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江苏省镇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镇江212001)
以业务整合提高国企分类改革的有效性
谭浩俊(江苏省镇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镇江212001)
近日据悉,国企功能界定分类基本完成,定量复核后即可公布,与之相配套的分类考核方案也已经制定。这意味着,分类基础上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提速。
按照目前国有企业的分类,主要分为公益类和商业类两大类。其中,商业类又分为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商业三类。商业一类主要是指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二类主要是指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三类则是指处于自然垄断行业的商业类国有企业。
不同类型的企业由于承担的任务不同,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也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公益类国企毫无疑问只能是国有独资,但在承担具体投资、建设项目时,也可以吸引其他所有制主体参加,以更好地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依靠国有投资、政府投资。因为,公益事业原本就是社会的、公共的,让社会资本参与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公益事业、公共设施的社会性与公共性。
难点是在商业类国企。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初步方案,对于商业一类国企,原则上要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入其他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国有资本可以绝对控股,也可以相对控股或参股。而对于商业二类国企,则要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非国有资本只能参股。商业三类国企需要依据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放开竞争性业务,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譬如实施网运分开,纯竞争性的业务可以引进其他所有制资本。
那么问题来了。由于企业这些年的快速扩张,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央企为了不在改革中被兼并或重组,纷纷加快扩张步伐,都在原来的主业之外增加了不少新的业务,譬如房地产业务、金融投资业务、太阳能和风电等新兴产业业务……多数企业存在业务交叉现象,仅在央企中有房地产业务就近80家,而房地产业务毫无疑问是商业一类。可多数有房地产业务的企业,其他业务又分属商业二、三类,基本功能定位也是。那么,又该如何分类、如何改革呢?因此,要想通过分类对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国企的市场化水平,必须在推进分类改革的同时,做好企业的业务整合和调整、划转工作,按照企业的功能定位、分类要求,更好地突出主业、剥离辅业,避免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因业务交叉出现不规范竞争、不规范改革、不彻底改革的现象。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一步明确国企的功能定位,明确不同企业的主业范围以及可以涉及的其他业务,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定位一旦明确,首先应将有业务交叉,辅业可以置换的企业进行业务整合,避免划转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遇到无法通过业务置换方式解决的,应通过行政划转的方式,把非主营业务、辅业等划转到其他作为主业的企业,以更好地做强、做优、做大主业,减少市场恶性竞争。另外,像“宝钢”、“武钢”这样进行大力度整合的,也可以进一步尝试。
业务整合到位了、企业主业突出了,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础就更加扎实明确、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就可以严格按照分类推进改革了。由于业务整合会涉及到一些企业的利益,为了避免引发不同企业间的竞争不公平,在进行整合的同时,得到利益更多的企业也需要以现金支付方式,给利益受到影响的企业一定的支持,从而使不同企业都能够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
考虑到目前在监管方面仍存在政出多门、多头监管、多头考核、多种标准的实际,建议在企业分类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对国企监管工作做出一些调整。基本设想是,公益类企业应当交由财政部门监管,由财政部分充当出资人角色。因为公益类企业与财政的关系十分紧密,没有财政的支持,这些企业很难得到有效发展;商业类国企原则上由国资委监管,除暂时没有办法统一的文化类企业之外,其他商业类国企都应当归口国资委,不能再分散于其他部门,避免政出多门,导致监管职能不能履行、监管责任不能落实。
总之,国企功能界定分类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前提,分类越科学合理、越符合市场化要求,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阻力就越少。反之,则会困难重重、矛盾多多。那么分类科学合理的前提,就是业务有效的整合,这样混合所有制改革才不会受到业务多且交叉的局限,改革的效率才确有保障。对股市而言,也无疑是更大的利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