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思想品德审题方法例析

2017-03-28 13:02顾菊萍
试题与研究·中考思想品德 2016年4期
关键词:题干选择题本题

顾菊萍

为适应新课改“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当前绝大部分省、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在中考时都采取了“开卷”的形式。命题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材料,设问形式灵活多样,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侧重能力立意并适度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但笔者发现:部分同学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缺乏认真审题的习惯,主观臆断、盲目作答,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失分。古语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在中考思想品德学科答题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方能提升解题素养,从而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的审题

单项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构成,“题干”部分命题者往往会围绕“考点知识”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材料并明确问题设置,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或在情境材料中正确理解相关“考点知识”;选项就是根据题干材料与问题设置列出的供考生选择的选项,往往包括正确选项、错误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材料无关的选项。在解答单项选择题时,审题过程中既要审题干,通过题干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数据对比等提取有效信息,读懂情境材料的大意,明确试题的考查意图;也要审选项,对备选项逐一仔细阅读,弄清备选项本身是否表述正确,是否符合题干情境材料的主旨及试题设问要求在解答单项选择题的过程中,审题时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种类型:

1. 逆向式选择题

例1 (2016年山东临沂卷)“你可以唱歌,但不能在午夜破坏我的美梦”。与这句话意思不相符的是( )

A. 权利是为自己的,义务是为他人的

B. 公民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C. 作为公民要增强法律意识

D.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公民权利和义务关系及其要求”的理解。试题情境材料中“你可以唱歌”表明公民享有休闲、娱乐的权利,“但不能在午夜破坏我的美梦”表明公民享有、行使权利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这也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从而启示我们: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阅卷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考生误选了D项。导致这一失误的原因并不是考生对情境材料或考点知识不理解,而是考生没有注意到本题属于一道“逆向式选择题”。逆向式选择题在题干最后的问题设置中采取的是否定式表达,如“不正确的、错误的、不属于、没有、不相符”等。而我们的惯性思维常会使我们首先考虑表述正确、符合题意的选项。就本题而言,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知:公民享有、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从中既能得出“公民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这一结论,也可以表明公民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据此,备选项B、C、D本身都表述正确且符合题干材料的意思。备选项A认为“权利是为自己的,义务是为他人的”则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因为公民履行对他人的义务,也是为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享有、行使权利。

2. 组合式选择题

例2 (2016年河北卷)宪法是我国法律的根基,随着宪法的修改完善,宪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紧密,据此回答(1)~(2)题。

(1)在商场买完东西往外走的老高,被身边一位刚丢钱包的青年怀疑为小偷。青年要对老高进行搜身,经常学法的老高用宪法知识劝阻了他。老高讲的应该是( )

①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②公民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③宪法赋予公民享有知情权 ④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阅读下图内容并联系上题事例,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①违反宪法就要受到刑罚处罚 ②宪法和刑法的内容相近 ③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 ④公民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A. ①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组合式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设计多个备选肢,然后将备选肢组合成备选项。这类选择题考查的知识容量大,能够引导考生全面获取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辨别相关易混、易错知识。各地中考命题设计组合式選择题时,通常会设计三个备选肢组合的选项,这样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只要从四个备选肢中找出一个表述错误的,在此基础上排除含有该备选肢的选项,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本题命题者围绕“宪法与公民的生活”这一主题,联系生活事例及相关法律条文,设计了一组“链式”选择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宪法、公民权利、犯罪等主干知识的正确理解。两道试题都是组合式选择题,且在设计选项时都出现了两个备选肢组合的选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如第(1)题,四个备选肢本身“看似”都是表述正确的,据此,部分考生容易误选D项。其实备选肢③认为“宪法赋予公民享有知情权”是表述错误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由宪法规定的,知情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权利,但并不是宪法赋予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据此,也有部分考生容易误选C项。本题材料中的青年钱包丢失后怀疑老高为小偷,并要对老高进行搜身,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因为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因此,青年的行为侵犯了老高的人身自由权,但并没有侵犯老高的合法财产所有权。据此,备选肢②本身虽然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材料设问要求无关,而备选肢①④符合题意。本题启示我们解答组合式选择题要善于排除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材料信息或题干设问要求无直接联系的备选肢。

