,如认知方面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看待周遭事件时,惯于以消极的态度去应对,并将所有责任归结于自身。如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因不喜欢自己,教师上课未喊自身回答问题亦是因为不喜欢等。

(二)情绪消极

据相关调查现实,相较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出现焦躁不安、偏执、敏感等心理症状的概率高出许多。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旁人面前都表现得较为自卑,而这些自卑感还会因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演唱而持续增长。

(三)行为障碍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更易产生不安感,以至于面对周遭一切事物都始终保持着戒备或敌对心理,如此状态持续下去,不服管教、小偷小摸便会演变成为留守儿童的生活常态,严重者甚至会染上抽烟、酗酒、抢劫、赌博等恶习。此外,行为方面的障碍还将导致其容易出现许多不良适应行为,如学习能力低、性格内向孤僻、人际关系紧张等。

(四)人格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主要分为两种,即攻击型人格与畏缩型人格。其中攻击型人格的留守儿童其往往自控能力较差,加之生性冲动,因而时常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度。而畏缩型人格则表现则冷漠、自卑、优柔寡断,一切事物均难以吸引其注意力。两种类型,无论经历怎样的发展,其后期都将表现出同样的特点,如不合群、狂妄自大、抑郁、焦虑、冲动以及心神不安等。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家庭的教育,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相较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父母长期在外是主因,未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与关爱则是其次。既为人父母,便应用于担负家庭重责,而家庭责任重自然也包括对孩子的教育。然后正是由于这些父母未能尽到自身责任,才让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许多的心理问题。对此,作为孩子木府,需有意识的与孩子进行心理层面的交流,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给予其正确的瘾大,从而为其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2]。此外,为人父母者,还需善于与孩子进行心灵层面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应务必使其认识到当前的处境,使其能理解父母的行为,进而以维护自身心理成长健康的方式来回报父母。当然,针对当今社会的许多父母,既有条件便应让孩子随行,以接受正规的家庭教育。而若确实条件不允许,则应尽量站在儿童的角度为其选择最负责人的代理监护人,以尽可能使其免受心理方面的创伤。

(二)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孩子,既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那么作为相关管理部门,便应积极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作用,以维护其成长环境的健康。与此同时,为尽可能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相关部门还应针对特殊群体出台特殊政策,如规定外出打工的父母,其子女可在其工作地点附近就近入学,考虑到城市地区的高消费与打工的低收入将使父母承担更多压力,政府亦可降低其学习费用,让孩子能同时得到父母、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关爱,继而促使孩子成长为一个能为社会积极奉献的杰出人才。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鉴于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与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留守儿童出现的主要原因。对此,为人父母者,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都不能护士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其次则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孩子表达父母的关爱,以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最后,作为父母,既无法做到时刻守护,便应常与学校以及监护人联系,以了解孩子近况,并尽可能地为留守儿童创造好的成长环境。

三、结论

总之,由于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认知偏差、情绪消极、行为障碍、人格障碍和人际关系障碍等特点,所以为了促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只有多方联动,才能够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1]马志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教育, 2016(8):00026-00026.

[2]杨通华,魏杰,刘平,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特质与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2): 285-292.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消极儿童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科学与社会(2023年4期)2024-01-11 08:08:44
是不是太自恋,一测便知
DSM和ICD诊断体系人格障碍诊断的最新进展
智慧健康(2019年27期)2019-01-29 19:43:55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14
大学生人格障碍研究进展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4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
亲密的“敌人”
百科知识(2012年14期)2012-04-29 19: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