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考点整合

2017-03-28 15:10宋金花
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地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水循环径流量河流

宋金花

一、考纲解读

考纲对学生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运用示意图、流量过程图,分析河流的补给类型和河流的水文特征。

2.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与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二、考点解读

考点一:理解水体的补给关系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有着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1.表解河流水的补给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2.辩证地认识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

(1)图解陆地水体类型及补给关系。

(2)警示特殊现象。

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3.掌握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要领。

(1)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①流量的大小。②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③从曲线高峰期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④从曲线低谷期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2)从流量过程曲线分析原因: ①流量是由河流来源决定的。②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③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有冰川融水补给。④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⑤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而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補给所致。⑥曲线变化和缓,多为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考点二:描述和阐释河流的水文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三量两期一价值”。“三量”即河流径流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含沙量和水能资源蕴藏量;“两期”,即汛期、有无结冰期;“一价值”,即航运价值。

1.径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

径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

(1)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

①全年稳定型:热带雨林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径流量大,径流量时间变化很小。

②夏汛冬枯型:热带草原气候区和(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河流径流量时间变化较大,形成夏汛。季风气候区的河流汛期长短取决于雨季长短。温带季风气候区较高纬度地区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有春季积雪融水补给,形成春汛,一年有两个汛期,河流汛期会较长。但是由于夏季风势力不稳定,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较大。

③冬汛夏枯型: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径流量时间变化较大,且形成冬汛。

(2)以冰川融水补给和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变化由气温变化特点决定。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夏季流量大,冬季断流;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在春季由于气温回升导致冬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而年际变化较小。

(3)径流量大小还与流域面积大小以及流域内水系情况有关。

2.含沙量大小。

含沙量的大小与植被覆盖情况、土质状况、地形、降水特征和人类活动有关。

(1)植被覆盖差,地势起伏大,降水强度大的区域,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

(2)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影响地表植被覆盖情况而影响河流含沙量大小。

3.水能蕴藏量。

水能蕴藏量大小由流域内的河流落差和河流水量决定。

(1)河流落差受地形影响。地形起伏越大,落差越大,水能资源越丰富。

(2)河流水量受气候和流域面积影响。降水越多,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水量越大,水能资源越丰富。

(3)河流中上游河段落差大,水量大,一般以开发水能为主。

4.汛期及长短。

(1)外流河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直接由流域内降水量的多少、雨季出现的时间和长短决定;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内流河则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汛期出现在夏季。例如,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的河流都有夏汛,东北地区的河流除有夏汛外,还有春汛;西北地区的河流有夏汛。此外,有些温带地区流向高纬的河流有凌汛现象。

(2)流域内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河流汛期长;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河流汛期短。例如,我国南方地区河流的汛期长,北方地区河流汛期较短。

5.有无结冰期。

有无结冰期由流域内气温高低决定。月均温在0℃以下的河流有结冰期,0℃以上的无结冰期。例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秦岭—淮河以南河流没有结冰期。有结冰期的河流才可能有凌汛出现。

6.河流的航运价值。

(1)河流的航运价值由地形和水量决定。地形平坦,水量丰富的河流航运价值大,因此,河流中下游一般以开发河流航运为主。(2)河流无结冰期,水位季节变化小,能保证四季通航。(3)天然河网密度大,有运河沟通,能四通八达。(4)内河航运可与其他运输方式连接,即联运价值大。(5)区域经济状况对运输的需求大,河流航运价值大。

考点三:掌握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意义

1.驱动水循环的两大能量:一是太阳能,二是水的重力能。

2.识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名称。

(1)垂直方向:蒸发(A、I)、植物蒸腾(F)、降水(B、D)、下渗(H)。(2)水平方向:水汽输送(C)、地表径流(E)和地下径流(G)。

3.解读水循环的主要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

误区警示:外流区域既发生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内循环为主。

4.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5.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人类活动影响水循环的四个环节。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①影响地表径流,如引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②影响地下径流,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等。③影响降水,如人工降雨等。④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2)人类活动通过三种措施影响水循环。

水利措施:①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量。②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增加降水量。

