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飞(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成都61005 2)
长江经济带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参与国企改革路径探究
周雪飞(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成都61005 2)
1.1 “资产荒”下民间资本亟待找寻出路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面临日益突出的“资产荒”现象:一方面,闲置的民间资本亟待寻找投资渠道和新的“出路”;另一方面,优质有效的资产供给明显匮缺。于是“过剩的资本”和“稀缺的资产”之间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断裂带”、“大峡谷”。
究其实质,资产荒是“要素资源配置紊乱”问题,其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表现是“民间投资增长普遍下降”势头不减。深层次看,困扰民间投资的主要因素包括: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而贵,税费负担重,享受不到同等国民待遇”等瓶颈久拖未决,加之产能过剩及制造业成本大幅上升使得投资回报率下降,投资机会迅速减少,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货币超发形成巨大资产泡沫、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进而拉低人民币计价资产的估值水平;实体经济持续下行,民营企业投资信心显得不足,未来预期较为谨慎。
1.2 新一轮国企改革步伐加快的动力牵引
2015年9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顶层设计方案出炉,新一轮国企国资改革在紧锣密鼓推进中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步伐加快释放的红利,对经济增长的牵引作用也逐步显现,这不仅有利于提振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而且能够增强其参与国企国资改革的动力。
事实上,无论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寻找投资人、战略合作方,还是对僵尸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寻找具有敏锐眼光的企业家,都离不开民营企业这个重要的生力军与同行者。可以说,加大力度推动包括国企改革在内的重点领域改革落地,一方面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牵引作用,另一方面也能为民间投资提供更多优质资产和机会选择,进而在民间资本和国企改革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有效对接。
2.1 长江经济带的新发展创造新机遇
依托黄金水道的长江经济带,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的战略定位,则为民间资本带来新的投资机会、领域与空间拓展。
2.1.1 地理优势利于区域发展。长江经济带作为“横跨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重要轴线,具有明显地域优势:覆盖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纵贯西部、中部、东部三大区域,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形成相互支撑与衔接对应,具有独特地理优势和巨大区域发展潜力。
2.1.2 生态环保促进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本思路在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是有别于其他战略最重要的要求,也是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早在2016年1月举行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最高决策层就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显而易见,这是一条“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型可持续发展路径。
2.1.3 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升级。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目标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取得重大进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
作为我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长江经济带在促进创业创新,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国企改革、更为有效地流动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优势。
2.2 长江经济带省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革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长江经济带西部省份的四川,2016年9月出台文件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确保民间投资在市场准入条件、资源要素配置、政府管理服务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在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公用事业、教育、卫生、科技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推动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
无独有偶,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系统推进国企国资改革。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竞争类国企的改制重组。作为长江经济带中部省份的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均在规划之列。
3.1 民间资本的“不对等谈判”弱势地位亟待改变
3.1.1 金融压抑下民营企业借贷难上加贵,处于“融资满足不对等”的话语权缺失地位。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肖和麦金农20世纪70年代提出金融压抑理论,揭示了市场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中国家,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利率限制、信贷配额、金融资产单调等现象,从而更加阻碍了这些国家经济金融发展。
在目前国内金融体系存有结构性偏斜的环境下,效率相对较低的国有企业占用了大量金融资源,民营企业则长期面临融资难而贵的瓶颈困局,正当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处于“融资满足不对等”的话语权缺失地位。
3.1.2 税负压抑下民企投资扩张力不从心,处于“产权保护不对等”的弱势地位。近年来,国内许多民营企业都挣扎在盈亏线上,目前30% ~40%的宏观税负,相比于大部分企业不到10%的平均利润率而言明显偏高。由于创造的利润大部分用于缴税,企业想加大投入来促进发展,却力不从心。税负沉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民间投资动能的释放,也进一步强化了民营企业所处的“产权保护不对等”的弱势地位。
3.1.3 投资压抑下民营企业望而却步,处于“投资机会不对等”的非公平地位。一些行业和领域的“高门槛、玻璃门与旋转门”,使得原本具有投资意愿的民营企业望而却步,知难而退。投资机会的不对等,在自我强化中往往造成“投资压抑”,进而挫伤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革、PPP项目的积极性。
其实,不管是融资难而贵、税费负担重,还是投资领域中的高门槛,归根结底在于:围绕和银行、政府、国企之间的博弈,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始终处于“不对等谈判”的弱势地位,缺乏有效的“需求方话语权”。而“金融压抑、税负压抑、投资压抑”的相互叠加,只能导致民间资本产生“抑郁”进而使得民营企业陷入生存困境。
3.2 民营企业应通过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来形成“对等谈判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以“小、散、弱、差”著称,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不大、实力较弱,迫切需要通过搭建统一的区域性产权市场来“聚集整合”民间资本,培育具有突出特色、行业领先、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大企业集团,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形成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对等谈判机制”。
3.2.1 以资本为纽带整合、构建“长江经济带联合产权市场”,促进民间资本组合形成大企业集团。加快新一轮国企国资改革,解除不同所有制之间存在的“产权抵触”和“产权流动壁垒”,必须打破行政分割、行业垄断,发挥产权市场、交易机构“产权多元化的搅拌机”的市场化专业平台功能,推动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基于此,建议以资本为纽带,在长江流域共同市场基础上整合、构建“长江经济带联合产权市场”:统一交易制度、时间、交易规则,打造规范、先进、高效、共享的互联网产权交易平台,促进产权市场区域一体化;由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产权交易机构和民营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混合所有制的“长江经济带产权交易登记结算中心”,以行业为主线、绿色发展为导向、大数据为支撑,全方位吸纳包括国有经济、民营经济等不同所有制要素资源;通过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的产权流转、民间资本组合,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民营大企业集团、民间资本联盟,促使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试错”中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2.2 搭建“长江经济带民营企业融资撮合平台”,为民营企业参与“对等谈判”提供有效服务。破解银行强势的根本在于民营企业自身要变强大。当前,应充分发挥产权市场的聚集整合功能优势,可考虑依托长江经济带联合产权市场来搭建“长江经济带民营企业融资撮合平台”,聚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与民营大企业集团、民间资本联盟进行实力相当的“对等谈判”、直接撮合,进而改变融资供求双方地位悬殊的窘状,更为有效地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
对于政府而言,应着力构建有利于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绿色税制(中性、持续、协调),尽可能减少超额税负现象的产生,驱散“税负雾霾”,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微观主体营造“清洁生态”的税收环境;最大力度地清除一些行业、领域的樊篱和门槛,全方位面向民间资本开放。
3.2.3 允许长江经济带区域内产权交易机构组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并购基金,开展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和绿色发展私募债发行等业务。民营企业在参与国企国资改革、PPP项目以及其自身“转型升级”过程中,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支持。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产权市场、交易机构理应在直接融资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鉴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定位,建议允许区域内的产权交易机构组织民间资本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并购基金,以利于民营企业更大范围地参与新一轮国企国资改革;开展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业务,推动民间资本积极参与PPP项目的推广应用;启动绿色发展私募债发行,为民营企业的主动转型升级、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为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产权市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