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喜奎
一、考点解读
1. 识别位置。根据自然景观特点识别所在的省区及地理位置是高考常见的命题方式。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完整,识别地理位置主要根据基带(也就是山地山麓所在的自然带)和海拔高度。譬如,就我国而言,海拔高度6000~8000m,一定是西部地区的高山;海拔1000~2000m,可能是东部地区的低山。基带是常绿阔叶林,则山地位于亚热带;基带是荒漠带,位于内陆干旱地区等,在粗略判断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及世界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判断精确的省区及地区位置。识别某水平自然带的地理位置,需要根据自然带典型植被和气候推断所在的地理位置。譬如,我国的落叶阔叶林带大致分布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即东北和华北平原地区等。
2. 判断名称、特点及成因。自然带的命名采取“热量带+典型植被”的方式。如热带荒漠带表示地理位置在热带地区,该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热带荒漠。每个自然带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如热带荒漠带是回归线附近大陆中西部地区,在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根系发达,叶茎矮小,植被稀疏的荒漠植被,有袋鼠、沙漠狐活动的东西延伸带状区域,土壤为贫瘠的荒漠土。根据地理位置,可以推断自然带的名称、类型、特征及成因,如秦岭北坡山麓地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南坡山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阿拉伯半岛及埃及绝大多数地区是热带荒漠带;澳大利亚东北部为热带雨林带,东南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等。
3. 判断分布规律及成因。
(1)水平地带性规律。水平地带性规律指从低纬到高纬变化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变化的经度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表现为低纬到高纬的变化,典型的分布地区是低纬热带地区和高纬寒带地区。自然带大致与纬线平行,随纬度的变化而更替。我国东部地区纬度地带性表现为从南到北自然带的更替是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非洲从北向南纬度地带性表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经度地带性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是海陆位置变化导致的降水的变化;表现为沿海到内陆的变化,典型的分布地区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自然带沿经线方向延伸,随经度的变化而更替。如我国北方地区从东向西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等。
(2)垂直地带性规律。垂直自然带是海拔差异导致水热气候变化而出现的分异规律,其实质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在高山地区(海拔大于3500米)表现最为典型。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包含下列要点:
带谱,带谱是从山麓基带到山顶自然带的排列及数量。受海拔、相对高度、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在海拔一定的情况下,山脉所在纬度越低,带谱数量越多,纬度越高,带谱数量越少;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山地垂直带谱越多。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海拔低,为恒河平原,南坡垂直带谱数量多,从基带到山顶依次是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矮曲林带、高山草甸带、地衣带、冰川带;北坡海拔高,是青藏高原,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是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地衣带、冰川带等。带谱与水平自然带存在对应性。
雪线,即常年冰雪存在的最低海拔高度,该处冰雪的消融量等于积累量。雪线高低受气温、降水、地形、人类活动等的综合影响。迎风坡雪线低,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背风坡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北坡;阳坡雪线高,如天山的南坡,阴坡雪线低,如天山的北坡。人类活动,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雪线升高。
山地南、北两坡垂直自然带差异显著。如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是热带雨林带、耕地和牧场、热带稀疏草原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和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冰川带;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耕地和牧场、热带稀疏草原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和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冰川带。除了基带差别,各自然带垂直范围和海拔高度也有明显的差异。阳坡基带位置偏高,阴坡偏低;迎风坡雪线位置偏低,背风坡雪线位置偏高,也是山地南、北坡差异的基本原因。
相同海拔高度处,山地南、北两坡气温和降水不同。如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000~5000m处,北坡年均温0.4~1.0℃,年降水量为200~300mm,而南坡年均温-2~2.5℃,年降水量350~600mm;海拔5000~6000m处,北坡年均温<0.4℃,年降水量为300~500mm,而南坡年均温-6~2℃,年降水量400~600mm。反映在一定高度范围内,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相同海拔高度處背风坡气温较高,降水随海拔高度增高,在迎风坡逐渐减少的特点。
同一垂直自然带在不同地区海拔高度不同。如我国林线海拔高度大致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反映了海拔、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对林带分布位置的影响。
(3)非地带性。河流分布、地形、地势、洋流、海陆分布都能导致非地带性现象的出现。如绿洲地区由于高山冰雪融水的存在而出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流域内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盐渍化,地下水位变化等。
4. 整体性原理的运用。整体性原理反应气候、地形、土壤、生物和水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高考通常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命题,考查生产者变化对消费者和非生物环境的影响。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称为“生物泵”,可缓解全球变暖。或从某自然要素出发,分析该自然要素的变化对整个环境变化的影响。如美加太平洋沿岸地区河流入海径流量减少,将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减少,沿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等。
