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星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0072)
基于“职业性”特征的建设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以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宋星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0072)
高职教育文化因其独特的“职业性”而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有所不同。该文以作者供职的高职学校为例,探索基于“职业性”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及建设路径。该文认为,可以通过校企文化对接与所在区域文化相融合等途径,实现基于企业文化的大学精神文化,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行为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的校园物质文化,建立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品牌,从而突显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性”特征。
校园文化;职业性;校企文化对接;区域文化融合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阐述,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近年来,高职教育逐步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进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已成高职院校发展的共识[1]。从早期的注重规模扩张到现在的走内涵建设之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围绕这些导向,正视高职教育办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使之成为推动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软实力显得尤其重要。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具备普通高校常见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但其独特的职教属性使得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必然的联系,明显的“职业性”特征显示出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不同。
1.1 高职教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突出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类型,其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它的立足点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因此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应尽可能突出“职业”的特点,融进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侧重于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养人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与行业动态、就业市场联系得更为紧密。
1.2 高职教育校园文化注重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注重实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按照学习的规律,技能的掌握是在适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经验性知识传授为主,依靠大量的实践活动积累而来。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知识领会和实习实训相结合,手脑并举,通过项目驱动,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技能,因此,“工学结合”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适用于学生在校期间建立自己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起相应的职业素养。
1.3 建设类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基于以上论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相连。企业以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其基本职能,与普通高校提倡独立、自由等人文精神相比,企业提倡竞争、合作和纪律等“职业性”特征。企业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因此,建设类高职的校园文化内涵在于合理吸收建设企业文化的成分,突出“职业性”特征,建立起与建设企业一脉相承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营造与行业、企业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提前感受职业特点,培养职业素养,认同职业文化。
2.1 实现校企文化对接
建设类高职要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双证制”等适应专业性质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利用校内实习场所、校外实训基地等建立起模式多样的“校中厂”、“厂中校”,有条件的还可建设工程体验馆等一批具有开放性、生产性、共享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对本校学生开放也对兄弟院校学生开放,与企业共享共建。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将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引进企业高级技能型人才作为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实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双师”素质。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渠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2 与区域文化相融合
高职院校有其鲜明的地方属性。地方高职院校承载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重大使命,建设类高职理所当然承担起为区域城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2]。高职院校应构建具有鲜明区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平台,通过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产学结合的载体,寻求校企文化对接的有效衔接点,实现企业文化的渗透,逐步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职业文化。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重建工)有60余年的历史。多年来的办学历程积累起厚重的文化传承,特别是自2013年整体搬迁新校区以来,重建工以此为契机,不断传承校园历史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开拓创新全方位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3.1 建立基于企业文化的大学精神文化
作为校园文化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层面,重建工结合企业文化与所属区域文化的特色构建起一个完善的精神文化体系,这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学院的校训“厚德、笃学、求实、创新”是升高职时对50年办学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校徽主体图案是远看为“山”,近看为“建”,意寓地域归属和专业归属,辅以书本、花朵、帆船等元素承载“学海无涯、以学为本、乘风破浪”之意,以毛笔手写篆书为主要线条,兼具深厚文化底蕴。学院精神“尊师崇德、技高为荣”成为全校师生广泛接受并自觉追求的价值理念。各系部、班级均进行系徽、班徽、班级精神的凝练、宣传和学习,使师生铭记于心,以此作为精神动力。参与校企合作的“订单班”、“冠名班”以所属企业精神为精神动力和核心价值追求。
在校史校情教育中,突出建校之初全校师生在最初校址“红岩村”秉承的革命传统主义精神,在艰难环境里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为了谋求学院的新发展,敢于开天辟地、三易其址、屡建奇功的创新精神,“三大精神”积淀成为重建工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在新生报到时,开设专门的“订单班”报到窗口,由企业人力资源部直接接受新生报到,高效率的报到流程、商务化的企业文化给新生强烈的专业归属感和身份自豪感,也给予家长“不愁就业”的良好预期,高职院校的优势突显出来。在新生专业教育中,专业教师甚至担任学院领导的教授、高工专门带领学生深入建筑工地和港口码头,进行最直接的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一进校就与建设一线、安全头盔、制度理念等企业文化符号紧密相连,建立起最初的职业角色认同。
3.2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行为文化
