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红
思想就是力量。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许毅就是具有丰富深邃财经思想,被公认为著名马克思主义财政经济学家、史学家以及财会专家的财经思想学术大家。许毅财经思想,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并始终保持着先进性、创新性、前瞻性,充满生机活力。时逢许毅诞辰百年,研究梳理许毅财经思想,并将其呈现出来,是对这位已故思想大师、理论大家、学术巨匠的最好纪念和对后人的深刻启迪。
许毅财经思想内涵丰富,自成体系,是跨越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时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库,包括许毅经济思想、许毅财政思想、许毅财经史学思想、许毅财经教育思想、许毅财税改革创新思想、许毅民族地区发展思想、许毅破解“三农”问题思想、许毅军事经济思想、许毅财经发展战略思想等。这些思想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火热的革命斗争经验、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坚持不懈的艰苦探索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深厚的实践。与其他学者不同,许毅走的是一条从革命战士到学术泰斗的不平凡的光辉道路。他1938年投身革命,1941年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中共地下党组织及革命根据地财经财务后勤保障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财政部门工作,是火热革命斗争实践中锻造出来的革命战士成长起来的著名经济学家、财经财会专家。他担任过苏北支前司令部财粮部副部长,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计划处长,财政部基建财务司副司长,建设银行行长等,长期在实际工作一线摸爬滚打。不同岗位的实践和磨练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后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执着的探索。许毅坚持深入思考,不盲从。例如,他坚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探索,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对社会主义财政分配、财政职能、财政学体系建设、财政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对财政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等方面作用的发挥,财政宏观管理的作用范围,财政对三农问题、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清代外债问题、革命根据地财经问题、成本问题、财务会计咨询问题等研究不辍,成效显著。
科学的思维。坚持唯物辩证思维,他结合建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运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和六大扣除理论,研究财政分配规律,以及对积累与消费、分配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财政学体系思想;坚持宏观战略思维,他着眼于国家核心利益、长远利益,提出了财政宏观战略思想;坚持开拓创新思维,创立国家分配论主流学派,开创了共同研究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问题的先河。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提出了军事与经济互动的新命题,主张军民融合,开创了财政国防研究新领域等。
崇高的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是许毅一生成就的写照。他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姜灶镇,13岁当纱厂学徒工,16岁投身革命,19岁入党,立志献身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革命事业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无论在苏北敌占区抗日救亡任“联抗”政治部敌工科长,任司令部大队教导员时冒着生命危险在黄桥战役中屡立战功,在任“联抗”司令部粮秣管理处主任兼泰北办事处粮赋科长、财政局税务局副局长、生产建设科长、苏中行政公署财政厅军粮特派员、苏皖地区分区专员公署财经处粮库主任等,负责统战工作、敌工工作、军事工作、党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革命财经工作和财政军需保障,组织粟裕领导的苏中自卫战役七战七捷的粮草军需保障和陈云指挥的数十万水运大军粉碎敌人“米棉之战”阴谋,还是在淮海战役华中支前司令部粮食局任副局长兼财粮部副部长、渡江战役时苏北粮食局局长兼苏北支前司令部财粮部副部长;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他都表现出了坚忍不拔、敢于善于开创新局面的领导风格和无比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信仰。
变与不变的执着是许毅一生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坚持的治学理念和根本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动摇,这是他坚持的“不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时间地点条件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不能教条,这是他坚持的“变”。“变与不变”的灵魂是他发现并始终坚持的研究解决问题的秘诀和法宝。他一贯强调无论政策制定实施,还是实地调研,都要坚持运用“变与不变”的经典法则。
实事求是。基于对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许毅在重大问题上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的清醒头脑,他反对僵化地照抄马克思主义或盲目地照搬西方理论,谈到对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立场观点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二者相互适应不断演进,总在动态发展中获得平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反映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他强调,一切研究都要从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出发,否则就会脱离实际出现偏差。
