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诗作中广为传颂的名句,而这句诗中的“故乡”指的就是巩义。巩义在过去的名字一直为巩县,那巩义之名由何而来呢?
巩与固
巩义市是在1991年9月1日巩县撤县建市之后的新名字,以前叫巩县。那“巩”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古代有个人叫许慎,他写的一本书叫《说文解字》,对于“巩”字有如下的解释:“巩,以韦束也,从革,韦就是煮熟的皮革,韦束就是用煮熟的皮革捆东西,很结实。”河洛文明时代伏羲创立的《易经》上说的“巩用黄牛之革”,意思就是用熟黄牛皮捆缚得很牢固,不会解脱就叫巩,所以没简化的巩字就是“鞏”。
古代的时候有个阙巩国,这是以“巩”命名的开始,我国古代另一本史学名著《左传》上说“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就是指阙巩用黄牛皮生产的铠甲很结实,有很好的防护作用。周武王伐纣时,穿上阙巩国制作的铠甲,打败了商纣王。这是巩的第一层意思。
“巩”字第二个意思是“固”。《说文解字》上说:“固,四塞也,从口,古声,”由此可知巩就是巩固之意。《读史方舆纪要》上说:“巩,固也,四面有河山之固也。”巩县就符合这样的描述:南有嵩山高耸,轩辕关扼守,北有黄河天堑,邙岭阻隔,东有候山挺立,虎牢关把守,西有黑石关对峙,所以河山四塞,巩固不拔。又因为在洛阳东面,号称“东都锁钥”,所以在秦朝设置郡县的时候,就承袭以前的巩字,叫巩县。
从现在巩义的市区出发往西,过康店洛河桥,有一块文物保护碑,是古东周国遗址,这里就是古代周朝的封国“巩伯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姬姓小国)。经过几百的风雨巩伯国灭亡后,后人就以国名的巩字为姓,这就是巩姓的来历。在上世纪50年代康北还有巩王庙,现在只剩下巩王庙的红阁存在。
曾经在巩县建立过的古代小国有好几个:康店的巩伯国、东周国、荣锜氏、回郭镇的訾国、鲁庄的滑国、站街镇的坎氏邑等,发源于巩县的姓氏有巩姓、简姓、訾姓、荣姓、滑姓、坎姓、夏姓等。
“孝义三田”
巩义的“巩”字弄明白了,那么这个“义”字何来呢?
巩与义的结合,其实是近20年的事。从秦代开始以来,此地一直叫巩县,所以历史上并无叫巩义这个地名。1991年9月1日,巩县撤县建市庆祝大会在县文化宫广场召开,从这天起,“巩义市”才正式启用。
为了给新市起个好名字,县政府曾专门召开多次会议,提出的方案有鞏县市、巩周市、巩伯市、永安市、巩邑市、孝义市、巩阳市和巩义市等。巩县市、巩邑市被排除,是因字意重复;巩周、巩伯、永安,因不能全面反映巩县历史特征出局;孝义则与外省县市重名,另外也把“巩”字丢了;时任县长提出的巩阳被否定,是因为巩县处嵩山之北、黄河之南,按理应为阴。会议最后一致定名“巩义”,这个“义”字取自当地孝义镇,就是现在的孝义办事处。
巩县辖乡镇十余个,孝义镇何以拔得“头筹”?
这是因为孝义的历史相当悠久,一是东汉三田兄弟的孝义故事历代累受旌表,明代冯梦龙将这个故事写入《醒世恒言》,影响广泛;二是1915年开工兴建的孝义兵工厂,在国内乃至欧美都有很大知名度;三是当时县委、县政府就在孝义镇辖区。
而其中“孝义三田,紫荆佳话”的故事,据史料记载最早始于东汉时。巩县西部(现在的道北,孝南孝北村一带)沿洛河南边有个枣园村,当时有一家田氏居住,院内有一棵紫荆树,亭亭玉立,根繁叶茂。田氏有三子,长子真,次子广,三子庆,均娶妻成家,同居合餐,勤俭殷实。岁月移,田氏二老忽患疾病,即召三个儿子床前嘱咐,“人应勤、俭、孝、义为先,同心协力,和睦相处,家业必兴”。言罢而逝。可是过了没多久,三家媳妇怂恿丈夫分家。三兄弟扭不过,将家产等分为三份,唯有院中紫荆树未有归属,三兄弟商量半夜,议定次日早晨伐树分木,次日早上突然发现紫荆树已经枯死了,都感到大为震惊。老大对树哭泣:“树全则荣,人和则昌,我们分家,树都不愿意,感到悲伤而死,我们还不如树?”二个兄弟异口同声说:“父母遗嘱尚在,谁能违背?”三兄弟围树哭泣,感动其妻,全家连续痛哭三天,这时树突然说话:“无孝无义,天地难容,行孝奉义,枯木重生。村人皆言此事感天动地、孝义双全,于是把村名改为孝义。这个故事其实就是说要大家孝顺,兄弟姊妹之间要团结和睦相处。而现在巩义也有很多以紫荆命名的地方,市区有紫荆树商场,东区有个紫荆路街道办事处,等等。
子华与子建
2017年,巩义市教体局在市东区将新建两所学校,其中一所初中拟叫“巩义市子华初级中学”。这个子华,就是春秋时期的晋国人程本。他是著名的“程婴救孤”故事里的主人公——程婴的孙子。他学识渊博,善于持论,聚徒著书,名闻诸侯。程本曾在赴齐国路上,在郯地(今山东郯县)遇到孔子,与孔子谈话投机,“倾盖而语终日”,又因其对河洛文化研究得非常深刻,孔子听后大受感动,向他的弟子称赞说,“程本真不愧是天下贤士”。他的学说也被当时的齐国采用,使齐国国力很快强大起来。多个版本的《巩县志》均记载有他的家乡就在巩义的米河镇程寨村。
另一所小学拟命名为“巩义市子建小学”, “子建”一名取自三国时期曹魏著名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曹植,字子建,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冲之兄。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并不是巩县人,可是为什么以他的名字命名一所巩义学校的名字呢?根据巩义地方学者考证,曹植当年由京城许昌返回封地(山东鄄城)时,途径洛水,有感而发,而作《洛神赋》。
另据巩义地方学者考证,《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巩义是唯一的河洛交汇之地,因此说,巩义的洛神传说是最为悠久、最有影响的,可以称为洛神的故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美丽洛神形象和所描写的洛水两岸美丽景色也必然出自这儿。《洛神赋》文字非常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篇千古名赋。后世有很多名家以《洛神赋》为题材创作的书法作品(赵孟頫)、绘画作品(顾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