第(2)题,考查学生对隐私权、宪法与普通法律关系的正确理解。两部法律规定的内容共同表明: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据此,备选肢④表述正确。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刑法作为普通法律只规定关于犯罪方面的具体问题。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要受到刑罚处罚。据此,备选肢①②表述错误。本题两部法律相关内容的对比旨在说明: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依据和基础,普通法律是宪法内容的具体化。据此,备选肢③表述正确。本题启示我们解答组合式选择题时要善于排除本身表述错误的备选肢。

3. 因果型选择题

例3 (2016年山东泰安卷)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讲话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是因为( )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必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④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因果型选择题,是指试题的选项与题干之间构成因果关系。这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因果型选择题中,一般题干为结果,要求考生从备选项中选出能构成题干中“结果”的原因的正确选项。如本题,题干中显现的结果是党和政府“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要求学生分析原因,即思考: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试题所提供的四个备选肢本身都表述正确,且都与题干材料中的主题存在着直接联系。据此,考生极有可能误选D项。备选肢①从“党”的角度表述了原因,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备选肢②从我国“基本国情”的角度表述了原因,因为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当前最基本的国情,这一国情决定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党和政府必须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备选肢④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表述了原因,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和政府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但备选肢③表述的是“怎么做”,提出的是解决问题的对策,属于不同的思维层次,因此该备选肢不能入选。

4. 比较型选择题

例4 (2016年四川南充卷)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进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着力实现合作共赢。”这是因为( )

A. 改革开放是兴国之要

B. 改革开放是立国之本

C.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D. 党的基本路线是坚持改革开放

比较型选择题,往往是命题者围绕试题情境材料中的主题,选择教材中一些与之相关的易混、易错知识设计选项,要求考生在审题的过程中认真比较、仔细辨别、加以区分。如本题情境材料强调的主题是“改革开放”,要求学生联系教材知识准确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命题者在设计本题的备选项时,要求考生能够仔细辨别“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的不同地位,考查的知识容量大,考生错误率较高。解答这类试题,离不开考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联系所学知识: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据此,选项D将“改革开放”等同于“党的基本路线”是以偏概全的说法,表述错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两个基本点”中,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据此,选项A、B都表述错误。

5. 指向型选择题

例5 (2016年江苏南京卷)右图中国家相关部门严厉查处山东“非法疫苗案”,非法经营疫苗者将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的疫苗销往多个省市。对上述非法经营者的行为认识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②侵犯了我国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③侵犯了全体民众的生命健康权 ④违背了诚信的道德准则 ⑤危害了社会公平与正义

A. ①②③ B. ③⑤

C. ②④⑤ D. ④⑤

本题围绕山东“非法疫苗案”这一社会热点创设情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法律、道德方面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题备选肢中①是命题者设计的一个迷惑较强的备选肢,本身表述正确且能够从材料中得到体现,但不能入选。因为命题者在设计本题时,给考生限定了明确的指向,即要求考生分析、评价“材料中非法经营者”的行为。而备选肢①是对“国家相关部门严厉查处非法疫苗案”这一行为的正确评价。备选肢②表述错误,非法经营者的行为主要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备选肢③也表述错误,“全体民众”的说法扩大了受害行为主体的范围。

二、主观性试题的审题

主观性试题主要包括简答题、分析说明题、实践探究题等,这类试题一般由情境、设问两个要素组成。情境,即试題的背景材料,命题者大多会选取年度范围内的重大时政热点、考生所在地的乡土材料、学生成长中的热点话题等,以文字材料、图表、漫画等多种形式呈现;设问,是命题者要求我们回答的问题,而问题的答案一般都源于教材。考生在解答主观性试题时,常常会出现无从下手、胡乱抄书、答非所问、要点不全等问题,从而导致失分现象特别严重。解答主观性试题的过程中,审题主要包括审情境材料与审试题设问两个方面。

1. 审情境材料

◎文字材料型:

例6 (2016年江苏南通卷)上学路上,“我”喜欢骑车脱把耍酷;课间休息,“我”经常与同学追逐打闹;午饭时间,“我”顾不得楼道拥挤,跟随大家奔向食堂。“我”深知这些坏习惯挺危险,但一直没能改掉。

不改掉坏习惯,好习惯难以形成。“我”该怎样改掉这些坏习惯?

