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之民风民俗研究

2017-03-27 09:18马春香
邯郸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马春香



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之民风民俗研究

马春香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语言文学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杂字是我国近代以前长期流行于民间的蒙学识字课本,具有地方性、实用性和通俗性等特点。太行山文书中共收有不同内容的杂字10部。这批杂字内容丰富,涉及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富有浓郁的燕赵——主要是冀中南乡土气息,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燕赵大地的农事生产、民居建筑、饮食起居、服装首饰、婚丧嫁娶、人际交往、价值观念、民间杂艺等诸多民风民俗。

太行山文书;杂字;民风民俗

杂字是我国古代流行于民间的蒙学识字课本,具有地方性、实用性和通俗性等特点。据文献记载,早在汉魏时期,就出现了以杂字题名的书,如汉郭显卿的《杂字指》,魏张揖的《杂字》,周成的《杂字解诂》等,今均有辑本。到了隋唐时期,杂字书籍更为多见,如《隋书·经籍志》中著录了邹里的《要用杂字》、李少通的《杂字要》,《敦煌杂录》下辑中有《诸杂字》。杂字在宋代是与《百家姓》并行于世的童蒙教育课本。南宋诗人陆游曾作七言绝句《秋日郊居》组诗,第三首为:“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诗下注文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1]卷25窗求取功名,对于中下层社会家庭来说,在经济上难以负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市井人士以至农民、手工业者识字记账的需要日显迫切,杂字因其简单实用而受到他们的欢迎。不管什么年龄,也不论什么身份,穷乡僻壤的男女老幼、贩夫走卒都可以通过学习杂字来识字。

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中目前已整理出杂字11个编号,其中第1箱第14包中有6个编号,第 1箱第20包中有5个编号。这11个编号中共有杂字13部,其中《庄农七言》两部(印刷单位不同),《必须杂字》两部(一为刻本,一为抄本),《杂字必读》两部(一为刻本,一为抄本),其余《三言杂字》《买卖杂字》《童蒙四言》《劝世七言》《便蒙六言》《改良绘图幼学杂字》《七言杂字》各一部。所以,太行山文书中共收有不同内容的杂字10部。从内容上看,这批杂字具有所有杂字的共同特点,即不仅仅是识字课本,而且包罗万象,从农事生产、生产工具、五谷杂粮到日用家什、饮食起居、服装首饰、婚丧嫁娶、民间杂艺等无所不有。这些杂字通过一些常用、简单的字词,几乎把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罗进去,既朴实生动、易读易记,又富有浓郁的燕赵——主要是冀中南乡土气息。

一、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中反映的清末民初燕赵农事生产民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的中国传统社会,重视农业生产,强调以农为本,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农民热爱土地,崇尚勤劳,每天很早就起床去田间做活。人们认为,劳动与收获成正比,出多少力流多少汗,才能吃多少饭。俗语常讲:“多逛地头,少逛街头”,“人勤地不懒”。这种思想在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中也有多处表述,如:《杂字必读》中说“人生世间,耕读当先”;《买卖杂字》也说“庄家(稼)是正业,人勤地不懒”,“起早就下地,吆喝打响鞭,摇楼(耧)并撒种,庄家(稼)活当先。”在庄稼人眼里,土地是万分珍贵的,不能有一点浪费,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哪怕有一点点可耕种利用的即便是贫瘠的土地,他们也会见缝插针,栽上适合的蔬菜或者树木,正如《买卖杂字》所言:“地边豆角架,地头栽上烟”,“庄前和庄后,树木紧相连。”《三言杂字》也有类似的记载:“地边子,种苞蔴。”

