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方法

2017-03-28 05:14李其成张秀芝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黄萎病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李其成 张秀芝

摘要 棉花黄萎病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分析了棉花黄萎病的发病规律,并提出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621.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113-01

茌平县地处鲁西北平原,是山东省棉花主产区之一。近年来,棉花黄萎病(俗称棉花的“癌症”)发生较重,已成为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认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机理,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对大田棉花种植的高产高效尤为重要。

1 棉花黄萎病的发病规律

1.1 种子带菌

黄萎病异地远距离传播的重要媒介是带菌种子。尤其是原属无病区而逐渐变成病地,究其原因都源于病种的串换。有专家对黄萎病株的棉籽进行解剖分离,检查出种子带菌率为5.9%~39.8%。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全面推广脱绒包衣种子,将棉籽带菌传播黄萎病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的程度,但仍需继续把棉籽处理作为防治黄萎病的重要技术措施。

1.2 病株残体

黄萎病菌在土壤中能形成休眠器官微菌核以抵抗不良环境而能长期存活。微菌核主要存活在土壤的耕作层。影响微菌核数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是温度,当土温高于或低于适温(土温5~30 ℃),pH值为4.2~9.2,土壤含水量为20%时,微菌核的正常增殖受到抑制,密度下降[1]。夏季高温季节,微菌核数量急剧下降。

1.3 流水和农业操作

残留在棉田内的枯枝落叶可以向土壤内释放大量的微菌核,一张叶片可释放200~400个棉花黄萎病微菌核,每株叶片可释放25万个微菌核,加上茎杆和根系,所释放出的微菌核数量是很大的,感菌的植株残留在土壤内就构成土壤内的高菌量接菌土。为杜绝病组织的传播,对于病区轧花的下脚料应先进行热处理,或沤制后才能应用于棉田[2]。同时,对于棉籽饼也必须实行热榨,经70 ℃以上的高温处理,以殺死病组织内的病原菌。

2 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策略

2.1 农业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也称栽培防治,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一项基础措施。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耕作技术、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天敌发育,不利于病虫草共生危害和大量繁殖的生态环境条件,从而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

2.1.1 选用抗棉花黄萎病的优良棉花品种。应用抗病品种是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中的核心技术。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从生物技术的角度对抗棉花黄萎病基因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2.1.2 轮作。植物病害的严重危害,有时是由常年连作引起的。连作除消耗地力,影响作物的生长和抗病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导致土壤中病原生物体休眠孢子和其他休眠体的积累,病株残体的增加和土壤中病原生物的大量繁殖,所以轮作对于土壤传染病害的防治最重要。棉花长期连作,由于同一种寄主作物多年种植,相适宜的病原生物就不受节制地繁殖、积累,从而增加病原生物群体的数量,使其各种病害逐年加重[3]。

2.1.3 土壤耕作。棉花病害的病原生物主要分布在棉田0~30 cm耕作层的土壤中,棉花根系也有70%~90%的侧根及根毛分布于10~30 cm土层中,这样就增加了病菌侵染棉株的几率。棉田进行深翻,可使耕作层中的病残体及其病原菌在深层土壤中加速消解、消亡,不仅减少耕作层菌量,而且也减少发病株率和减轻发病程度。在棉花苗期、蕾期及时中耕,破除板结,也利于提高地温,增强土壤通透性,起到控制病菌侵染、增强棉株抗病力的作用[4]。

2.1.4 科学施肥。早施轻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同时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可使棉株生长健壮,不徒长,不早衰,而增强对棉花黄萎病的抵抗能力。

2.2 农药防治

2.2.1 缩节胺。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已证明,缩节胺明显减少了棉花叶柄内的病菌数量,促进了侵填体的形成,阻碍了病菌繁殖和在木质部导管中的传递。缩节胺通过调节棉株内源激素系统,提高了棉株自身素质,增强了感病棉株的活力和抗病力。在棉花发病初期叶面喷施缩节胺减轻了黄萎病的叶面症状,控制该病发展,于6—7月先后喷施2次缩节胺对于棉花黄萎病有较明显的防治效果[5]。

2.2.2 化学类农药。用于棉花黄萎病防治的化学类农药品种比较多,生产实践证明在棉花生育期间喷施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等杀菌剂对预防黄萎病是一项有效措施,目前棉田应用一种新的施药方法——茎剖划伤注射法。具体方法:用带9号针头的医用注射器吸入40%多菌灵药液,刺入植株的子叶节下5 cm左右处(刺入木质部),用力向上划一个5 cm左右的伤口,注入0.05 mL左右500倍液,使药液沿着伤口渗入。该方法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显著,持效期长且成本较低。

2.2.3 生物类农药。生产实践证明,渝峰99植保、激活蛋白、氨基寡糖素3种植物疫苗和缩节胺混合使用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

2.3 生物防治

由于棉花黄萎病菌本身易发生变异,也给黄萎病的生物防治增加了难度。随着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兴起以及生物防治机理的不断明确,利用微生物防治棉花黄萎病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重要防治方法之一。

3 参考文献

[1] 林玲,张昕,邓晟.棉花黄萎病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2014(3):260-267.

[2] 徐理,朱龙付,张献龙.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展[J].作物学报,2012(9):1553-1560.

[3] 文婷,李朋波,姜淑琴,等.嫁接对棉花抗黄萎病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1(24):5130-5136.

[4] 刘姮,李银姣,邓汉斌.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J].湖北植保,2011(6):25-29.

[5] 程凯,江欢欢,沈标,等.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物防治效果[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166-174.

猜你喜欢
黄萎病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蒜芥茄SsWRKY1基因克隆及黄萎病病原菌胁迫下表达分析
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生物菌研究浅述
朝阳市玉米苗期常见病虫害及除草剂药害防治方法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或可攻克棉花“癌症”
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