本题将中学生的安全教育与习惯养成教育巧妙结合,旨在引导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增强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看到设问中的“怎样改掉这些坏习惯?”学生会立即想到苏人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1课第3框《培养好习惯》。教材围绕“培养好习惯”,提出了“制定完善可行的计划,必须有实际行动,必须有毅力”三点要求。阅卷显示,相当一部分考生组织答案时,仅书写了这三个要点。按照评分标准,仅能得到2分,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是答题时“死抄书”,而没有认真阅读试题提供的背景材料,结合背景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组织答案。材料中“上学路上,‘我喜欢骑车脱把耍酷” “课间休息,‘我经常与同学追逐打闹”都是违反规则、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从而启发我们“改掉坏习惯”要遵守规则,维护公共秩序,同时还启发我们要杜绝不良嗜好,科学合理休闲;材料中“顾不得楼道拥挤,跟随大家奔向食堂”是一种盲目从众的行为,从而启发我们“改掉坏习惯”要有主见、不盲从;材料中“‘我深知这些坏习惯挺危险,但一直没能改掉”是缺乏坚强意志的表现,启发我们“改掉坏习惯”要持之以恒、有毅力、有实际行动。本题启发我们:部分主观题的答案隐藏于题干材料信息之中,要仔细阅读题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思考其体现的教材相关知识要点。

材料反映了当前社会存在什么问题?从珍爱生命角度,点评图中男青年的言行。

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合,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本题命题者给考生提供了一幅漫画,要求考生揭示漫画所反映的现象并对漫画中人物的行为进行点评。审读漫画类材料首先要抓住漫画的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画眼”可以引发我们思考。如本题,看到漫画标题“没卡,不敢扶”,我们就会发现:扶倒地老人是要有条件的,必须有“卡”。进而仔细观察画面,感知漫画表层现象。这一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漫画中的文字、人(物)及其动作、语言、表情等。如本题,联系漫画中人物的动作、表情与文字,我们可以直观地感知到:漫画中的年轻人通过“放大镜”发现倒地老人身上没有“扶我卡”,于是做出了“不扶”的决定,说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最后要回归教材,挖掘漫画的寓意并组织答案。漫画的寓意一般都是教材中的基本观点或原理。如本题,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发现本题漫画主要反映当前社会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从“珍爱生命”的角度分析漫画中男青年的言行,可知: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漫画中的男青年没有做到善待他人生命。

2. 审试题设问

◎思维指向:

例9 (2016年广东卷)材料一:《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57.8%的青少年选择微信作为与朋友沟通的媒介,有41%的受访者会把网上没见过面的陌生人加入自己的朋友圈,有59.4%的受访者会在朋友圈里晒自己、家人或朋友照片。高达69.6%的青少年相信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所有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甚至很多青少年相信诸如不转发信息就代表没爱心、不孝顺,家人将会如何如何等诅咒式的理由,因此,就随意转发了。还有37.1%的青少年使用过微信支付进行消费。

材料二:近年来,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频发,不法分子通过一些违法违规网络服务平台,传播获取钓鱼木马、个人真实身份和账号信息,利用网络改号电话、短信群发器等大肆实施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此,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决定从2016年5月初开始集中开展涉网络诈骗等多发性犯罪网络服务平台专项整治。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二,说明公安部开展上述专项整治行动有何重要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青少年应该如何做出正确选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审试题设问中的思维指向是要明确试题设问是问“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问“是什么”,一般是命题者在创设情境材料的基础上以“材料说明(体现、反映)了什么”设问,这种设问旨在要求考生对情境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概述,解题时必须仔细阅读材料信息,全面概括,表述简明扼要。如本题第(1)问,是对“是什么”思维层次的考查阅读材料可以发现,材料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青少年使用微信比较普遍,缺乏网上安全意识,缺乏信息甄别能力。问“为什么”,命题者往往会通过“简要说明……的理由(原因、意义)”等形式设问,或直接设问“为什么……”,这种设问旨在考查学生迁移运用教材相关知识分析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本题的第(2)问,要求学生分析“公安部开展上述专项整治活动有何重要意义”,是对“为什么”思维层次的考查。考生分析问题时要发散思维,结合教材多个知识角度分析说明,如:有利于打击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整顿网络秩序,维护网络安全,促进网络文明;有利于维护公民隐私权、财产所有权等合法权益;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等。问“怎么办”,命题者一般会要求考生就解决试题情景材料中反映的某一问题提出建议(或对策),或谈启示(发),或问“如何……”“怎样……”。这种设问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教材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本题的第(3)问。但在回答这类设问时,审题的过程中必须扣准解决问题的“行为主体”,分清指向是国家(政府)、企业(商家)还是公民(青少年学生)。如本题第(3)问明确要求考生从“青少年”的角度提出建议,考生可以从“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必要的网络安全知识,做到安全上网;提高正確选择媒体、甄别网上信息的能力,拒绝不良诱惑;增强社会责任感,遵守网络道德与法律,学会理性通过互联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懂得维权的方式和途径,用法律手段维权”等多方面提出建议。若设问中解决问题的行为主体不明确,则要尽可能从国家、企业、公民等多个“行为主体”角度思考、组织答案。

