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借助新技术来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必须努力实践、思考、改进,相信未来教育会以美丽的姿态来到我们面前。
[关键词]未来教育;数字校园;评价体系;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9-0001-03
“今天,我们都在谈论教育的变革和创新,重要的原因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世界在发生重要的变化,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爱德瓦尔多·查维斯教授
互联网把人类带入了新的文明时代,每一个新时代的诞生都会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蒸汽机的发明,提高了生产力,将人力劳动转变为工业制造,成为一个新时代的里程碑;再如造纸术的发明,让更多的人可以有效运用知识,使信息传递更快、范围更广。而如今互联网的产生,更是将全世界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无时无刻地联系在一起,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类信息,课堂学习、校园生活只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不再是知识学习的唯一场所。因此,在全新的网络时代,我们不应该仍采用传统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应借助新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我想,“追寻未来教育之路”应该作为“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那么,对于未来教育,我们是不是可以如此畅想一下呢?
——未来教育是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有基础的必修课程,也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的课程,这些课程学生可以在学校里学习,也可在网络上学习,还可以和同学自组小队合作学习,从而实现不同个体运用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内容的目的。因此,自主选择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
——未来教育是否已取消学生的书包?
学习不再仅仅围绕教材,为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可以把多种学习素材和学习资源存在云端,供学生随时调用和学习。同时,这种学习资源包越来越丰富,不再是书包可以承载的。课堂上,学生面前的书桌是不是就有一块“蓝屏”?“蓝屏”里存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的手指划动间,学习便已開始。
——未来教育是否能给每个学习者一个类似“机器人大白”式的学习诊断机?
通过扫描、数据分析、学习程序等技术来了解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准确判断学习者的特长、兴趣、爱好,准确找出知识遗漏、能力提高的方向,并准确给出学习者个性化的“学情诊断”。
……
结合这样的畅想,反观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教育同仁们都在做各种有效的实践和探索,其中“数字化学习”成为我们打开未来教育之门的一条通道。以下结合我校的数字化学习进行实践研究,与大家共同梳理、分享。
一、整体架构“数字校园”,使之成为未来教育的支持系统
任何一项研究要有突破,就需要有创造性的实践,但只有点状的创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体系化的顶层设计。我校经历了数字化课堂、数字化资源、数字化评价、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之后,对整体结构化设计充满了期待,所以整体架构“数字校园”成为我们的学校追求。它是一个符合学生学习交流、成长的学习系统,该系统中有互联网云技术、云计算,还有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资源建设,更有不同指导者运用新技术进行新型学习的组织、设计与探索。因此,我们的“数字校园”从技术、课程、指导者三个层面构建体系(如下图),该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课程资源建设,还是互动反馈技术,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第一层:技术(云)架构,包括数据分析中心、知识建构工具、信息管理与传播工具、自适应学习支持系统。本层架构从技术上保证学习系统的正常运转,构建底层数据库及数据交换模型,确定课程的运转框架和学习交流的反馈评价模式。
第二层:课程(资源)架构,强调开放、互动、探究,所以该学习系统包括兴趣课程、定制课程、圈群课程在内的课程学习空间,学生在这个系统中将同时拥有个人学习空间、学习兴趣圈群空间等开放的交互探究空间。
第三层:教师(指导者)架构,包括教师、家长、导师、同伴和专家。学习系统中的指导者不局限于教师,学生可以接收来自其他教师、家长、网络导师、学习同伴等指导者的信息,自我建构和内化知识体系。
由以上三层架构可见,“数字校园”中学生的学习有以下五个特征:第一,拥有学习者模型;第二,智能化控制学习过程;第三,即时学习评价和学习策略建议;第四,基于信息反馈的学习调整;第五,个体学习与协作学习相互作用。
二、体系化建设“数字校园”课程,使之成为未来教育的丰富资源
“学生通过因特网获得海量资源和广泛的人际交流机会,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教育者自身的角色。”(美国新媒体联盟:2013地平线报告)学习资源不再仅限于教材,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资源的挖掘者与建设者。因此,在未来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或是学生寻找学习资源的启发者。“数字校园”课程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设计:一是学校课程的前置学习和延伸学习,如跟踪了解学生识字、阅读水平的语文课程等;二是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个性化课程,如展览馆、好声音等兴趣圈群。同时,“数字校园”采用相应机制鼓励学习者自建线上课程(如下图),如小发明、小达人、小研究等则由学生、教师、家长或社会团体在未来课堂自建课程。