问题导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持真理、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书本和教条,注重调查研究,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重大问题,反对脱离实际的经院式、学究式的本本教条,研究问题从不空对空,形成了“从历史和现实出发总结理论,将理论应用于现实,再达到更高的理论高度”的鲜明的许式风格。与一般学者不同,他学习书本但不迷信书本,从不信奉教条,而是敢于打破常规,直面问题一针见血。他总是不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倾听来自一线的呼声,每年的各地调研和各种学术研讨几乎占去他三分之二的时间。由于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他的调查报告和著作成果总是内容鲜活、材料丰富、分析透彻、言之有物。
坦荡率真。坦诚相待、乐于助人是他一贯的许式风格。他满腔热情,平易近人,从不摆经济学家、机关首长的架子,善于博采众长,敢于批评,敢想敢干,敢于亮剑,敢为天下先。即使在文革期间,他仍不顾一切地坚持通读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他用近16年时间,整理出版了清代以来外债史,出版了《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四卷本大型系列丛书,实现了盛世修史,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怎样使中国摆脱“百年屈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被尊为:为学者,不拘泥,不教条,深入一线调研;为文者,不八股,不浮夸,针砭时弊切中要害;为尊者,不骄矜,不自大,提携后进不遗余力;为师者,不追名,不逐利,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财政部老领导戎子和称他是“财经学界的先锋,理论战线的卫士”。
人民至上。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爱,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思想风范和永不言退的学术锐气,是许毅思想真正的内核。治国也好,治学也好,关键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说话办事,他做到了。他的研究永远植根于人民,贴近实际,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强调财政研究和实际工作都应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认为,财政除预算分配和提供公共产品外,财政政策更深层最根本的功能是通过分配与再分配来制导生产、交换和消费,使社会再生产运行高效,使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发挥得更充分,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社会经济组织结构等不断优化完善,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不偏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
立足长远。许毅一贯主张研究问题、创新理论都要有战略眼光,不仅着眼当前更要立足长远,不仅管用还要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一是注重国家战略决策和政策研究。他针对建国初期统一税赋和简化稽征的税制改革执行中引起的物价波动问题,追踪调研税制改革后商品流转税稽征过程,提出了解决税制问题的治本之策,出台了一系列管长远的政策措施等。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理论的奠基。重点围绕财政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探索创建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财经理论体系,被公认为我国财政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和拓荒者。三是对培养财经界领军人物和高级专业人才功不可没。他反对搞经院式研究和培养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毕生精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理论有实践的财经栋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研究及其贡献。主要包括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如何利用资本、政府与市场关系、企业集团和企业联合、企业跨界联合等方面问题研究的贡献,提出了如拆“庙”送“神”改革企业集团的管理组织形式、取消央地企业的划分、铲除税制上联合兼并的障碍,制定组织政策,指导促进联合兼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除联合兼并企业之忧。
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思想体系创建研究及其贡献。创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财政理论新成果,提出了财政四论学说,即主体论、制导论、结构论和机制论,以及广义财政学的新命题。主体要素说,即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制导要素说,即财政特有的双重职能,制导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强化财政的能见度和可控度。结构要素说,即财政研究的对象要从社会再生产环节入手,考察对其他三环节的影响,促进国民经济良性互动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优化,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机制要素说,即主要聚焦财政政策变化带来的各方利益关系的变化,重塑最佳利益分配格局,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体系。