农林措施:①“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②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生态措施:保护湿地资源(沼泽)、植树造林(绿色水库)、保护草原(绿色蓄水池)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考点四: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會效益三方面评价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1)自然方面: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方面进行分析。

(2)人文方面:从人口、聚落、交通、文化、农业、工业等方面进行分析。

2.了解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1)资源开发: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

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

(2)生态(恢复)建设:根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确定生态建设的内容。矿产资源开发导致植被破坏,产生的废石、废渣占用大量土地;不合理的开采引发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废渣、废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环境。

3.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②工程护坡、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③进行小流域治理。

(2)对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①关闭污染较重的小工业;②对工农业及生活污水进行治理;③减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④调整生产过程,适当在洪水期排污。

(3)对生物资源破坏的治理措施: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适当迁出保护区内的居民;③调整农业结构,控制人类活动(如交通建设);④加强宣传教育。

三、题型回顾

例1 (2016年高考上海地理卷,第11~12题)“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

A.退耕恢复湿地 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 D.增加绿地面积

【解题思路】第(1)题,考查水循环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由材料和题干可知,“海绵城市”能提高地下水位,同时也能减轻因地下水过度利用而出现的地下漏斗区,从而有利于减缓地面沉降,C项正确。第(2)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由材料可知,“海绵城市”下雨时蓄水,说明利于雨水下渗。增加绿地面积,有利于雨水下渗,有利于海绵城市建设,D项正确;退耕恢复湿地,是湿地建设,并不利于雨水下渗,A项错误;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雨水下渗,B项错误;完善排水系统,加速地表径流下泄,不利于雨水收集,C项错误。故选D项。

【参考答案】(1)C (2)D

例2 (2016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7~8题)图4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 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 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 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2)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

A. 蒸发 B. 下渗

C. 蒸腾 D. 地下径流

【解题思路】第(1)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功能。森林火灾后第6年的森林面积比第1年大,对雨水的涵养功能和保持水土的功能比第1年强,导致第6年地表径流量较小,流量峰值小,河流含沙量小,而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流速峰值大,A、B、C项错误,D项正确。第(2)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依据材料可知,降雨条件相同而森林覆盖率不同,则图中径流差异主要是森林覆盖率的差异所致,森林覆盖率的大小与雨水下渗量呈正相关。故B项正确。

【参考答案】(1)D (2)B

四、命题预测

1.以文字、示意图、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名称及影响因素、水循环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2.以文字、河流径流量过程曲线图或柱状图、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及河流的水文特征。

3.以区域图为背景,以某流域为例,考查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开发与综合治理的措施。

五、能力测试

1.图5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甲、乙表示地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处代表海洋

B.环节②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C.环节④代表水汽输送

D.人类活动对环节③的影响最大

图6中,甲图是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示意图,乙图是河流A、B两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4题。

2.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

A.雨水补给 B.地下水补给

C.冰雪融水补给 D.湖泊水补给

3.B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A水文站,主要是因为A、B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4.甲图中AB段河流( )

A.由西北流向东南

B.由东南流向西北

C.由正东流向正西

D.由正西流向正东

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图7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 )

①雨水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 ③冰雪融水 ④湖泊水 ⑤沼泽水 ⑥地下水

A.①② B.①③

C.④⑥ D.⑤⑥

6.该流域可能分布在(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天山作为“中亚水塔”,主导了新疆乃至中亚地区的水循环,其周边干旱区分布广泛,人类生存与生态系统受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十分强烈。近年来,山地冰川融化加速,增加了水资源供给,使得河流对气候变化更敏感,为合理利用干旱区有限的水资源,专家提出在该区域山前洪积扇建设地下水库。

(1)简述天山山脉被称为“中亚水塔”的原因。

(2)比较说明甲河水循环与乙河水循环的差異。

(3)简析近年来N河出山径流量较M河增加较多的原因。

(4)试说明专家提出在该区域山前洪积扇建设地下水库的理由。

猜你喜欢
水循环径流量河流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河流
水文比拟法在计算河川径流量时的修正
水循环高效矿井乏风热泵系统分析与应用
太阳能水循环空调
SCS模型在红壤土坡地降雨径流量估算中的应用
资江流域径流量演变规律研究
洞庭湖的径流组成和变化特性分析
静静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