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复习策略及方法指导

2017-03-28 12:59王明喜林世龙
试题与研究·中考思想品德 2016年4期
关键词:考点教材材料

王明喜++++林世龙

目前,思想品德学科课时少、内容多、能力要求高,复习任务应该是比较繁重的;但不少学生认为该学科分数少,又是开卷考试,考前几天熟悉一下教材知识即可,对该学科的复习不够重视。许多事实证明,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思想品德也是一门学科,它的复习也是有学问的,不可轻视。下面从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专项能力培养、集中突破缺失易错问题三个方面,为提高期末复习效率提出建议。

一、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前提,期末复习首先要规划如何复习本学期所学知识。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宏观把握所学内容、微观掌握考点知识两方面,解决基础知识掌握问题。

1. 宏观把握所学内容

任何一门学科的考试命题,都是根据考点知识进行,考查内容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会尽可能涉及更多的考点。因而,期末复习时,首先需要给所学知识准确地划分考点。所谓考点,是指由具有内在联系的某些知识点构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共同体。一个考点,一般由三类知识构成,一是“是什么”类,包括概念的定义、种类、表现等;二是“为什么”类,包括形成原因、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目的等;三是“怎么办”类,包括个人应怎样做,国家、社会或集体要怎样做等。如考点“民族精神”包括下面三类知识:①民族精神的内容是什么;②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③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些教辅刊物、报纸等把知识点称作考点是错误的,考点是由知识点构成的。下面把九年级四个单元的考点列表,供参考。[单 元 考 点 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关爱集体(可将本单元内容提炼出两个考点,后者实际上也属于前者,但因为它在课程标准上具有独立的具体的要求,将其单独列出) 第二单元 中国作用、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基本路线、高举旗帜、民族政策、祖国统一、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中华文化、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 根本政治制度、依法治国、宪法、政治权利、国家安全、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共同富裕、合理消费、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单元 发展目标(包括全面小康、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目标)、和谐社会、艰苦奋斗、人生理想、学习压力、考试焦虑、学会选择、拥抱未来 ]

时常有学生向教师诉苦:自己已掌握了很多知识,但在头脑中乱七八糟的,经常会“打架”;解题时,头脑里乱哄哄的,于是盲目地翻教材或讲义寻找知识,花费了很多时间,严重影响答题速度。究其缘由,在于学生脑海中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导致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不能自由而迅速地根据需要到自己的知识库中检索、调取相关知识。因而,在期末复习时,要自主构建和解读知识体系,尽可能使所复习的考点和主干知识在脑海中全面、牢固且有规律地安营扎寨,随时听候调遣。下面主要是依据上表所列考点构建知识体系的示例,仅供参考。[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和作用][建设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国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发展目标] [发展 举措][中学生:承担责任、关爱集体、树立理想、理智面对学习压力

和考试焦虑、学会选择、拥抱未来]

在动脑动手的构建过程中梳理、概括和整合知识,也是熟悉考点、理解和固化主干知识的过程,能在头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这是对学习内容非常有效的复习。

知识体系表构建完成后,可进行解读,促进自己在宏观上掌握考点,帮助融会贯通。如根据上表,可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分别有哪些考点,可知我国国情与发展举措(路线、方针、国策、制度等)之间的内在联系等。

2. 微观掌握考点内容

宏观掌握所学内容之后,就要梳理考点知识,便于掌握具体内容。前面以“民族精神”考点为例,介绍了从三方面梳理知识。不过,在教材中,并不是每个考点都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类知识点。如“科教兴国”考点,教材中没有介绍“是什么”;如“合理消费”考点,教材中没有介绍“是什么”“为什么”;如“共同理想”考点,教材中没有介绍“为什么”“怎么办”。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梳理,不求面面俱到。对于其中的“怎么办”类知识,应注意从个人与国家、社会两个角度罗列,有些具体做法教材中未介绍,我们可根据生活经验或其他知识进行列举、归纳。如“科教兴国”考点,教材介绍了国家应“怎么办”,而没有介绍青少年应如何做,我们可作如下总结:履行受教育义务,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创新精神,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积极参加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等等。

