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萍
(楚雄师范学院 国际交流处,云南 楚雄 675000)
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
赵建萍
(楚雄师范学院 国际交流处,云南 楚雄 675000)
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对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云南;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对策
为进一步推进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云南省加大了对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的培养力度,先后启动了东南亚南亚语种优秀学生留学支持项目、东南亚南亚语种特聘外教支持项目等一系列有利于提升云南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各高校也加大了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步伐,仅2013年,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语种在学学生人数就比2010年增加2万多人,已近3.5万人,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斐然。然而,由于课程设置等一系列国内外原因,目前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下面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对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一些探索。
楚雄师范学院于2005年开设“基础泰语”“泰语口语”两门校级公选课,学生选修400余人次;2008年组建“非通用外语教研室”;2010年泰语专业申报获准;2011年首届招生,年招生规模40人,现在校生135人;2013年开始,楚雄师范学院响应云南省委省政府号召,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改革和深化学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着“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多途径扩大东南亚南亚语种学生规模,加大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力度。措施如下:(1)加大招生宣传,吸引更多学生学习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2)确定大学泰语和大学英语的同等地位,学生选学大学泰语获得与大学英语相同学分;(3)实施“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4)实施 “专业+语言(东南亚南亚语种)”双学位培养模式;(5)鼓励学生选学东南亚南亚语种校级公共选修课;(6)开展学习东南亚南亚语种课程代替其他校级公共选修课(英语除外)工作;(7)鼓励学生报考东南亚南亚语种研究生。通过这些措施,在校内建立同类或相近专业的共同课程组,实现课程资源的统筹、互通和共享,以促进学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以上措施拓展了学校东南亚南亚语种学生修读人数,尤其是大学泰语、泰语公选课等课程的推出更是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楚雄师范学院在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2.1 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受东南亚南亚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深刻影响
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地理位置、政治开明程度、经济发展状况、收入水平、就业机会、社会稳定情况及对外政策等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学习东南亚南亚语种的积极性。南亚主要包含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克什米尔地区等7个国家及1个地区。东南亚包含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等11国。以云南省为例,云南与东南亚国家之间更具有地理上的相对优势,因而,云南省的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即:东南亚语种人才的培养工作起步较早,较为成熟,而南亚语种的人才培养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发展也较为滞后。云南省高校主要开设的语种为越、老、缅、柬、泰,其他语种的开设相对较少。在越、老、缅、柬、泰等几个语种中,越南语和泰语的选学人数相对其他语种多,老挝语、柬埔寨语及缅甸语选学人数相对较少,同时,因为选学人数及就业市场等问题,有的学校对选学人数较少的语种采取停招或者隔年招生的方式,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的培养工作。
2.2 云南高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2.1 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毕业生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
就业核心竞争力指在大学生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能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并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的并不易被人模仿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大学生能力系统中的核心部分,能为大学生带来核心价值和持续竞争的优势。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相对性(即在一定范围内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优势)、比较性(需要通过对比体现出来)和独特性(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1]。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四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除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能力培养课程外, 开设商贸泰语36课时(2学分),旅游泰语36课时(2学分),特色课程较少。除综合类高校外,云南省政府也鼓励设有工、农、林和经贸类专业的高校增设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以期快速培养具有较强语言能力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复语型外语人才,但由于缺乏符合要求的师资等问题,实际情况也不容乐观。目前,国内、外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市场急需的是大量的高级翻译人才、熟练的商贸人才、有经验的教学人员。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缺乏比较性、独特性,因而竞争优势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
2.2.2 课程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有差距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以楚雄师范学院泰语专业为例,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最低修读要求158个学分中,通识教育16门,38个学分,占24%;专业课程32门,67个学分,占42.4%;选修课(限选、任选)68门,24个学分,占15.1%,实践课程29个学分,占18.3%。实践课程的29个学分包含实践环节与技能训练21个学分(专业见习1学分、专业实习12学分、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学术与科技竞赛及技能训练2学分)、实践活动与素质拓展课4门,8个学分(课程为军训与国防教育、“三生”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是21个学分,而且重点分布在三、四年级。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实践课程少,可灵活安排余地小,专业实践开展形式受限等因素均不利于强实践性专业人才的培养,此外,课程设置也给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带来一定的衔接困难。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云南部分高校开展了多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工作。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按照2011版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学生修完1—4学期相应课程后,于5—6学期到泰国合作高校进行“3+1”模式培养,7—8学期回国继续完成学业。然而,根据国内高等院校课程设置总体要求,一、二年级学生通识课程比重大,专业课开设数量相对较少,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使得学生一、二学年所学的专业课程不够,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完善,学生水平低于预期,与第二阶段的国外学习要求之间跨度大,存在衔接困难。
2.2.3 教学资源缺乏,师资储备不足
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教学、教辅书籍、参考资料、音像资料等都非常缺乏,学生学习资源有限。因知识产权的原因,原版教材引进困难,国内教材为适应推广东南亚南亚语种的需要,基础阶段教材多,高级阶段教材少;单本教材多,并行教材少;主干课程教材多,体系性教材少。同时,东南亚南亚语种师资储备不足,师生比过高,教师团队普遍年轻,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学缘结构情况差异大,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影响。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5人(含外教1人),专业教师具有中级职称教师2人,占总人数比例为50%,具有初级职称教师2人(外籍教师不计入),占团队总人数50%,生师比为1∶27。专业教师教学任务过重,承担的课程数目过多,不利于教研和科研活动的开展。
2.2.4 缺乏人才供需信息平台
