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迎旭+尹军
摘 要: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动作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而且不同专项也具有不同的动作规格与要求,但其分类基本上是按照运动面、肌肉链、关节运动规律进行的。本文以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的类型作为切入点,简明地阐述了功能性动作组合的基本途径和组合结构特征,力争使读者较好地理解躯干、上肢、下肢之间的动力链传递原理和动作组合模式,目的是使读者更为清晰地掌握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和方法,更好地开展教学和训练。
关键词:功能;动作;分类;组合;效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19-02
一、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的类型
1.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效能
身体运动功能是以消除运动功能障碍为基础的,它也是掌握专项运动技能的基础,其内容体系除了物理治疗方面的运动功能测试与分析、平衡能力测试、脊柱诊断、关节测试等内容之外,还包括了提高运动能力方面的各种动作模式训练。在动作模式设计方面,运动功能训练依据神经对肌肉控制的基本原理,按照先动员肌肉再激活神经系统,再进行动态拉伸的顺序,并通过动作整合练习使肌肉与神经系统之间迅速建立联系,为下一步进行各项身体功能训练做好肌肉和神经准备,在每堂课的结束部分再安排适宜的再生与恢复练习,使肌肉和神经疲劳尽快得到消除。
从其训练效能来看,功能训练极其强调提高全身肌肉整体工作能力和动力链传递效能,强调躯干支柱两侧肌力的均衡和各关节周围小肌肉群力量的稳定作用,其具体方法涵盖动作衔接的加速度、稳定性及减速等功能在内的多关节、整体性的、多维度的动作。从其应用范围来看,功能训练通过加强躯干支柱力量使得动力链传递效能更加有效,并使神经对肌肉的控制更加精确,动作也更加有效。
2.动作模式分类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动作有上万个,即使是相似的动作由于其专项要求不同,练习时所要求的动作规格和标准也不尽相同。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和方法,下面以力量训练为例,详细地介绍一下力量训练模块的动作模式分类方法。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人体运动的基本位面,见图1。由图可见,矢状面将身体分成左右两个部分且贯穿身体前后的垂直面;冠状面将身体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分成前后两个部分且贯穿身体左右两侧的垂直面;水平面将身体分成上下两部分的水平面。
在具体分类上,身体运动功能依据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的两种运动形式,把力量练习的动作划分为拉和推两类。以此为基础,再按照关节解剖的矢状面、额状面、水平面,再将动作划分为前后方向的推或拉、垂直方向的推或拉、水平方向的推或拉;为了更为精准地发展相關部位的肌肉力量,再次按照练习部位细分为上体(肚脐以上部位)的推或拉、下体(肚脐以下部位)的推或拉、全身的力量练习(前后运动、上下运动或对角线运动)。
在练习形式上,力量练习也可以划分为单侧(单臂或单腿)推或拉、双侧(双臂或双腿)推或拉、两侧交替推或拉等;在负荷控制方面,既可以使用轻负荷的弹力带、哑铃、沙球、实心球等小器材,也可以使用较大负荷的壶铃、杠铃、气动阻力练习器、力量训练器等。
例如,上肢动作模式就可以划分为不同运动面、不同维度、不同形式的推拉练习,见图2。
图2 上肢动作模式
以此类推,教师在速度和多方向移动教学或训练时,也可以把速度训练按照运动方向划分为线性速度、多方向加速两种形式;也可以按照动作结构和速度的差异,把速度训练划分为起动速度、加速度、最大速度训练三种形式。
线性速度的动作模式较为单一和简单,多方向移动速度训练较为复杂,动作也较为多样,而且不同专项对多方向移动的动作规格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练习方式上教师可以把多方向移动速度训练划分为S字型、V字型、T字型、Y字型、L字型、W字型、米字型等。在步法上,也可以使用并步、交叉步、跨步、撤步、碎步等形式。
二、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的组合结构