虽然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中不像马益的《庄农日用杂字》里有那么多的农业耕作技术经验记载,但也有所涉及,如《杂字必读》曰:“摇耧撒种,砘子轧田。稠耕稀锄,收割不难”,“积攒粪草,好种田园。地要秋耕,春日不干。盐场出卤,薄地起鹻(硷)”,对于施肥、耕作、收割都有宏观的指导作用,并且具体指出“盐场”“薄地”的土地特点,提醒农人在下种耕作时选取合适的作物,以免种了不适合在这种土质中生长的作物而影响收成。冀中丘陵地带的耕地,有一些是在岭坡上开辟出来的小块耕地,地边上野生着很多酸枣树。在耕田、播种前,一般都得先把地边这些酸枣树的根清理掉,否则既可能损坏耕田的农具又会影响庄稼生长。《三言杂字》曰:“耕地去,下东崖。竹鞭杆,手里拿。大托车,牛驴拉。到地头,把粪撒。枣棘根,怕打铧。拿断钩,锛了他。手扶犁,脚跐耙。耕完了,耩庄稼。”详细描述了耕地、撒粪的过程,还点明了拉粪的工具和牲畜:“大托车,牛驴拉。”

除田地农活外,家家户户还饲养家畜家禽、拾柴割草积粪。老年人直到七八十岁,除非病倒,每天都要干些打草、捡柴、拾粪之类力所能及的话计,决不在家等吃闲饭,就像《买卖杂字》中所言:“五更就拾粪,得空提草蓝(篮)。”

耕作农田,最离不开的是农具。在农业机器使用以前,尤其是清末民初时,农具多系本地手工作坊铁匠、木匠打造的,在集市可以购买到,也有农家自己制作的。耕作农具有犁、耙、铧、耧、锹等。耕作时使用牛、驴、马、骡等拉犁、拉铧,但很多农户并无牲畜可用,须人力拉犁、拉耧或用铁锹翻地,甚费力气。如《杂字必读》:“铁筲打水,辘轳浇园”,“铲刀抢锅,鐝头开山”;《七言杂字》:“辘轳水斗咬(浇)园用,犁耙绳索好种田”。

清末民初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农为主、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一直是老百姓千百年来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

二、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中反映的清末民初燕赵生活民俗,包括民居建筑、房屋安排、室内摆设、饮食、服饰、殡葬等多个方面

(一)民居建筑、房屋安排及室内摆设

冀中南的民居大体相同,院落多为坐北朝南,从间数看,有5间、4间或3间不等。正房为长辈居住,晚辈多住在两边厢房。院内除正房外,还有厨房、仓房、猪圈、牛棚、厕所,所有门都开向院内。正房中间的一间多为客厅,迎门北墙下置一八仙桌,两侧配有二椅,八仙桌上方的墙上挂着中堂画,中堂画下方的条几上摆设着花瓶等古董器物和鸡毛掸子。两边为卧房,卧房内的火炕与屋外的灶相连,炕前倚墙摆木柜。土炕上铺席,席上铺被褥。被褥均为家织布做成。

在农村,修房盖屋是家里一件大事,需要提前好几年积攒钱财物料,筹备齐全后在农闲时请来村里的能工巧匠和青壮年一起帮忙动工。如《三言杂字》曰:“请工匠,细商量。平地脚,先打夯。安了塷,就垒墙。铡塷草,苇子强。搭上架,就上梁。捆稻草,铺了房。活窗户,亮堂堂。大明楼,两厢房。西院里,做学堂。裱糊了,粉了墙。贴字画,念文章。当院子,荷花缸。杌子好,板凳强。八仙桌,五六张。大磁(瓷)瓶,条案放,笔筒园(圆),砚台方。穿衣镜,挂西墙。”《买卖杂字》:“修盖好宅基,楼瓦一大片。厅堂与大厦,配房几十间。也有安厨灶,厨灶家拾全。……磨房与马棚,通在东西院。学堂与客所,就在花园按。桌椅共条凳,中堂字画全。古董共玩器,各样不非凡。”这两段文字非常具体地描述了修盖一处院落的顺序,又简要说明了新房盖成后正房及厢房的用途和院内、厅堂、学堂的布置摆设,可以说是研究清末民初冀中南日常生活习惯有价值的史料。

(二)饮食

饮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饮食不仅能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冀中、冀南地区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棉花、玉米、红薯、大豆、谷子、芝麻等。清末民国之时冀中南地区的百姓以小米和玉米为主食。此外还辅以小麦、高粱米和绿豆、豌豆、黄豆等各种豆类。《七言杂字》:“白米火(小)麦黄黑豆,黍稷绿豆共芝麻,红粮谷子共荞麦”,“稻子禾子玉秫秫(蜀黍),豌豆小豆都开花。”《买卖杂字》:“谷子共黍稷,黑黄豆二班”,“大麦共小麦,荞麦喜晚天。芝麻磨油用,绵(棉)花白番番。二亩红薯地,二亩是瓜园。”