复习考点知识,首先要“抓大放小”,即了解本考点有哪些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如果本地是开卷考试,那就应侧重于联系实际理解知识,而不需要花许多时间死记硬背。因为在解题时,我们首先需根据试题的要求弄清楚其考查的是哪个或哪些考点,然后再判断是考点中的什么知识点,这样,遇到不知或疑惑的内容,即可在讲义或教材中查阅。对于每个考点内容,可提炼出两三句最重要的话,即核心观点和主干知识。如“民族精神”考点的核心观点和主干知识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青少年要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又如“科教兴国”考点的核心观点和主干知识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这些核心观点和主干知识是考试考查的重点。

二、专项能力培养

思想品德考试基本上以考查能力为主,在期末复习过程中,也要重视能力培养,这可以专项训练的形式进行。下面主要从培养联系实际能力、审读指令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和调动知识能力等几方面举例说明。

1. 培养联系实际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以致用能力,是九年级教材學习特别需要具备的。所谓联系实际能力,就是针对考点知识,特别是核心观点和主干知识,联系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说明、验证、归纳的能力。如针对“可持续发展”考点知识,可联系资源问题与节约资源、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等正反两方面的生活实际,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验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性,或归纳出体现的观点等。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需要我们关注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和身边生活,养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思考的习惯。期末复习时,可把半年来国家和国际上发生的重大时事、社会上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进行搜集整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联系所学知识对它们进行分析说明。

2. 培养审读指令能力

一是培养审读选择题指令的能力。选择题的指令,即要求考生选择什么,有时候它会对选择的方向或角度做出限制,如对正向或逆向的选择方向给予限制,对所要选择的主体(人物)及其行为给予限制,对所要选择的事物的特征、性质、作用或原因、目的等给予限制,对所要选择的心理、道德、法律或国情角度给予限制,对选择所要依据的材料给予限制,等等。这样的限制,考生很容易忽视,错误率比较高。培养审读选择题指令的能力,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习和练习中引导学生阅读选择题的题干时,养成圈划习惯,即把试题的指令圈划出来,以提醒自己。如果只是偶尔地做一两道有特别限制的选择题,恐怕难以留下对这类题的深刻印象,因而在复习时可对它们进行专项训练,即搜集若干道这类试题来解答,以强化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圈划试题指令的自觉性。

例1 (2016年山东济宁卷)2015年10月4日,有网友爆料称,在青岛市乐陵路“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时,遇到宰客事件,“海捕大虾”是38元一份,结果结账时变成了38元一只。从道德角度看,该烧烤摊主的行为 ( )

A. 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无可厚非

B. 是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C. 是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

D. 违背了诚实守信的原则

本题涉及消费者权益、诚实守信原则、违法犯罪等考点,该题的选择指令是“从道德角度看,该烧烤摊主的行为”,限制了选择的角度,要求从道德角度看摊主的行为。抓住这一点,就可直接排除题肢B、C,因为它们都是从法律角度来说的。“海捕大虾”由38元一份变为38元一只,显然是不诚信的表现,题肢A是错误的道德认知,答案是D。

二是培养审读主观题指令的能力。设问之中有学问,审设问是一种能力,也有方法和技巧。应注意审读主观题设问指令,包括设问指向的题型、材料、人物(主体)、事情、知识、分数等。设问指向的题型,即设问反映的是什么题型,这可根据本地考试常见的题型来判断。设问指向的材料,即设问要求考生针对什么材料来答题,注意试题材料既包括文字材料,也包括图片、漫画材料;既包括主体材料,也包括导语、注释材料。设问指向的人物(主体),即设问要求评析谁的行为、分析谁的原因、回答谁怎样做等。这里的人物(主体)包括具体人物和社会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等)。设问指向的事情,就是设问要求考生做什么、说明什么、分析什么、举什么事例等。设问指向的知识,就是设问要求用什么知识或哪方面知识来回答。有的试题在设问中明确指出了所要运用的知识要求,有的则暗示了要运用什么知识来回答。设问指向的分数,就是设问规定的分值。分值一般根据答案内容多少来确定。要看分值答题,分值大,则要多角度思考或深层次回答。培养审读设问指令能力有多种途径,如对照训练,即设计“审读设问,明确指令”表格,每次做问答题时都对照表格提示来审题,并注明相应的信息;又如变式训练,即对同一材料变换设问,理解不同设问、不同指令对解题的不同要求,通过对不同设问的比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内化,逐渐提升能力;再如反思训练,即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寻找问题,思考问题的产生与审题失误有何关联,然后重新审读设问修正错误。