在学校独创的“基于工学耦合的三轴贯通、五双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重建工把学校精神与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之文化相融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起“学生-员工”的双重角色认同。弱化学生对个性培养、英雄至上的追求[3],强化学生对“员工”身份的认同,竞争、团队合作、严格服从、精密严谨等企业文化的内核通过这种身份认同灌输到学生头脑中,把入职培训提前到学校教育环节,缩短毕业生的入职过渡期,提高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认可度。由重建工牵头成立的重庆建设行业校企合作研究理事会,囊括了近100家具有相当资质的建筑企业、有多家学校参与,并得到了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在大范围、多角度、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文化的对接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良好润滑剂,“学生-员工”复合身份的认同在这个环节产生出强大的生产力。
具体操作中,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企业与学校教师共同编写教材,青年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进行工学交替,真正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对企业和企业文化的认识,为学生就业之后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3.3 建立与区域文化融合的校园物质文化
作为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管的高职院校,重建工在获知本市建设行业趋势、了解行业动态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每年暑期,学校都要举办本校骨干教师和中层干部理论培训班,邀请到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要领导作关于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城镇化建设等的专题报告,获取行业资讯。学校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参与市级建设科技项目,立项研究各类横向课题,很好地开阔了教师视野,让教师的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改革更加“接地气”,紧紧跟随本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培养的毕业生有市场、受欢迎。
在校园建设和景观文化方面,重建工充分结合地域特色、区域特色打造出体现“职业性”特征的校园文化。重建工新校区校园建筑古朴端庄、恢宏大气,教学楼、学生宿舍的“四合院”式设计既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也是依山就势、因势利导的创新,合围式道路及校大门的设计简洁流畅,既实现人车分流,也将校园目前三百亩的一期建筑合理分区。
重建工深知突出“职业性”特征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校园规划设计全程邀请学校教师参与,提意见、出主意,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也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的校园陈列室、校前区景观布置均由学校建筑与艺术系师生设计,二期未建设用地有一块园林专业师生的“自留地”,作为苗圃实训场所,也为校园景观储备绿化苗木。身处校园,教师们随处可以找到自身与学校俱荣辱、共发展的契合点,有效起到凝心聚力、增强教师归属感的作用,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3.4 建立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品牌
重建工重点打造校园科技文化、校园艺术文化品牌,在师生当中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校园科技文化以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科技竞赛、创业大赛等为主要内容,校内搭建舞台,校外搭建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目前,重建工学生参加历年市级、全国性专业技能竞赛成绩不俗。自2010年组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以来,该奖项已成为重建工一张闪亮的名片,每年组队屡屡摘金夺银,2012年,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最高奖项——MATLAB创新奖。以此为平台,大学生数模协会成为学校规模最大的专业社团,崇尚学习、精于钻研成为重建工学生的自觉追求。学校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屡获好成绩。此外,每年的5月、11月为学校的“技能竞赛月”,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覆盖全校80%的专业,是师生切磋技艺一试身手的平台。
校园艺术文化以学生社团文化、“红五月”校园艺术周“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建工杯”篮球赛、足球比赛等综合类竞赛为载体,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近三十个学生社团中有一半属于文化艺术类,目前正积极探索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成立测量、制图、桥梁、造价等专业社团,一是学院给予政策支持,在资金、设备上为社团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校内实训室周末对社会开放,并出台奖励制度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二是实施分类指导,专业社团由学校团委统一管理,挂靠在专业所在的教研室,教研室安排专业骨干教师指导社团开展活动,进行专业训练,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职校园文化的规划与建设与其依托的行业所在的区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应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体现这种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构建起基于“职业性”特征的大学精神文化、职业行为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建立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品牌,突显高职校园文化的特色和亮点。
[1]麻富游.基于职业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经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0(1):72.
[2]戴国强.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的路径[N]光明日报,2013-09-28(11).
[3]李晞.构筑新时期和谐校园文化需“拿来主义”——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对我国校园文化塑造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19.
责任编辑:孙苏,李红
雨季施工常见问题
(1)桩基塌孔:由于措施不当,钻孔后未及时浇筑混凝土,导致雨后塌孔停工。
(2)护坡塌方:由于槽内积水,若排水不及时,造成大面积塌方。
(3)基础墙灌水:工期较长时,底板钢筋及模板因槽底积水而影响工程质量。
(4)塔式起重机倾斜:雨季暴风雨来临时因轨钳未卡,造成塔式起重机倾斜。
由于雨季对室外施工影响极大,为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应在事先有充分估计并做好合理的施工安排,包括现场排水、大小型设施检修及设备维护、材料储备与保管及停工部位检查。
对于土方工程和基础工程,须采取有关防范措施,以减小对施工安全及建筑物质量的影响。具体包括注意边坡稳定,防止边坡冲塌,调整工作面,做好坑内排水,考虑振捣混凝土抗浮措施,停工期间土方处理等。
(摘自:《建筑工人》)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 Architecture Based on"Characteristics of Occupation"
The educational cul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iffers from that of ordinary colleges for its unique"characteristics of occupation".The author takes the college he works in as a case study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charac teristics of"occupation".He thinks that the spiritual culture of a college based on corporate culture,the occupational behaviour culture based on col 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campus material cultur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with local culture can be accomplished by means of college-enter prise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local culture,and the campus culture brand can be also established to improve students'professional accomplish ment,thus highlight the"characteristics of occupation"in campus cul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ampus culture;occupational;college-enterprise culture connection;regional cultural integration
G718.5
A
1671-9107(2017)08-0037-03
基金论文:该论文为重庆市建设科技计划项目2015年重大课题“装配式住宅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项目编号:城科字2015第(0-1)号)论文之一。
10.3969/j.issn.1671-9107.2017.08.037
2017-06-12
宋星(1975-),女,四川新津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研究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