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剑波 江超 张毅
(成都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6)
大学生创业后期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
——基于成都大学生创业后期发展状况的调查
傅剑波 江超 张毅
(成都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6)
对成都市9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园的大学生创业状况进行调查,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访谈等方法,分析大学生创业后期(两年以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建立有效政策评价监督机制,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鼓励利用高校优势专业结合地区扶持产业选择创业项目等措施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大学生;创业;创业成功率;调查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四川省成都市作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出以“创业之城、圆梦之都”为新的城市名片,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关键支撑,由此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推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潮的形成。2011—2015年,成都市创业学生人数4 248人,带动就业40 000余人,成功创办企业1 351家,创业总产值达到32 357万元。到2016年11月,成都催生出了各类创新创业载体150家,其中青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20个,大学生创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来看,与欧美国家多数大学生创业热情高、创业公司孵化成功率高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1]。本文基于成都9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后期的实际发展进行调查,以分析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对策。
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发现,大学生创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从创业者自身角度来看,创业动机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是否创业。经济目的无疑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选择创业。其次,创业兴趣是保持创业动力的主要因素。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职业性的研究证明了兴趣对于创业的重要作用。最后,创业理想可以激发个人创业的内在动力,对创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2]。
本研究总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近年来成都市创业大环境及高校创业的研究现状,并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包括19个题,其中涉及创业者个人基本情况、创业项目选择影响因素、创业后期问题、对政府政策态度等;其次是收集数据,同时对部分创业者进行访谈;最后是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5份,收回168份,回收率96%,有效问卷152份,占90%。调查对象主要是成都市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创业者,其中男生90人,占59%,女生62人,占41%;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33岁。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概况
创业后期主要是指创业两年以后。通过对创业后期的调查了解,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大学生创业质量。调查显示,46%的创业者是受个人志向驱使创业,11%的人受学校创业氛围影响,所以很多人都对创业怀有一腔热情。调查显示,成都地区大学生创业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首先,创业项目的产业选择倾向于信息产业(占44.64%)和所学专业所在产业(占21.43%),电子电工只占到3.57%;其次,创业项目更倾向于选择政府扶持项目(占61%);第三,创业公司规模不大,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占53.85%,50万—100万元占到23.21%,100万以上占14.29%。
2.1 大学生创业初期融资渠道单一
大学生融资有多种渠道选择。调查数据显示,创业者们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集中于风险投资(占42.86%)和贷款(占33.93%)。从实际情况来看,成都市创业政策主要有创业信用贷款、减免各类工商登记注册费用、税收减免优惠、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支持方式。许多大学生创业园还设立了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和创业投资基金。但由于政策信息传递不通畅,缺乏政策评价和监督机制,加上大学生对新兴融资渠道的相关知识欠缺,致使融资渠道受限。
2.2 大学生创业后期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创业者认为影响公司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战略创新(42.76%)、占有市场(37.5%)、服务质量(35.53%),仅有9.2%人选择开发新产品。大学生创业忽略了产品创新的重要性,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相关文献研究结果同样显示,大学生创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低下、创业项目同质化严重、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3]。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缺乏把战略、理念转化为具体产品的能力,很多创业者只停留在理念探索阶段,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导致转化率不高;同时大学生缺乏整合关键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对利用外部资源和优势的意识不强,在垂直产业链资源整合和外部创新人才的引进方面能力不足。
2.3 创业者对税收扶持政策依赖度高,项目赢利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认同对中小企业税收扶持政策很有帮助和比较有帮助比例最高(40.91%和26.32%),信贷支持次之(很有帮助22.73%,比较有帮助15.79%,一般41.67%)(见图1)。创业企业对税收政策的依赖,从表面上看是税收扶持政策问题,根本的原因还是项目本身的赢利能力问题。税收扶持是必要的,项目本身是否具有持续的赢利能力才是根本。创业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要开发出一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在经营目标、赢利模式、关键资源、流程优化等方面具备竞争能力。大学生创业要与自身的优势相结合。大学生创业主要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自主学习能力强易接受新事物,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在面对新事物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挑战的胆量;二是熟悉信息技术应用,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且能力强,获取信息的速度快[4]。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应发挥自身的优势选择前景广阔的创业项目,创业过程中发挥好自身在新媒体方面的优势。
3.1 加大创业政策宣传,创新政策传播方式
社会应加大对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除网站公布、文件下发等形式外,大力推动新媒体、新闻推送等形式传播,进一步与大学生群体的信息接收习惯相契合,扩大创业政策的群体受益面;组织创业政策宣讲团定期开展“创业政策进校园”“创业政策沙龙”等专题宣讲活动,促进大学生对相关创业政策的了解;将创业政策宣传效果纳入政府创新创业相关职能部门绩效考核体系,一看事前的准备策划、宣传渠道,二看事中的宣传范围、宣传力度,三看事后的实际效果、反馈评价。同时,大学生创业者应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了解创业政策,充分利用创业政策更好地助推自己创业。
3.2 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培养产品创新能力
大学生产品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方面提高产品的转化能力,建议构建由“高校、企业、政府、大学生、导师”组成的集“政产学研”于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高校、企业、政府是资源提供方,大学生、导师是任务接收方。通过这个创新任务实践平台引入企业的外包任务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大学生通过申领项目、完成任务,获得报酬从而得到实践锻炼。这过程采取导师负责制,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由导师带领学生共同开展项目,提高大学生产品创新的转化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资源整合的意识和能力。大学生不应局限于“单打独斗”,而是要学会引入外部资源或人才,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政府、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应该多举办创业者之间的竞赛等交流活动,为创业者提供合作交流机会。对于符合要求的创业企业引进技术研发人员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提高大学生创业者产品创新的能力和积极性。
3.3 加强大学生创业引导,结合优势专业与地区重点产业选择创业项目
大学生应该学会理性看待创业,避免“盲目”创业。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着“浮躁”心理,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创业观和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在优势专业上可以与其他机构合作建立研究院,与校外企业合作搭建实践基地,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创业导师队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咨询及建议,导师对创业大学生不仅“扶上马”,还要“送一程”;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者利用本校优势专业,同时结合当地政府确立的未来重点培育的产业进行创业项目的选择,抓住产业机会,发挥专业优势,增强自身竞争力,提高创业项目质量。
[1]王文枫.大学生创业现状调研[J].经营管理者,2014(11X):231.
[2]李肖鸣,葛玉辉,陈悦明.大学生创业测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占兴群,吴金萍,朱炯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财税政策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0):181—183.
[4]田常华.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困境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2):107—109.
责任编辑:卢宏业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 Studying of the Late Startup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Lat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usiness Startup in Chengdu
FU Jian-bo, JIANG Chao, ZHANG Yi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6, China)
Focusing on the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startup which are in 9 provincial business parks in Chengdu.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field interview. The paper suggests three ways improving business successful ratio, including establishing effective policy evaluation of supervision mechanism, establishing a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e platform”, encouraging the advantag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regional support industry and choose professional venture projects.
college students; startup; research on the successful startup; rate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2.033
2017-01-04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201511079016)
傅剑波(1973—),男,四川犍为人,博士,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G46
A
1674-6341(2017)02-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