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源县小麦机械化窄行匀播栽培试验示范情况及栽培技术

2017-03-28 20:52尹亚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

尹亚梅

摘要 “小麦机械化窄行匀播栽培技术”是通过使用专用的播种作业机具,将小麦种植模式由常规的15 cm行距改为7.5 cm,播种量与常规一致,但较常规能够使小麦作物在单位面积内分布更加均匀,符合“井”字形播种的增产机理,同时又比“井”字形播種减少机具作业的次数,更加节本增效。

关键词 小麦;窄行匀播;试验示范;栽培技术;新疆新源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020-02

近年来,新源县小麦播种在传统的播种方式中,逐年增大播种量,促使小麦群体大,密度高,导致小麦行间温度增高,通风透光条件变差,引起小麦锈病、白粉病等病害的严重发生,造成小麦减产,小麦窄行匀播技术通过作物密植、均匀播种,改善小麦的通风透光性,以压缩苗株行距促进肥力吸收,进而达到增产目的。

1 试验示范情况

2015—2016年,新源县农机和农技部门联合在新源县开展了冬小麦、春小麦机械化窄行匀播栽培技术的试验,其中冬小麦33.33 hm2,常规播种模式的对比试验6.67 hm2,春小麦2.67 hm2小麦滴灌窄行匀播试验田,试验田均采用新疆昌吉市金世通2BFX-46行悬挂试播种机,行距7.5 cm,对比田采用24行小麦条播机进行一次作业,行距15 cm,在小麦播种量、播种深度、施肥量、施肥深度、作业时间、管理方式同等条件下,加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及时做好跟踪监测,试验结果证明:窄行匀播模式较常规产量高出5%~10%,据了解,在伊犁州察布察尔县、伊宁县也得出相同的结论。

2 小麦窄行精准匀播技术的增产原理

2.1 营养均衡性提高

精准匀播实现了种子在田间较为均匀分布,改变了原来宽行播种籽粒相对集中在行里边,植株生长空间有限,存在争水、争肥、争光的矛盾,使每粒种子都能得到充分的营养,个体、群体发育及地上、地下生长协调。

2.2 通风透光性增强

小麦出苗后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通风透光性增强,个体发育健壮。

2.3 田间蒸发减少

麦苗分布均匀,充分利用空间,减少了行间水分蒸发,利于保墒。

2.4 增产效果显著

窄行精准匀播麦田,麦苗分蘖节粗壮,个体发育较好,分蘖多,成穗率较高,大穗多,单位面积成穗数、穗粒数明显增加。

3 栽培技术

3.1 良种选用及种子处理

冬播选用伊农18号、新冬41等品种,做好种子精选、晾晒和播前发芽试验。种子纯度98%,净度99%,发芽率 ≥95%,种子含水量≤13.5%。冬播用种选用100%良种、100%药剂拌种、种肥分施。针对小麦锈病、散黑穗病可用戊唑醇100~200 g等农药拌种子100 kg。针对小麦腥黑穗病,用3%敌萎丹(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按200~300 mL种子剂量拌种子100 kg。针对小麦霜霉病可选用2.5%适乐时(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200~300 mL剂量拌种子100 kg,防治效果较好。

3.2 整地施基肥

一般非秋翻地要配套大功率拖拉机和铧式犁或液压翻转犁深松深耕,耕深25~30 cm。秋翻地可用旋耕机旋耕,深度20 cm,做到均匀一致、覆盖严密、地头整齐、不重耕不漏耕。选择适宜的农时和墒情,采用大功率拖拉机配套整地机或驱动耙进行整地,整地质量应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1]。底肥施用量根据土壤肥力、产量指标、栽培管理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犁地前施农家肥30~45 t/hm2、尿素150~180 kg/hm2、磷肥(磷酸二铵)270~300 kg/hm2、硫酸钾肥60~90 kg/hm2,均匀撒于地面,犁地翻入。如使用生物菌肥,建议化肥使用量减少10%~15%。底墒水灌溉量一般为1 200~1 500 m3/hm2,灌水做到不冲不漏,保证灌水质量[2]。