例2 (2016年内蒙古包头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我国的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让7 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是我国从现在达到的小康迈向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

材料二:根据全国建档数据,我国贫困人口主要是初中及以下学历,中西部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90%以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扶贫工作时讲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是拔掉穷根的重要途径。

(1)材料一体现出我国目前怎样的现状。

(2)结合材料二,运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知识,分析“扶智”和“治愚”在扶贫中的作用。

(3)作为中西部地区的学生,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你应做些什么?

设问(1)指向的材料是“材料一”,指向的主体是“国家”,指向的事情是“我国目前怎样的现状”。设问(2)指向的材料是“材料二”,指向的知识是“科教兴国战略”,指向的事情是“分析‘扶智和‘治愚在扶贫中的作用”。设问(3)指向的人物(主体)是“学生”,指向的事情是“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应怎样做”。弄清楚设问所指向的要素,有利于我们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阅读、思考、联系知识等。

参考答案:(1)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要想彻底脱贫必须提高人们的素质,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

(3)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树立责任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3. 培养提取信息能力

首先是培养选择题提取信息的能力。一要重视阅讀材料,针对材料的意思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增强理解材料、依据材料选择答案的意识;二要学会阅读理解材料,养成习惯,提升能力,如懂得重点抓住材料中的人物及其言行、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及其采取的举措等有效信息,如果是图表题则要根据标题和标注抓住图表中的数据等信息,理解、概括材料直接表达的意思,有时还要注意材料中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三要学会紧扣题意思考,善于排除材料中的干扰信息;等等。

例3 (2016年江苏南京卷)陈某为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在考场上作弊被抓获,监考老师依法没收了他自制的作弊器材。这一事件表明 ( )

①陈某未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竞争 ②过度的考试焦虑会带来消极影响 ③监考老师依法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④陈某没有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诱惑 ⑤监考老师侵犯了陈某的智力成果权 ⑥陈某没有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A. ③④⑥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②⑤

試题指令要求针对“这一事件”进行选择,试题材料中的事件涉及两个行为人,一是陈某,二是监考老师。他们的行为分别是:陈某参加公务员考试、考试作弊,监考老师没收作弊器材。应针对这三点信息联系知识进行判断选择。由考试可想到竞争,结合考试作弊的信息,①正确。提取的信息中没有考试焦虑问题,②不可选。运用作弊手段提高考试成绩是一种诱惑,而陈某没有抵制住不良诱惑,④正确。监考教师抓作弊是职责范围内的事,侵犯智力成果权是违法行为,二者不相干,⑤错误。题中没有关于老师批评的信息,⑥错误。国家公务员考试不是一般的学生考试,考试作弊触犯了法律,③正确。这一点在提取的信息中难以得知,但可用排除法,答案是B。

其次是培养主观题提取信息能力。培养提取主观题信息能力,须掌握如下要领:一是明确设问要求——提取信息的前提。有时设问会规定分析什么材料、评析什么人的言行,或暗示提取正面、负面信息,要引导学生根据设问要求去提取信息。二是把握材料结构——提取信息的基础。试题材料从呈现结构上看,除主体材料,还有引语和注释等。引语和注释是试题材料的一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对引语和注释的重视,多数学生往往忽视从中提取有用信息。三是寻找人物(主体)言行——提取信息的重点。绝大多数试题要求考生针对材料中具体人物和社会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等的言行或举措来回答问题。寻找材料中人物(主体)的言行,首先要确定有哪些人物(主体),然后再抓住关键行为动词及其指向对象。四是挖掘隐含信息——提取信息的难点。材料中隐含的信息是指在字面上没有直接表达,但能够为考生所理解、感受的信息,即隐性信息。一些试题材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人物的事迹,需要考生认真挖掘这些语言所蕴含的信息。有的隐含信息的挖掘,需要通过对整个材料或对材料中某几层意思进行综合理解,难度较大。有些学生审题时提取信息意识不强,常常只是简单阅读设问和材料后,就根据自己得到的初步印象到教材或讲义中查找答案,结果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获。我们一定要增强提取信息的意识。