泰国作为东盟的主要成员国之一,目前被认为是为云南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和国际合作办学的主战场。目前泰国急需汉语、经贸、旅游、法律和管理等专业的人才,对于云南省高校来说,这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一个历史性机遇。同时,云南省需要更多的既懂专业、又能熟练使用泰语,熟悉泰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应用型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2]。然而,由于缺乏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就业信息渠道不通畅,造成国内外需要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的机构招聘不到人,而另一方面,培养出来的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以笔者收集并提供给本校学生的泰国就业岗位信息为例,2015年共收集泰语专业相关岗位招聘信息25条,涉及岗位约60个。其中,国外19条,占78%;国内6条,占24%。从招聘单位来看,国内招聘机构主要是学校、塑胶颜料公司、咖啡公司及旅游租车公司,对岗位要求的描述是:有网站编辑能力,有工作经验、会双语(英语、泰语)、能胜任翻译工作。国外招聘机构主要是学校、工厂、旅游公司、国际贸易公司,对岗位要求的描述是:有工作经验及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吃苦耐劳、熟悉计调工作、能适应长期在国外工作。也就是说,相关工作经验、较好的语言综合能力及能否长期在国外工作是岗位的基本要求。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属于外向型的专业,学生就业主战场在国外,就业信息不对称,信息平台缺乏必然造成就业市场狭小。
2.2.5 学生就业及择业观念问题
除缺乏就业信息的因素外,学生的就业及择业观念也深刻地影响着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按照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泰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在国内外从事文化交流、经贸、旅游、教学等方面的工作。”然而,由于缺乏就业指导,专业学生不了解国外就业情况,存在畏难情绪。为此,我们对楚雄师范学院泰语专业一至四年级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
表1 泰语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表
从表1可以看出, 一至四年级学生中, 出国就业意向的比例分别是:17%、28%、74%和84.8%。这组数据说明:学生报考该专业时,因为该专业有出国学习、就业机会而充满好奇和期待,所以几乎所有的大一学生都表示有出国就业的意向。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以及对社会了解的加深,年级越高,拟出国就业的人数就越少。为了对学生不愿出国就业的原因进行了解,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开放式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出于以下顾虑不愿意赴国外就业。
表2 学生国外就业顾虑因素表
上述原因从入口上影响学生对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的选择,从出口上影响东南亚南亚语种学生的就业率。同时,部分高校出于对学生就业问题的考虑,对东南亚南亚语种的招生采取隔年招生或间歇招生政策,并对新专业的开设抱谨慎和观望的态度。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云南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一些探索和改革。
3.1 加大对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探索
3.1.1 优化东南亚南亚语种课程体系,改革专业课程设置
以优化东南亚南亚语种课程体系,改革专业课程设置为目标,根据区域特点和办学优势,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指导下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注重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分设置既能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调整,处理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衔接工作,并逐步探索和拓展开设更多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的工作,突出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应对市场需求,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3.1.2 改革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学方法
革新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根据专业特点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任选、第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等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强调专业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1.3 创新东南亚南亚语种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优化和调整实践学分结构,重点对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综合实践与技能训练、实践活动与素质拓展)和实践环节的学分设置进行改革,强调四年一体化实践模式的构建,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阶段性和整体性。
3.1.4 加大对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把握国家和省对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对东南亚南亚语种网络课程、精品课程、主干课程、重点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大对教师主编、参编、合编东南亚南亚语种教材的支持力度。
3.2 加强东南亚南亚语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对东南亚南亚语种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同时根据教学和专业发展需求,引进优秀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师,尤其是通用程度更小的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师。建立灵活的人才招聘机制,减少师生比,围绕专业课程群建设,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加快科研成果与教学转化、结合的过程,形成教学内容具开放性、知识具体系性、教学团队呈阶梯性的良性发展机制。
3.3 加快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及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应该加强对东南亚南亚语种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国内外东南亚南亚语种就业趋势,克服畏难情绪,在争取省委省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开展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做好毕业生推介工作,主动出击,与国外教育机构或企业通过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开拓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做好就业信息收集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疏通就业路径,搭建就业平台。
3.4 改革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招生政策
高校应该借鉴国外招生经验,改革东南亚南亚语种招生政策和观念,到目标生源地进行招生宣传,在招生过程中注重向考生讲解招生政策和国家及省对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在招生后积极实施“语言+专业”双学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加强对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逐步探索开设更多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的可能性,同时,加大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办学情况调研工作,通过调研,了解省内外、国内外各级各类高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办学情况以及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及合作模式等方面的新动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1]施炜,张芳.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辨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2]吴雁江,方熹.“3+1”中泰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4).
责任编辑:富春凯
Study on Cultivation for Talents of Southeast Asian and South Asian Languages in Yunnan Province ——Taking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O Jian-ping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675000, China)
Studying the cultivation for talents of Southeast Asian and South Asian languages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ake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existing and tried to find strategies of settling problems.
Yunnan Province; cultivation for talents of Southeast Asian and South Asian languages;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strategies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2.031
2016-12-13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V2011)
赵建萍(1972—),女,云南南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G521
A
1674-6341(2017)02-00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