◎知识限定:

例10 (2016年江西卷)今年秋季开始,思想品德课将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德治与法治如鸟之双翼,不可偏废。

(1)【道德之翼】从道德的角度,你想对漫画中的“考试作弊”者说些什么?

(2)【法律之翼】从法律的角度,谈谈漫画给我们的警示。

审知识限定,即审出答题知识限定在哪个范围。具体表现在:心理、道德、法律、国情中的某一模块,或教材某一年级、某一单元、某一课(框),或运用某一明确的知识点。如本题第(1)问明确要求考生从“道德”角度对漫画中“考试作弊”者的行为进行分析。结合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道德模块”的知识,可以围绕“诚信”与“责任”两个方面分析说明: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个人得以立足、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人的每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2)问则要求考生从“法律”角度思考漫画给自己带来的警示。结合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法律模块”的知识,可以围绕“法律的基本特征”“法律的作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三个方面分析说明: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具有强制性;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具有规范、制裁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生活在一个崇尚法治时代的公民,要依法自律,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设问赋分:

例11 (2016年福建泉州卷)材料一:反家庭暴力法于2016年3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防治家庭暴力的法案。该法为维护家庭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力保障。

材料二:漫画《盾牌》。有了它,再也不

受伤,不受辱了!]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法律的作用,写出反家庭暴力法有利于维护家庭弱势群体的哪些权利。

(2)我们在生活中应怎样防范侵害,保护自己?

(3)为了家庭更加和谐,我们应掌握哪些与父母交往的艺术?

参考答案:

(1)①法律具有规范、保护的作用。②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

(2)①保持高度警惕。②用智慧保护自己。③用法律保护自己。

(3)①赞赏父母,赞赏中增进亲情。 ②认真聆听,聆聽中获得教益。 ③帮助父母,用行动感动亲人。④在家庭交往中,与父母不必太计较。

评分说明:第(1)小题第①点每个作用1分;第②点每个权利1分,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权利即可得满分;第(2)(3)小题每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符合题意,亦可酌情给分。

中考思想品德阅卷过程中,主观性试题都是采点赋分。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根据试题设问后标注的分值来确定答案要点的个数,以避免不必要的失分。研究各省、市中考思想品德卷的设问赋分与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笔者发现:每一问的赋分正常都会控制在10分以内,以奇数或偶数的方式呈现,分值为奇数的参考答案多为1分一条,分值为偶数的参考答案多为2分一条或1分一条。如本题第(1)问,根据设问赋分4分及设问中的“法律的作用”“哪些权利”两个问题,可知每个问题至少2个答案要点,每个要点1分;第(2)(3)问,试题设问都是赋分3分,每个小问,考生都应至少答出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需要注意的是,审题时根据赋分确定答案要点的个数并不是绝对的,根据上面的原则确定基本答案要点个数的同时,为了保证答题全面、完整,考生组织答案时可根据设问的要求与知识的关联适当多写1~2个要点,并在每个要点前标注①、②、③、④……的序号,分行书写。

在主观性试题的审题过程中,部分考生习惯于先审情境材料,再审试题设问,这往往会影响答题速度甚至出现答题方向上的答非所问。若先审试题设问,后审情境材料,带着设问中的问题去阅读情境材料,可以增强阅读材料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进而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至关紧要,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准确解题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并及时采取措施矫正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习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审题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素养,增强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题干选择题本题
中考英语易错题解析
数字算式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在阅读题干中寻求解题锁钥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