马克思主义史学观指导的财经史学思想研究及其贡献。一是革命根据地财经史研究。总结我党在特殊历史时期财经工作重要经验,探索新民主主义经济如何产生发展及内在规律,他出版了中国革命各时期各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37种4200多万字、根据地财经史18种560万字,以及闽浙赣三省12卷本千万字资料汇编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110万字,对我党建立根据地积累的丰富财经工作经验、毛泽东和全党早期财经思想作了深入研究,为建立社会主义财政学新体系开创了新领域,填补了史学研究空白。二是外债问题研究。他出版了《清代外债史资料》3册、《民国外债档案史料》12卷、《民国历届政府整理外债资料汇编》2册和《清代外债史论》《北洋外债和封建复辟》专著1000多万字,是我国迄今为止最为齐全的外债史料和中国外债史,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奠基工程。《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四卷本系列丛书对晚清外债、北洋政府外债、国民政府外债和新中国外债四个阶段的外债史研究梳理,确立了一整套外债研究体系,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研究及其贡献。包括国家战略问题、政治经济问题、收入分配问题、财政税收问题、资本证券问题、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问题、财税改革与管理体制问题、“三农”问题、国防经济问题、民族地区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财经学科人才培养和教育问题等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研究的贡献。如他提出了著名的“两声炮响”理论,揭示了中国式原始积累即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和半殖民、半封建特征形成根源,对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的研究作出了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概括。他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最大国情,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国情的特殊性注定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与别国不同。他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中国社会的变迁及其本质和生产方式演变进行研究,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怎样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
实践部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探索先驱。革命和建设时期,他坚持财政收入、重要物资、军政机构经费统管等实际工作的同时,注重总结提炼升华为财政经济理论的研究探索。他坚持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组织经济问题定期座谈,完成了许多单纯从事理论研究难以解决的理论创新,完成了“我的大学”,实现了从进城干部到“红色专家”脱胎换骨的转变。如他结合薄一波“二三四”理论、陈云“四大比例、三大平衡”理论,提出协调积累消费等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和平衡关系问题,主张将其作为建立财政经济学科体系的核心内容。发表《关于经济核算的几个问题》《社会再生产规律与流动资金运动》《流动资金简论》,提出了国民经济与企业经济核算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把传统微观企业核算推向了宏观领域,实现了宏观决策流动资金理论的新突破,开创了财政经济问题的宏观决策研究的先河等。
理论部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大师。履职财政理论部门后,他把为财政中心工作服务和财政学科建设作为两大使命,推动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对策性研究,不断开创财政科研工作新局面。改革开放不久,他超前谋划逐步建立起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学会组织等四位一体的财政科研阵容,搭建产学研平台,组建研究生部,培养基本功扎实、学识渊博、国际视野开阔的优秀高级财经人才,创建了早期全国财经科研大联盟,开启了财经理论建设奠基性工程,当好思想库智囊团。大家都赞誉他是严谨的学者、团结“五湖四海”的社会活动家和科研战线上的灵魂人物。以《财政学》出版为标志,他被公认为我国“国家分配论”主流学派的领军人物,提出并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期财经理论新体系和社会主义过渡期广义财政学体系新框架,开辟了我国经贸军事外交发展战略等宏观问题和现阶段建设资金、企业管理、财政绩效、科教文卫发展研究新领域。
站在思想制高点探秘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规律的学术泰斗。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许毅对此深信不疑,他用毕生精力深刻领悟、著书立说,站在思想的制高点笔耕不辍,撰写出版了一部部继承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探索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鸿篇巨著。例如,他对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及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特殊方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生产方式演变及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和条件都做了较高价值的研究。他对西方经济学假设前提、经济人和资源稀缺假设有更深层的见解,他认为,经济人假设掩盖了马克思强调的“阶级人”这个人类最基本的特性,用表象代替本质注定了西方经济理论的缺憾;资源稀缺假设如不存在,西方经济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况且动态看这种假设在现实中从未发生。他在为我指导博士论文《资源配置论》时指出:某种意义上讲,资源永不枯竭,资源可以无限创造。他用能源、土地、资金三个典型案例,提出了“资源无限论”创新理论学说。
为弘扬许毅这位财经学术思想理论上造诣深,有胆识、有远见、有创见、有胸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学财政学有重要贡献,我国当代著名经济学界财政学界泰斗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精神,2003年在京成立了“许毅财经科学奖励基金”,并设立三大奖项,以激励财经领域学术成果突出的杰出学者、优秀企业家和最具潜力的青年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