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工艺美术中的工匠精神

2017-03-28 10:12秦永福
上海工艺美术 2017年1期
关键词:匠人手工艺技艺

秦永福

践行工艺美术中的工匠精神

Carrying forward Craftsmanship Spirit In Arts and Crafts

秦永福

“ 工艺美术中的工匠精神”研讨会

由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市美学学会共同联办的、被上海市社联列入2016重大学术项目的“第四届工艺美术论坛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2月28日在上海工艺美术厂召开,主题为“工艺·手·生活——工艺美术中的工匠精神”。参加研讨会的有各主办单位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工艺大师、学院教授,并邀请了被上海市总工会批准命名的88名工匠中的6名工艺美术“上海工匠”。

Arts and crafts have the dual nature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raftsmen are not only artisans, but also artists. Carrying forward“Craftsmanship Spirit” should not only continue inheritance, but also re-shine the glory of the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长期以来,人们对工匠粗浅理解为从事手工技艺的工人;提到手工艺就是雕刻、刺绣、陶瓷等工艺美术;于是,工艺美术工作者不知不觉地成了工匠的形象代表。其实,当走进博物馆观看那些由手工艺人制作的青铜器、玉雕、石刻、陶瓷展品,就应该明白工艺美术具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性;手工艺人不仅是工匠,也是艺术家。

提起“工匠”的起源可追溯到人类进化的早期,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制造了石斧、石刀、石锛等工具,把石头打磨钻孔做成装饰品。到农耕时代,人不仅制造了陶盆、陶罐等具有实用功能的陶器,还在陶器上绘制纹样装饰。这些器物都是手工艺人或称为工匠所制造,也是艺术之源。之后历代的青铜器、玉器、染织、木雕、瓷器等都是由匠人所做。

古代“工”是一个阶层的称呼,亦为某行业工种的指代。“匠”是指从事某工种而掌握技能的手工艺人;如:木匠、石匠、铁匠等。甚至连画画的也称之“画匠”,演奏乐器的称之“乐匠”。朝廷设有工部来管理,主管者在春秋、秦汉时期称之为“工尹”和“工正”;到隋唐之后,称之为“工部尚书”,掌管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那时候的工匠不仅被人们尊重,还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如木匠鼻祖鲁班凭技艺做到了楚国大夫。

工匠除了受官府管理外,还有自己的管理方式,每个行业都供奉“祖师”和设行规。例如铁匠奉祀“老子”;画匠奉祀“吴道子”;屠宰业奉祀“张飞”等。每个行业供奉敬祀的祖师有的是确有其人,有的是虚设的神灵。如皮革业奉祀“比干”;丝绸业奉祀“螺姐”;造纸业奉祀“蔡伦”。有的行业还奉祀多位祖师,如中医就崇奉“太乙真人、扁鹊、华佗”。有的祖师被多个行业奉祀,如“鲁班”不仅是木匠、瓦匠、建筑、还是木雕、石雕的“祖师爷”。对行业祖师的奉祀,不仅渗透了民间信仰崇拜,还为行业技艺传承立规矩,并通过供奉来炫耀职业和技术的正宗和高超。有时也求神化了的祖师相助和护佑,克服行业的风险,祈求事业的昌盛;更为重要的就是通过这种形式来维系本行业的信誉、行规、章法和秩序。传统的“工匠精神”就是“尊师重道,清清白白做人,规规矩矩做事”。

中国古代的工匠不仅凭自己的技艺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的发明,如“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等;也有墨子这位工匠行业的领袖创立了墨家学派,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作为可以和儒家抗衡的墨家衰落了,墨家的衰落也伴随着工匠社会地位的大倒退。隋唐科举制的兴起,更使工匠群体边缘化,“士”与工匠的社会地位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上的读书人去赶考当官,做工匠的都是贫寒人家的弟子,大国工匠中的精英锐减,制造业长期徘徊不前,“工匠精神”也黯然失色。

翻阅一下中国工艺美术史可以了解到,由于整个社会思想意识的影响,手工艺人的地位受到压制和贬低。在明代,除了受文人文化的冲击,高层官僚中有一股力量对工匠的不信任和对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怀有敌意。这些官僚中不乏工匠出生的人,如明嘉靖朝的吏部尚书张翰,其先祖是织匠;另一个是嘉靖朝的徐杲,他本身就是木匠,后被擢升至工部尚书。这些官僚认为手工艺品无实用价值,尤其那些精致贵重的金银、玉器是奢侈品,这些东西让皇帝和达官贵人把玩丧志失格。富商大贾,豪门贵族肆意追求,会影响社会风气,还使他们变本渔利百姓。明代儒家和道家思想占居上流社会,各阶层的排列为士、农、工、商;工与商为“末端”。工匠虽不经商,但不少手工艺作坊自产自销,沾有半商之嫌。当时虽然也有陆子冈(玉匠)和胡文明(铜匠)等一些有名气的匠人,大多数工匠的社会归类还是隶属下层奴仆。受当时制度的驱使,工匠必须无偿地定期为国家服务一段时间。另外,利玛窦为首的来华耶稣会传教士把钟表、版画、棱镜以及其他欧洲的物件带到中国,随后机器也运来中国,使手工艺匠人的作用逐渐减弱。所以,在多种文化、技术和社会意识的影响下,迫使工匠手艺人背负“贱工”之丑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梁端玉作品《白莲华菩萨》