3.3 适期播种

冬小麦适播期为9月25日至10月10日,播种量为375~420 kg/hm2,晚播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但最多不超过420 kg/hm2。选用大中型功率拖拉机、卫星导航仪配套小麦窄行匀播播种机或窄行匀播滴灌播种机,配带覆土环与镇压器。也可以根据灌溉需要,在播种机前端配带筑埂器。行距7.5 cm,播深3~4 cm。一次性施足底肥直接播种或种肥分施,施种肥磷酸二铵75 kg/hm2。播种行距一致,播行端直,播量准确,下籽均匀,无漏播、重播现象,播深一致,覆土严密,镇压严实,地头地边整齐,起落一致[3]。

3.4 田间管理

3.4.1 冬前管理。一是查苗补种。播种后3 d之内应挖好毛渠,及时打好田埂。查苗补种,补种时须用水浸一昼夜的种子,以缩小田间苗龄差距。二是冬灌。在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 ℃,当麦田土壤含水量下降到15%以下时,应及时冬灌,灌水量900~1 200 m3/hm2。三是禁止麦田放牧。

3.4.2 返青期至中期管理。一是及时春耙。小麦进入返青期,及时春耙,耙深5 cm左右,一般在3月上中旬进行。二是化控。在小麦起身期至拔节前喷施矮壮素或多效唑,宜早不宜迟,喷施矮壮素2 250 mL/hm2或多效唑600~750 g/hm2,7~10 d后再喷第2次,以便控制植株旺长,缩短基部节间,降低植株高度,增强抗倒伏能力。三是除草。一般冬小麦在3月底,当日平均气温达到5 ℃左右时进入起身期,应及时喷施杜邦巨星30 g/hm2、麦喜300 mL/hm2等除草剂。喷施防除阔叶杂草时要注意周边双子叶作物的安全;麦田禾本科杂草用骠马、金马和彪虎等除草剂1 500 mL/hm2,在杂草一叶期至拔节初期喷施最好。四是灌水。一般在4月20日左右,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 ℃以上时,冬小麦进入拔节期,应及时灌第1次水(头水),灌水量825~900 m3/hm2。灌水后及时追施尿素150 kg/hm2、生物菌肥30~45 kg/hm2。孕穗期冬小麦水、肥需求较高。一般看天气、看土壤、看苗情进行第2次浇水、施肥,灌水量一般为900~1 050 m3/hm2,灌水后撒施尿素75 kg/hm2,或喷施0.1%~0.2%磷酸二氢钾和微肥1~2次。灌水要做到灌足、灌透,不得大水漫灌,以防冬小麦倒伏[4]。

3.4.3 后期(扬花成熟期)管理。一般扬花后12~15 d浇第3次水(灌浆水),灌水量900 m3/hm2,要“三看”灌水,最好灌水后3 d无大风。同时喷施0.1%~0.2%磷酸二氢钾和微肥1次。防止倒伏和干热风的危害。必要时要进行人工拔除大的杂草和去杂工作,促进小麦正常生长。要以水保根、以根养叶、以叶保籽、以籽定产。

3.5 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害主要有条锈病、白粉病、黑穗病等。防治锈病和白粉病,可选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25 kg/hm2、20%粉锈宁乳油900~1 200 mL/hm2、秀特乳油(丙环唑)450 mL/hm2或12.5%戊唑醇(微乳剂)900~1 200 g/hm2等药剂进行喷雾。采取杀菌剂拌种防治小麦黑穗病。防治蚜虫可选用0.3%印楝素乳油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或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800倍液喷雾。病虫害防治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完善防控预案,采用多种植保机具,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

3.6 及时收获

在麦粒完熟期后,颖壳变黄、变干时及时采用联合收获机收获,及时晾干入库。

4 参考文献

[1] 王荣栋,尹经章.物栽培学[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6:544-560.

[2] 杨国富,杨学兰.冬小麦井字形播种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15(12):11-12.

[3] 张欣,董萍.冬小麦增密栽培后常见问题及对策[J].农村科技,2016(6):20-21.

[4] 高文红,陈惠娟,宫庆安.河北省小麦免耕栽培技术[J].农学学报,2003(9):20.

猜你喜欢
小麦栽培技术
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兄弟
我的英国朋友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