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制度是稳定经济大厦的基石

2017-03-28 05:11蔡恩泽晶苏传媒南京210019
产权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产权保护所有制产权

蔡恩泽(晶苏传媒,南京210019)

产权制度是稳定经济大厦的基石

蔡恩泽(晶苏传媒,南京210019)

2016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首次以中央名义出台产权保护制度的顶层设计,是党和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的庄严宣示,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保护产权是落实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1 重要性: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形成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和产权保护法律框架,全社会产权保护意识渐趋增强,保护力度渐趋加大。中央此次出台这一政策设计,是中央层面关于产权保护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开宗明义地指出,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有恒产者有恒心,经济主体财产权的有效保障和实现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1.1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奠基石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而随着各种资本流动、重组、融合的日益频繁,必须对各类财产权应有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予以保障,才能巩固中国特色的所有制格局。《意见》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坚持对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和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的平等保护,两者地位平等,同样不可侵犯。因此,要从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层面,创新多种实现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各种所有制产权及其合法权益,使其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合理履行社会责任,以持续巩固基本经济制度,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

1.2 提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信心的助推器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经济走势继续分化,地区、产业、企业之间增长情况差异较大,经济运行中增速换挡、新旧动能转换、结构转型升级的矛盾和问题仍然较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在此情势下,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解除后顾之忧,并提升产权稳定预期,给广大人民群众吃定心丸,形成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才能提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形成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1.3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润滑剂

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是公民的财产权得到平等有效保护。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也在不断积累壮大,2015年,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按绝对值计算达1.09亿人,是全球最多的。这一群体的财富总值为7.3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因此,人们对产权安全性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和执着。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公民产权权益和创新收益,可增强人民群众产权安全感,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鼓励公民通过自我奋斗、创业创新、努力工作、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渠道创造财富,以实现人生价值并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推动形成一个产权权益有保障的良好的安全氛围。

2 着力点: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我国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现代产权制度和产权保护法律框架,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意见》以问题为导向,有的放矢地回应了当下人民群众最为纠结的“产权之痛”。

2.1 产权保护有嫡庶之分

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保护已有平等保护的明确规定,但由于历史原因,仍存在一些法律制度规定和执法司法实践对不同所有制产权保护有亲疏之别、嫡庶之分,重视程度于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人所有制呈“降幂”次序排列,出现因所有制主体身份不同而同罪异罚现象。名义上说,个人所有制是全民所有制的重要补充,实际执行上却往往把个人所有制当做“填房”,遭到歧视。

《意见》明确,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加快推进民法典编纂工作;健全以企业组织形式和出资人承担责任方式为主的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统筹研究清理、废止按照所有制不同类型制定的市场主体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大对非公有财产的刑法保护力度。

2.2 执法牵连合法财产

利用公权力侵害私有产权、违法查封扣押冻结民营企业财产等现象时有发生。不管企业涉案性质轻重,一旦涉案动辄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造成企业正常经营无法进行,甚至破产倒闭;处理涉案财物时扩大范围,混淆企业法人财产和股东个人财产,混淆违法所得和合法财产,混淆涉案人员个人财产和家庭成员财产等。

《意见》提出,严格规范涉案财产处置的法律程序,依法慎重决定是否采取相关强制措施;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界限、企业正当融资与非法集资的界限、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中涉及的经济纠纷与恶意侵占国有资产的界限,防范刑事执法介入经济纠纷,防止选择性司法。

2.3 强征强拆此起彼伏

由于财产征收征用制度不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具体,造成行政机关自由裁量空间大,少数地方借“公共利益的需要”之名强征强拆公民房屋,或征收征用补偿不够公平合理。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拆迁法》,虽有2011年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作为法律替代,但各地执行标准不一,自行其是,又缺失问责机制,这份条例形同虚设。

《意见》强调,完善土地、房屋等财产征收征用法律制度,合理界定征收征用适用的公共利益范围,不将公共利益扩大化;给予被征收征用者公平合理补偿。

2.4 新官不理旧账

一个政坛潜规则是“劝君莫奏前朝曲”,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政策不连续,换一任领导就换一套规矩,往往导致出现前任招商引资“敲锣打鼓”,后任项目上马“关门打狗”,让民间资本寒心又告状无门。又或者任意调整布局规划,前任撂下的烂摊子,后任不认账。