第一,梳理适宜内容形成“数字校园”课程体系,各学科基于各类技术应用梳理课程内容,厘清课程价值、应用意义、使用办法、预期效果等。
第二,组建项目团队启动“数字校园”课程应用,采用以点带面的研究策略,由骨干教师开展试点研究,形成课程应用办法、课程完善意见等。
第三,制定运行机制保障“数字校园”正常运转,从管理、试点、推广、总结、评比等方面建立运行机制,形成“数字校园”的运行办法、使用指南等。
三、开展“数字校园”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探寻学生未来的学习样态
“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我校在前期数字化课堂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内容适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的未来课堂能否尽最大的可能,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以满足呢?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我们初步建构了以下几种基于“数字校园”的学习模型。
第一,模型一是线上自适应学习,也是程序控制自主学习,表现为目标定向,过程、内容、方法具有主动选择的特点。模型二和模型三是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其过程、内容、方法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体现学生日常课堂学习线上资源的应用和反馈,倡导课前课后线上的主动学习。
第二,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设计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方式。
以下为学生未来学习方式的预想:
自主探索,互助分享式学习(如数学学科:独立解决问题,互助完善方法)。
工具应用,自主建构式学习(如英语学科:借助英汉小词典,自主进行阅读理解)。
数据分析,引导促进式学习(如数学学科:基于日常练习数据分析,展开针对性复习)。
资源共享,个性选择式学习(如美术学科:自主研究优秀作品,开展个性创作)。
智慧分享,互动生成式学习(如语文学科:留存作文互评痕迹,促进斟酌推敲)。
项目研究,合作实验式学习(如科学学科:借助技术合作,完成实验项目)。
智能控制,自适应式学习(如拓展内容: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个性反馈引导)。
……
第三,教师转变教学角色,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以学生“会学、爱学、善学”为目标,使学生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断学习的创新精神,使课堂教学得到实质性的转型。
四、充分挖掘利用“数字校园”数据,探索学生学习成长的评价体系
“评价即教育。比较即评价。评价需要实证。数据(评价信息)量决定真实性(可信度)。”(SXP评价原则)真实、准确且及时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在缺少技术的年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单一(仅以试卷为参照)、繁琐(过程性记录耗时)、模糊(以经验或感觉作为评价)……未来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是不是可以借助技术力量进行新的突破呢?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表现是否可以“数据”形式来记录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可以从学业评价走向更为全面的成长评价呢?学生获得的成长评价不再是好与不好,而是獲得自己在每一方面的群体数据水平比较,使他们更精准地认识自己……这些思考引领,促使我们进行以下基于“数字校园”数据应用的学生成长评价探索。
第一,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数据即时记录,如识字量、口算能力、体能发展等日常过程性数据。
第二,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数据进行客观分析,即基于个体数据与群体数据的比较,对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具有指导性的评价。
第三,对学生真实发展的连贯性数据进行评价,即将各学习领域的数据与成长性数据构成学习评价的“经线”和“纬线”。
建构数据评价指标群描述:
对未来学生成长报告单的预想:
五、积极开展WYEN建设,打造未来教育环境
为确保“数字校园”成功架构,保障学生的未来学习顺利运转,我校开展了WYEN渠道进行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W(网络)通道:畅通的高速信息公路是“数字校园”实践的基本保障,学校可进一步提高校园网络交换、扩容服务器并口数据交换的能力,防止学习系统运行时出现数据流堵塞;开展局域数据服务器与云服务器数据之间的无缝交换,减轻学习系统在校园运行时的流量压力等。
Y(云)平台:稳定而充满互联思维特质的各类云平台是学生未来学习实践研究的基础保障。我们在努力寻找适合学生学习使用的各类平台和工具,互联网上任何一个可以“为我所用”的平台,我们都可以融合教育教学工作来有效使用,和学生一起畅游在互联网中。
E(数字化)课程:丰富的数字化课程是“数字校园”实践的核心保障。在未来学校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技术层面的差距会逐步缩小,数字化课程建设的质量将成为核心的竞争因素。同时,我们会进一步考虑课程的丰富性、趣味性及多元性,与课堂深度融合,关注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升和多元兴趣的培养,让课程成为学生优秀成长的一片云。
N终端:多元化的终端是“数字校园”中学习者全程学习的重要保证。我们可以预见,“数字校园”终端的多元化选择将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无处不在,让他们的学习与兴趣在这里得到永恒的保留。
马云说:“很多人的一生输在对新鲜事物一是看不见,二是看不起,三是看不懂,四是来不及。”甘地说:“欲变世界,先变其身。”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必须努力实践、思考、改进,相信未来教育会以美丽的姿态来到我们面前。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