当然,手工艺人社会地位的下降也与其自身的素养不高、懒于创新、粗制滥造、仿冒名家、以假充真、逐本求利等等不良陋习有关。好在还有一些坚守道义、坚持不懈、坚强忍耐的工匠们,在文人的指导和合作之下,继承传统、融汇外来文化,在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王朝,使中国工艺美术又兴一个鼎盛期。但是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仍然未得到提升。新中国成立后,工艺美术生产得以恢复,工艺美术院校纷纷建立,以前被社会称之为“小三子”的手工匠人们也被评上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等等。但是,受到社会思潮影响和大工业发展的冲击,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审美意识的多元化,使工艺美术发展仍然沉沉浮浮,很不稳定,不少品种和技艺濒临失传。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课题和“工匠精神”践行的需要。

砚刻大师张景安作品 《扁豆砚》

目前,全球进入工业4.0时代、智能化时代。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倡“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使社会民众对传统观念中的工匠精神重新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各行各业都在践行工匠精神,争当新时代工匠。2016年上海市总工会评选出88位“上海工匠”,其中从事工艺美术工作的仅有10人。这不仅澄清工匠就是手工艺人的模糊认识,也给工艺美术匠人以及企业、院校等提出了新的课题。是否做到“工匠七要”(即:工匠之术-勇于创新,工匠之心-认真做事,工匠之责-敢于负责,工匠之思-注重细节,工匠之行-敬业精神,工匠之志-学习到老,工匠之坚-坚持到底)就能使手工艺人成为一流的匠人?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就能一路顺畅?因为工艺美术的历史、文化、信仰、技艺、审美、民俗等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其具有物质生产和文化需求的双重标准,所以工艺美术的一流匠人要不忘初心,坚持操守,探索创新,砥砺前行。

2017年的上海“两会”期间,与会的代表们就“大国工匠”,“匠心制造”,“践行工匠精神”建言献策,尤其对“匠”从何而来?这个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其实工艺美术“匠人”的培育比其他行业更难,与其他产业相比,搞工艺美术的人数就是那么“一小撮”,而且大多数是个体“散养”式存在,受传统的师徒模式传教和维护自身利益的狭隘意识的限制,手工技艺的传承也打折扣。因之,呼唤工匠践行工匠精神,必须从教育培养做起。如何做呢?不妨看看一些工业生产发达的国家,在德国,首先是“双元制”培养高质量的工匠人才,再有政府给予企业一系列的支持,最后,工匠收入比一般职业高,排在医生、律师之后的第三。所以,德国以执着、敬业、严谨、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成就了德国制造。在美国,以创造、创新、探索、超越、突破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信仰,认为呼唤工匠精神事关美国的未来。所以他们把“工匠精神”引入到中小学生的课堂中去,全社会尊重工匠,上至总统,下至儿童都乐于动手创造。在日本,“匠人精神”系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日本固有精神相结合,不辞辛劳、不计小利、努力学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日本制造业的精髓。尤其对传统手工艺技艺和匠人给以法律保护、资金补贴;手工艺人不仅受社会各界的尊重,也把这种尊重视为家族的荣誉。他们制定的一流工匠人才育成法则多达30条。

归纳国外“工匠精神”的特点,除了坚持精益求精、创新超越外,他们都把重点放在工匠的培育上,而且这种培育是组织化和职业化的。由于组织化和职业化的建立,促使了一代代工匠在传承中创新,只有传承和创新才能培育出“工匠精神”。

2017年伊始,政府部门颁布不少有利于高技能工匠人才的政策,不仅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也构建工匠培养的良好环境和稳定的劳动关系,为中国的“制造大国”提升到“智造强国”提供了保障。在全民创新,大众创业与工业、农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时期,工艺美术如何去应对?如何去呼唤“工匠精神”?我认为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工匠”人才的培育,人才培育也要有创新和突破。

过去,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由师徒制传承和工艺美术院校培养,这两者有利有弊,将来是否学习国外的职业教育经验,进行“双元制”教育。企业与学校联手定员定向培养,甚至可以请外教来教学。20世纪初,被誉为海派工匠摇篮的“土山湾”工艺作坊,就是由一批欧洲传教士来教学,培养出张充仁(雕塑家)、徐宝庆(木雕大师)等一批能工巧匠,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教堂使用,还运往东南亚的教堂,其实当时在烟台、青岛、广州等地都有洋人办的学校教习手工技艺。再有,让学生们走向民间去接受教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有一个古村落保护项目,其中有一个内容是把古村落中的民间工艺、民俗文化一同进行活性生态保护。学生们去了不仅学习民间工艺,也能帮助民间工艺进行创新和衍生产品。同时,让学生们接受传统的匠人文化:唯有人品加作品才能成为一流匠人的教育。在此,也呼吁搞美术和设计的人才加入到手工艺匠人队伍中来,为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作出奉献。历史上就有书法篆刻大家陈鸿寿与宜兴紫砂匠人杨彭年合作的“曼生十八式”紫砂壶成为经典,久制不衰。

我国工艺美术也应搭乘“一路一带”的经济发展之船,走出去、引进来;我国传统工艺品中的景泰蓝技艺、珐琅彩釉工艺等,也是随着当年的海陆“丝绸之路”引入的工艺技术,现在何不以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面貌回去。让购买收藏家在把玩之时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践行“工匠精神”除了传承延续,更能重塑中国工艺美术的辉煌。

(本文选自“第四届工艺美术论坛学术研讨会”发言稿 )

猜你喜欢
匠人手工艺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