所谓动作模式就是能够有效完成某一特定动作的方法。功能性动作训练就是按照身体不同部位、不同方向和不同难度进阶,来设计并组合成复杂的动作训练体系,通过动作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提高身体运动的平衡性、协调性和灵敏性,进而达到促进专项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或保持在较高的应激水平,实现有效保持运动能力和竞技体育状态的目标。
从功能性动作训练的组合结构来看,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加强躯干支柱力量减少运动时的能量泄漏,提高动力链传递效能,提升四肢运动的效能。在其运动形式上按照运动解剖学的肌肉链和关节运动面,分别对身体前后链、同侧链、对角链、侧链实施针对性训练,既有上肢与躯干的组合,躯干与下肢的组合,上下肢的组合,也有全身协同运动的组合,其组合结构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
1.根据各个主要关节进行动作模式的划分
人体运动是通过关节运动和肌肉收缩来实现的,不同的关节分别起着稳定性和灵活性作用,见表1。运动时一旦伤害稳定性关节就会产生运动损伤,同样灵活性关节的活动度不足也会产生运动损伤。因此,要按照运动解剖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高关节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练习方法。
2.将各个关节进行优化组合
按照推、拉两种运动形式,分别形成上肢动作模式、躯干动作模式和下肢动作模式,在动作形式上分别单侧运动、双侧运动、两侧交替运动。例如,上肢运动的单臂推、单臂拉、双臂推、双臂拉、两臂交替推、两臂交替拉。下肢运动中以膝关节为轴的单腿蹬伸、单腿屈拉、双腿蹬伸、双腿屈拉、两腿交替蹬伸、两腿交替屈拉。躯干运动中以前后运动为主的前屈、背伸,以躯干左右旋转为主的劈、砍、拉、提、砸、抛、掷等。
3.将上肢、躯干、下肢动作模式再次进行整合
按照专项技术动作需求和左右两侧肌力均衡发展需要,分别设计上肢—躯干组合动作模式、下肢—躯干组合动作模式、上肢—下肢组合动作模式。
例如,在进行上肢—躯干组合动作模式训练时,可采用坐姿或跪姿的单臂下拉、上提、投掷、侧抛等;双臂的下砸、抛投、劈砍等。
4.将上肢动作模式、躯干动作模式、下肢动作模式进行最后整合
为了进一步提高专项能力和相关动作的爆发力,可以设计全身动作模式。例如,抓举、挺举、抱膝跳、负重连续跨跳或变向跳跃、跳起下砸重球、助跑投掷重物等。
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
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来看,按照运动功能的类别其内容体系包括肌肉动员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动作整合、躯干支柱力量、最大力量与旋转爆发力、最大速度与多方向移动、能量系统发展、再生与恢复共8个模块,而且一堂教学课或训练课的内容都可以按照所需要发展的功能把几个模块进行针对性组合,进而实现功能训练的效能最大化。这种模块化训练较好地突破了以往体能训练单纯地按照身体素质进行练习的单一模式。具体内容读者可以参阅201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一书相关章节,在此不再赘述。
在具体的教学或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练习部位的功能性差异,把力量训练细分为上肢动作、下肢动作、躯干动作、全身动作共5类动作模式。也可以从功能提升方面,把速度训练细分为反应速度、加速度、最大速度共3类动作模式。也可以把持续运动所需的耐力训练,统一归纳到能量系统发展计划中。还可以把灵敏训练细分为徒手的和利用器械的各种多方向移动动作模式。同样,也可以把平衡训练再细分为非稳定支撑和悬吊的各种发展平衡能力的动作模式,等等。
总之,教师在教学或训练中可以根据不同专项技术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把专项技术分解为若干个独立动作,然后从各个模块的练习方法中任意选择几个方法进行针对性训练。当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个独立动作后,再把若干个独立动作进行组合训练,逐步达到较好地掌握完整技术的教学目标。大量的实践证明,运动功能训练使得功能性动作训练与专项技术动作训练实现了更为密切的结合,其教学效果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动作质量,缩短运动技能形成的时间,而且还能很好的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发生,为学生终身进行科学健康运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