《意见》明确,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和政务诚信建设,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兑现向社会及行政相对人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认真履行在招商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活动中与投资主体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不得以政府换届、领导人员更替等理由违约毁约,因违约毁约侵犯合法权益的,要承担法律和经济责任。

2.5 知识产权侵权成本过低

在我国,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一直屡禁不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侵权成本过低。对很多侵权案件来说,侵权成本很低,但维权成本却很高,这其中,执法调查、取证困难大、执行难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此外,专利所有者在专利保护意识上也有待提高。有些产品在获取专利称号后,却出现在保护期内不交纳专利费的情况,导致自己的产品不再是合法有效的专利,即便发现有人涉嫌产品侵权,也会出现难以维权的情况。

《意见》规定,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治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法定赔偿上限,探索建立对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对情节严重的恶意侵权行为实施惩罚性赔偿,并由侵权人承担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成本。

2.6 国企“蛀虫”危害甚烈

国有产权由于所有者和代理人关系不够清晰,存在内部人控制、关联交易等问题,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巡视组所反馈的“体检表”显示,一些国企既存在收受贿赂、贪污挪用等传统直接的腐败,也存在关联交易、利益输送、内外勾结、套取国有资产的行为。本应讲纪律守规矩的国企高管,堕落为以权谋私的国企“蛀虫”,国企“一把手”蜕变为违纪违法“带头大哥”。这些龌蹉的交易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利益链条。

《意见》要求,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晰国有产权所有者和代理人关系,推动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和公司治理现代化,健全涉及财务、采购、营销、投资等方面的内部监督制度和内控机制,强化董事会规范运作和对经理层的监督,完善国有资产交易方式,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登记、转让、清算、退出等程序和交易行为,以制度化保障促进国有产权保护,防止内部人任意支配国有资产,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 路线图:克服阻力 落实各项举措

《意见》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制度性安排,即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严格规范涉案财产处置的法律程序、审慎把握处理产权和经济纠纷的司法政策、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完善财产征收征用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各项制度、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

完善这些制度性安排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花大力气逐一落实。

3.1 树立攻坚克难勇气

完备的产权制度是包括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流转和产权保护在内的一套完整的体系,产权保护只是冰山一角。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既有在新阶段改革发展现实中出现的一些产权案件,也有一些是过去改革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产权案件,处理这些案件势必要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从而受到既得利益力量的干扰、阻挠和掣肘。因此,要充分估计保护产权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

3.2 把握法律处置“区隔”

落实产权保护各项制度是一项涉及法律尊严、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务必要按程序办事,把握相关法律和政策所规定的界限,要严格区分不同情况,在“区隔”上做文章。在处理产权和经济纠纷时,要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界限,企业正当融资与非法集资的界限,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中涉及的经济纠纷与恶意侵占国有资产的界限等等。

划清界限,防止混淆,都有很强的政策性。在具体执行产权诉讼案件时,既要最大限度地让债权人实现胜诉权益,又不能随意扩大执行范围,侵犯被执行人、案外人等相关方的合法产权。要在充分考虑和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相关方利益,讲究执行策略,注意执行方法,努力实现加大执行力度与保护各方合法权益的有机统一。

3.3 形成统筹兼顾合力

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眼前的当务之急,也是长久的持续行动,既要“治标”,也要“治本”。同时涉及到关关寨寨,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央和地方的,执法部门和经济社会管理部门的,政府诸多部门和社会组织的,经济组织、各类法人和自然人的,各方利益交织在一起。因此,在领导和组织上,要统筹协调,协同运作,强调监管部门的“一元化”领导;在政策上,要加强产权保护政策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不可单兵独进,孤军深入。

3.4 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关键在政府。政府要有产权保护的担当意识、接力意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事业不可能在一任领导人手中一挥而就,要经过一任又一任领导班子前赴后继的努力方能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在地方领导离任时,上级政府要派员督查,在督查交接环节,确保工作衔接;在督查履职环节,确保工作有序;在督查验收环节,确保工作成效。交接、履职、验收环环紧扣,严防出现“新官不理旧事”的现象。凡是前任领导承诺的、经过法律程序完备的事情,后任必须认账、继续贯彻履行。唯有守信践诺,才能取信于民。

(作者为财经媒体专栏作家,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

猜你喜欢
产权保护所有制产权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债务融资、产权保护和创新投入——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
论提高不动产产权保护精准度的若干问题
恶意与敲诈:产权滥用的司法原则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中央出台产权保护顶层设计 这些大问题关系所有人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