例4 (2016年广东广州卷)城市因水而生,黑臭河涌是困扰市民的一大顽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种树,多铺草,多装栅栏,

让河道两岸靓起来!][小工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

村][绿道][如此“治水”][市

区]

材料二:目前实施的《广州市水污染防治计划实施方案》规定,2016年年底前,所有工业集聚区应按规定建立水污染集中处理设施;2017年年底,城市建成区河涌基本消除黑臭;2020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2030年年底前,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已试行的《广州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试行办法》则鼓励市民积极举报污水私排行为,最高奖励三万元。

(1)揭示材料一漫画所反映的问题。

(2)综合材料一、二,请你为黑臭河涌的治理出谋划策。

回答设问(1),提取漫画中的信息,一要注意其中的文字信息,包括标题、标注,二要注意画面的情景。综合材料一中漫画的文字信息和画面情景,获得的信息是:通过种树铺草装栅栏来掩盖水污染;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继续排入河流。可据此思考漫画反映的问题。

回答设问(2),首先针对材料一中提取的信息进行思考,如针对种树铺草而不治理工厂的排污问题,思考应怎样做;再提取材料二中的信息:建立水污染集中处理设施,鼓励市民积极举报污水私排行为。要注意,材料二中有些内容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要将相同的信息合并同类项。试题要求结合材料一、二,所以,必须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出谋划策,不能只说一些笼统、抽象的知识。

参考答案:(1)我国城市黑臭水问题亟待解决。

(2)解决城市黑臭水体问题,应从污染源、污染水体处理,环保意识做起。具体做法包括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大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惩罚力度。

4. 培养调动知识能力

首先,针对设问指令调动知识。有的试题在设问中明确指出所要运用的知识,如某题要求,“请用‘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扶的理由”,限定了答题的知识范围。有的设问明确指定了所要运用的知识点,如某题要求,“请用‘正确认识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谈谈李笑玲的感人事迹对你的启示”。有的设问虽然没有明确限定知识范围,但其中蕴含着与考查知识相关的信息。如某题要求回答“青少年为什么要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由“参加公益活动”这一信息可以发现该设问需要运用“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相关知识作答。

其次,针对所提取信息调动知识。一是针对所提取信息中的行为主体调动知识。行为主体不同,适用的知识可能不同。如国家和社会采取保护环境的举措,体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而公民采取保护环境的做法,体现了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二是针对行为主体的言行调动知识。主体的行为一般是由行为动词及其指向性对象表现出来的,有时行为动词前面还有修饰成分,某些修饰成分也可能对应相关知识点。如从试题材料中提取如下信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这里的人物省略了,显然是指政府和社会,由行为动词“扶贫”可联系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知识,由修饰词“教育”可联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知识。

第三,多角度发散联系知识。如回答有关国家建设问题,可以根据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高举的旗帜和采取的路线、战略、方略、国策、方针、政策以及坚持的原则等,发散思维,联系教材。如某题要求“结合教材,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原因”,就可以根据旗帜、路线、战略、方针等作答。又如某题要求“谈谈我国是如何努力实现共同理想的”,就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角度调动知识。

三、集中突破缺失易错问题

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我们不可能做得完美无缺,总会有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去发现、去解决、去弥补。

1. 解决能力缺失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复习和训练之后,我们应该回过头来,查找一下自己还有哪方面或哪些方面能力缺失,是審设问能力、提取信息能力、调动知识能力,还是语言表达能力,然后对症下药,解决能力缺失问题。