二、题型回顾
例1 (2016年高考江苏地理卷)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道:“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2) 题。
(1)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 山地针叶林带 B. 高山草甸带
C. 高山苔原带 D. 冰川带
(2)阿尔泰山南坡( )
A. 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 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 此时季节为冬季
D. 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解题思路】第(1)题, 阿尔泰山的垂直带谱从下向上依次为荒漠带、草原带、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和冰雪带。教授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这说明他位于山地针叶林带。故选A项。第(2)题, 阿尔泰山处于在亚欧大陆的内部,降水少,森林多分布在山地高处,且为针叶林;林带上下都有草原,分别为夏、冬牧场;由于教授看到“花草”,反映夏季景观;东面与太平洋之间有重重山脉阻挡,水汽难以到达。西面地势比较平坦,通过阿拉山口,大西洋的水汽可以到达山地南坡,所以南坡降水多。故选D项。
【参考答案】(1)B (2)D
例2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图1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A. 高山草甸带
B. 高山冰雪带
C. 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 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m处( )
A. 大气温度较低
B. 生物生产量较低
C. 土壤含水量较低
D. 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题思路】 第(1)题,根据海拔位置,磷高积累区在4000m及以上地区,四川西部山地4000m处应为高山草甸带,而不是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及高山冰雪带。故选A项。第(2)题,比较2000~3000m处与4000m及以上地区磷累积量,发现数值2000~3000m处偏小,根据材料中“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可推测山坡2000~3000m处土壤水分含量较低。与高海拔的磷高累积区相比,低海拔处气温高,生物生产量较大,地表径流量大。故选C项。
【参考答案】(1)A (2)C
例3 (2016年高考浙江文综卷)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2为某区域略图,图3为图2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 图2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图2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5250米)和丙地(海拔2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分析两地自然带差异的原因。
【参考答案】高山草甸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海拔高度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乙地位于青藏高原,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基带处,为高山草甸带;丙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基带处,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该道路沿线的自然带主要呈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海拔高度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而导致自然景观的差异。
三、命题预测
1. 采取综合题或选择题的方式,选择世界或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如干旱区、湖泊、绿洲等特殊区域,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演变。由某主导自然因素变化切入,分析要素的互动变化和因果关系,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2. 结合具体的山脉,如阿尔泰山、天山、乌拉尔山、贺兰山、秦岭等,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坡向差异及成因,识别山脉所在的地理位置,自然带景观特点等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3. 根据自然地带性的水平分异规律,考查特定区域水平自然带变化、原因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
四、能力测试
(原创)泥炭生成于湿润低洼地带,是水域面积及海平面变化的重要研究指标,贝壳沙堤是河流和潮汐共同作用的产物,是研究海岸线变化的借用指标。图4是长江三角洲地区(7000~6000aBP)泥炭分布、贝壳沙堤及海岸线的分布图,图5是长江三角洲地区(5200~4000aBP)泥炭分布、贝壳沙堤及海岸线的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据图4可知,该区域( )
A.大部分泥炭埋藏点分布在海岸线上
B.贝壳沙堤空间分布不均匀,集中在长江以北地区
C.大部分泥炭埋藏点的分布与海岸线大致平行
D.泥炭埋藏点集中分布在湖泊西部
2.从图4到图5,该区域( )
A.泥炭埋藏点增加,空间分布向西扩展
B.泥炭埋藏点的分布有所减少,而且距离湖泊较近
C.埋藏古树增加,空间分布较广
D.海岸线向西北推移
3.从图4到图5时期,可推测该区域( )
A.气候逐渐变暖,降水量增加
B.气候逐渐变冷,降水减少
C.气候逐渐变暖,降水减少
D.气候逐渐变冷,降水增加
(原创)图6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 由图可知,該山地( )
A.北坡热量条件差,决定了北坡雪线位置较低
B.南坡坡度陡,雪线位置高
C.北坡气温低,蒸发量小,气候湿润,针叶林面积大
D.以草地荒漠带为主,森林带面积小
5.该山地北坡与南坡自然带差异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温度 B.相对高度
C.湿度 D.水平位置
6.该山地可能位于( )
A.四川 B.福建
C.宁夏 D.新疆
(原创)古人游记曾写某地:“银山铁壁千万重,争头竞角夸清雄。日出下观沧海近,月明上与天河通。参天松如笔管直,森森动有百余尺。万株相倚绿苍苍,一鸟不鸣空寂寂。”图7为该区域沿某经线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示区域降水最多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乙地优势植被可能是( )
A.山地草原 B. 山地草甸
C. 落叶阔叶林 D.山地针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