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与修炼谈玉雕中的佛像雕刻

2017-03-28 10:13汪洋
上海工艺美术 2017年1期
关键词:观音玉雕佛像

汪洋

琢磨与修炼谈玉雕中的佛像雕刻

Grinding and Cultivation

汪洋

图1 释迦牟尼三尊像 汉白玉 东魏

图2 莲花坐佛 青玉 宋代

图3 莲花坐佛 白玉 清代

图4 观音像 白玉 清代

Jade grinding is not only type of craftsmanship, but also calls for the artisan spirit of seeking repeated refinement and making perfection still more perfect. It is necessary to uphold learning attitude of grinding and cultivation, make classics with the greatest efforts, and let wonderful jade carving works witness the growth process along the art path.

玉雕造型中佛教题材的作品非常丰富,从大型造像到中小型的摆件,从随形把玩件到佩戴挂件,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佛教传入中国后,其教义中“慈悲为怀”、“善恶因果”的观念在中国人的道德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立像膜拜,许许多多宗教场所供奉佛像,庄重神圣的佛陀、大慈大悲的观音、笑口常开的弥勒,以及菩萨、罗汉等都是人们内心敬仰的形象,供奉这些神像成为人们寄托信仰,追求善报的一部分,无数善男信女们还喜欢佩戴玉做的弥勒和观音的挂件,作为祈福消灾的信物,相伴长久。因此生活中那些玉石雕刻的佛教题材造像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玉是石之精华,有着高贵与纯洁的象征,玉质坚硬光洁、温润细腻、色泽纯净、变化细微,加上因材施艺,常常让人爱不释手。佛像题材是玉雕工艺的一个重要分支,佛教扬善弃恶的精神境界与千百年来人们赋予玉的高贵品质天然吻合,玉材特有的视觉效果非常适合表现佛、观音那种超脱,庄重,柔美的气息,因此一尊雕刻完美的玉佛雕像常常让人虔诚向往,记忆深刻。同样能够认真投入地雕刻一尊造像也是每个雕刻人的一次学习和修炼的过程。

东汉时期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许许多多“形象教化”的宗教神像也随之产生。唐代诗人杜牧的著名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以让人想象当时的寺庙的数量规模,其中的佛像雕塑也一定难以计数了。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中国的佛像造型虽源于印度,但吸收融合,与本土的传统审美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佛教造像特有的民族风格,早期的古拙质朴,南北朝时期的秀骨清像,隋唐时期的雄健饱满,宋元时期的亲切生动、明清时期的精美多变,每个时期的样式演变,特点鲜明,延续千年绵延不断,终于走向了成熟,形成了中国汉地佛像的样式,有着庄严圣神与融合人性的生动表达,创造了无数充满艺术神韵的佛像经典。

玉雕造像受中国传统雕塑和绘画造型的影响,历经不同时期的历史演进,在造像中留下了审美变化的烙印。玉雕中佛教题材的造型非常丰富,有佛类、菩萨类、明王类、罗汉类、高僧类等等。在造型上也都遵循着造像的仪规,所谓“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好”的要求。供奉在寺庙中的大型玉佛,常选用整块巨大的玉石经过千辛万苦的雕琢而成,历史上留存的北京碧云寺的玉佛、上海玉佛寺的坐像和卧像、云南鸡足山祝胜寺等地的玉佛,这些玉造像有的是缅甸的工匠雕琢而成,造像描金绘彩,镶嵌珠宝,形象端庄富丽,让人印象深刻。而中小型的造像,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保存完好的东魏时期的汉白玉佛像,形制完全如同大型石雕,形象表现十分完整,表情神圣端庄,十分耐人寻味。石雕造像对玉雕佛像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唐宋时期玉雕的造像渐渐多了起来,造型不同于石雕形制,通常以独立的人物形象为主,构图简洁,形象饱满,人物的动态不再僵硬,含蓄中有着生动的一面。明清以后玉雕观音的造型成为主要的内容,变化多样,形象姿态更加生动自然,表达出女性柔美温婉的气息,呈现出慈悲为怀的人性光辉,有着亲切生动的艺术效果。人物动态、脸部形象、衣纹线条、构图形式上出现了多种表达,充分展现了创作者的艺术才华。明清时期玉雕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佛像造型完整,工艺精到,特别是宫廷制作的玉雕,将玉佛与景泰蓝结合,辉煌端庄。而民间收藏的小型玉雕佛与观音则在表现上,摆脱了拘谨和呆板,呈现出生动自然的一面,构图上因料施艺,姿态柔美,表情生动多样,别开生面。(图1-4)

古代工匠在佛像艺术上创造了伟大的成就,无数的经典造像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佛像的庄重肃然、观音的慈悲秀美、罗汉的生动丰富,博大精深,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尤其是佛像的慈悲气质和关爱神情,需要尽善尽美地表达。因此每一次雕琢都是一次琢磨和学习的过程,如同一次修炼,特别需要有一个虔诚和精进的心态,通过眼睛观察、用心领悟、双手制作,创作出理想的宗教形象。玉雕材质的表现不同于石雕的视觉感受,玉的温润和光泽需要有饱满有致和流畅精炼的手法表现出佛像与观音的那种厚实与神圣的感觉。吸收传统石雕的概括手法和传统玉雕的圆润表达,能够形成厚实、温润的整体效果,同时借鉴明代德化白瓷中经典的造像流露的优美与流畅效果,让玉雕造像在凝练饱满的形态中呈现出生动有致的韵味。在人物的形象表现上,突出脸形丰满宽圆、眉毛犹如新月,端庄而修长,鼻梁挺拔,线条流畅;嘴唇如频婆果,弯曲有致;耳垂丰满,神情亲切安然;在衣纹的表现上线条组织有序,流畅而富有节奏。这些表现既要吸收传统造像的经典样式,又要善于融进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表现出柔美高雅的艺术气息。玉雕造像受到材质的局限,外形难以随意变化,在充分利用材质和表现材质的基础上,要善于巧思和随形应变,琢磨推敲,重点突出头部刻画、手部变化,善于利用衣纹线条,构成动态变化,形成静中有动的视觉效果。今天,玉材日益缺失,善待材料,追求精美,用最好的表达,形成最佳的利用,其中特别需要持有学习之心,从古代的经典中吸收精华。琢玉需要全身心投入雕琢,追求尽善尽美,如同修炼,佛学教义中要求修行的信徒能发“菩提心”,勉励修行、尽力而为,与人为善,忍辱精进。作为创作佛像的玉雕专业人士同样需要有不懈追求的内在动力,对自身的修养和品行有着一定的要求,不断从艺术经典中的吸收感悟,通过整合提升,结合自己的感受,融入自身的技艺表现中,融会贯通,求得玉佛境界与艺术表现的高度。

今天的玉雕产业发展迅速,工艺制作的工具也日益丰富,比起古代工匠的制作条件已经大大先进,能够表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工艺效果。古时候艰难的琢玉过程,今天已经轻而易举,然而那些辉煌的艺术效果依然高远,因此更需要在意境表现和艺术修养上多花功夫。学海无涯,艺无止境,玉的琢磨是一种工艺方法,更是要求具备一种反复推敲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持着琢磨与修炼的学习态度,用最大的功夫去创作经典,让好的玉雕作品见证自身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图5-6)

图5 莲花观音 汪洋

图6 如意观音 汪洋

猜你喜欢
观音玉雕佛像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玉雕青松献祖国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佛像面前的 菩萨
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十一面观音研究——兼论千手千眼观音
刘红卫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自在观音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