蔬菜在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多部杂字中都详细开列了燕赵大地上的蔬菜品种,如《买卖杂字》:“绿豆共豇豆,扁豆蚕豆碗”,“北瓜合(和)南瓜,西瓜红穰(瓤)鲜。冬瓜长的(得)大,小瓜落花甜。也有羊角蜜,也有酸从酸。”《七言杂字》:“金针木耳葱蒜姜,葫(胡)椒花椒酱醋汤,干粉竹笋并山药,龙须海岱(带)大茴香,萝卜白菜豆腐皮,蘑菇面筋与贯肠,芹菜韭菜莙荙菜,北瓜茄子是家常,鸡蛋虾米白莲藕,芫荽黄瓜丝瓜长。”《庄农杂字》:“虾米海带香簟①笋,龙须芹菜鲁耳强,金针银条山药藕,黄瓜细粉粉团凉,茄瓠匾□豆腐皮”,“萝卜莴苣莙薘蒿,韮菜芫荽葱蒜姜。”

不只开列蔬菜名称,还将所列蔬菜的特点及生长时令交代得清清楚楚,如《买卖杂字》记载:“葱蒜薤末韭,菜数不一班(般)。秦(青)椒茄子瓠,黄瓜老了酸。金针黄花菜,香椿小芽鲜。苔菜春不老,蔓精(菁)喜秋天。菠菜共芫荽,茼蒿最怕干。红白萝卜有,莙荙不希(稀)罕。生姜有辣味,做菜也当先。生菜曲曲芽,不炒又不煎。木耳葛仙米,竹笋合(和)粉团。豆芽合(和)豆腐,粉皮豆付(腐)干。”《杂字必读》:“壬瓜秧长,茄子叶圆。葫芦开瓤,瓠子汤煎。茼蒿炒肉,椿芽更鲜。姜拌藕丝,葱韭薤蒜。菠菜白菜,芹菜味全。芫荽莴苣,蔓菁好醃(腌)。苔菜生菜,萝葡脆甜。”

粮食、蔬菜齐备之后,就可以烹制各色美食了。燕赵一带的主食、汤类品种丰富,《七言杂字》:“烧饼匾(扁)食合(和)包子,年糕卷子刀切面,蒸饭好合羊肉汤,咸食煎饼大米饭,丝糕团子枣窝窝。”《买卖杂字》:“扁食共馄饨,浇汤鸡丝面。烧饼共饝饝(馍馍),包子新打扇。烧麦油盐卷,单饼卷鸡蛋。粽子江黄米,枣穰梅桂灌。麻花油炸鬼,馓子干条线。”《杂字必读》:“蔴汁凉粉,大米蒸饭。馍馍烧饼,包子攒馅。馄饨粽子,锅烙油镟”,“蜜食果子,又香又甜。高粱煎饼,绿豆水饭。小米黏粥,麦子细面。麸子喂马,豆腐沾(蘸)蒜。”《庄农杂字》:“烧饼卷②粽挂面汤。”

当然,烹饪过程中不能少了副食调料,没有它们的参与,美食是不能称其为美食的,“赤沙白糖与蜂蜜,花葫椒里加荤香”(《庄农杂字》),“花椒共茴香,醋油更当先。色酱合(和)甜酱,沙(砂)仁豆冠添”(《买卖杂字》),总之,做菜需要“油盐酱醋调阴阳”(《庄农杂字》)。而各种菜肴烹调总原则为:“素菜要淡,荤腥要咸。”(《杂字必读》)牛羊猪肉的特点分别是:“牛肉保养,猪肉生痰。驴肉败血,羊肉腥膻。犬肉反味,鸽子浇面”(《杂字必读》)。