2. 解决习惯缺失问题

“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坏的主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习成绩非常重要。审题时是否具有及时圈划关键词信息的习惯?解题时是否具有规范组织答案的习惯(如结合材料、联系知识、标写序号、层次清楚、适当小结等)?要重视培养好习惯,否则会“大意失荆州”。

3. 解决概念模糊问题

思想品德学科名词概念大多是我们的易错点,必须予以重视。有些概念在教材中没有直接介绍,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就在教材里没有集中而明确地说明,需要我们根据课堂笔记,或向老师、同学请教,准确理解这一概念。有些概念的内涵比较复杂,如对国家安全的概念,教材中说:“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的机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其中的“社会秩序不被破坏”,我们容易忽视。另外,国家安全的概念也在发展变化,如国家的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等因为它们也会影响到国家秘密的保守、社会秩序的稳定,从而也属于国家安全范畴。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我们不易理解,如监督权的概念——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公民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其违法失职行为,公民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其中的国家机关就比较抽象,有的同学对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等难以辨别,往往会把公民对非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批评建议,进行控告或检举,也当作是行使监督权。

例5 (2016年山东烟台卷)李东在县城买了一栋临街楼,装修后自己做生意,他对自己的合法财产行使了( )

①占有权 ②使用权 ③收益权 ④处分权

A. ①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财产所有权包括对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每一种具体的财产权利也有各自的含义。占有权,是指财产所有人对其财产的实际控制的权利;使用权,是指财产所有人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利;收益权,是指财产所有人在其经营、使用的财产上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处分权,是指所有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处理财产,决定其财产命运的权利。装修后自己做生意,这说明财产所有者在控制该房屋,并使用它进行生产经营,行使了占有权和使用权。题中未直接出现因经营而获得利益的信息,所以没有收益权;也未涉及处理财产的信息。所以,B是本题答案。

4. 解决观点模糊问题

思想品德学科中的基本观点都是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是中考考查的主要内容。许多基本观点在选择题的选项中会出现,需要考生准确辨别,而一些考生认为开卷考试可以查阅教材和讲义,不重视对基本观点的理解、识记,导致对基本观点陌生,结果考试时还不知道去教材和讲义中的哪部分查找,有的因考试过程中时间紧迫而无法一一查阅。所以,我们必须摒弃错误认识,对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多阅读、多熟悉、多运用。解决观点不清问题,也需要联系时事、社会热点和生活中的事例,把抽象的理论观点与鲜活的感性素材结合起来,帮助理解知识,避免死记硬背。有些基本观点中的关键词对该观点表达的意思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应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来理解。例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应抓住关键词“立国之本”“政治基石”等来理解,明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属于政治建设方面的内容,是国家存立的根本。有些基本观点容易混淆,需要加以辨别,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与本世纪头二十年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等。

例6 (2016年江苏宿迁卷)2015年12月25日,旨在促进亚洲区域建设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这表明我国( )

①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②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 ③已成为发达国家和经济强国 ④展示了务实,负责任大国形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要作用与主导作用不是同一个意思,①是对该观点的误读,应排除。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够高,③与这些观点不相符。所以,C是本题答案。

另外,考查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试题也是常见的,我们要注意看看自己是否能够对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如基本经济制度与基本国情之间的联系,在人教版九年级第七课有简单的说明;又如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在第五课也略有介绍。大多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材中是隐性的,需要我们进行总结。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的内在联系,前者为后者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动者,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设备,有利于后者的贯彻落实;而后者的实施对发展教育和科技创新提出了要求,有利于促进人们认识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加快贯彻和落实。又如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够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有利于促进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要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

例7 (2016年江苏南京卷)战胜挫折和磨砺意志的内在动力是( )

A. 坚持从细微之处做起

B. 掌握科学恰当的方法

C. 懂得适度自尊和他尊

D. 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

本题考查两个考点,即应对挫折和磨砺意志。应对挫折和磨砺意志既有不同点,也有共同点,有一定的联系——如掌握科学的方法、有正确的人生目标等。理想总是指向未来,表现为奋斗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作用,为人们的奋斗提供动力。本题要求选择战胜挫折和磨砺意志的内在动力,因而D符合题意,是本题的答案。

猜你喜欢
考点教材材料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