《三言杂字》中的宴席“盛况”读来令人垂涎三尺:“那碟子,样数全:有门冬,有瓜饯;天茄好,闽姜拌;诸样糕,合官粘;大虾米,咸鸭蛋;炒面筋,着粉团;猪肚子,切成片;牛蹄子,羊心肝;剁鸡肉,做漂丸;茄夹子,好肥甜;白莲藕,香椿拌;蒸山药,白糖拌;海螃蟹,真个鲜;海参汤,一大碗;有蘑菇,青笋片;青螺羹,香簟参;那肘子,煮的烂;那馍馍,四大盘;粳米饭,七八碗;吃的饱,解得馋。”

餐后水果齐全。《买卖杂字》:“龙眼共荔枝,橘饼味香全。山楂共白菓,英(樱)桃口味鲜。石榴共葡萄,香瓜合(和)桂圆。桃李共杏枣,林擒(檎)香又甜。”《杂字必读》:“栗子山查(楂),柿饼香圆。石榴青杏,橘子橄榄。槟榔佛手,荔枝櫞圆。香梨黑枣,葡萄酸甜。樱桃木瓜,甘蔗黄柑。”

(三)服装首饰

服装包括用不同质地的衣料制作的衣、袍、裙、裤、帽、鞋、袜等。冀中南平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产棉区之一,因此手工棉纺业十分发达。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纺线织布,一家老少的四季衣服与被褥均出自农妇一双巧手。清末民初之时燕赵各地民众的衣着所用材料多种多样,有棉、绫、罗、锦、绸、绢、葛、衲纱、闪缎、羽纱、哗叽缎、漳绒、剪绒等,但其中以穿用棉布的人最多。[2]27面料和样式《买卖杂字》有详细记录:“也有羽毛绉,也有穿褡裢。也有穿貂鼠,有把泥(呢)绒穿。也有穿紬(绸)缎,也有穿罗衫。也有穿哔叽,也有葛纱穿。繭(茧)绸共纺绸,也有穿绫绢。也有好穿青,也有爱穿蓝。红黄与紫绿,各样颜色鲜。长袍与短罩,小袄作趁(衬)衫。裤褂鞋合(和)袜,袷纱与绵单。头戴红缨帽,足把皂靴穿。也有带金顶,也有带亮蓝。”《杂字必读》亦曰:“芙蓉带子,金菊镶边。貂鼠皮袄,对襟刊(坎)肩。”

女性首饰是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有发夹、簪、钗、耳环、颈项圈、链、钏、戒指等,如《买卖杂字》:“女客戴首(饰),金钗并银环。头戴珍珠翠,镀金代花蓝。珠冠与霞(帔),耳坠是金环。压发并索练,鬓别白玉簪。玉环叮嘡响,戒指蝴蝶安。罗裙腰中系,响铃坠下边。脸擦苏州粉,胭脂点唇尖。”《杂字必读》:“妇人首饰,镀金法蓝。乌绫首帕,如意钩纂。戒指头箍,坠子钗环。纽扣板扣,竹节银簪。”

(四)殡葬习俗

丧礼在农村生活仪礼中最为烦琐。中国民间习俗大多崇尚厚葬,燕赵大地的农村亦不例外。乡民们以为只有厚葬才可以表示自己的孝心,所以即便是贫困之家,办葬礼也不从俭,甚至有的不惜卖掉田产或借债来办丧事。《买卖杂字》:“若有喜忧事,亲友到庭前”。参加葬礼的亲友们,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通过不同的交通工具到达,“也有坐大轿,也有马刁(雕)鞍。有使车合辆,有把毛驴牵。”(《买卖杂字》)

《杂字必读》既说明了办理丧事的总原则:“殡葬父母,莫惜银钱”,又详细具体地交代了办理丧事需要穿的孝服、给亡人送殡用的所有物品、出殡的场面以及事后对帮忙办理丧事的乡邻、亲朋的酬劳:“塞耳痛哭,请人照管。对棚穿廊,杉蒿箔片。成服点主,斩縗谅冠。祀土留灵,摆好席筵。棹帏椅褡,提垫香案。知客检厨,总理买办。古祭茶座,纸扎要全。盆花奠庭,童女童男。海棠腊梅,芍药牡丹。芭蕉丁香,紫薇水仙。元宝绣球,仙旛香旛。导灵大汉,狮子彩伞。门旌魂旌,金山银山。库楼纱罩,阴宅一院。八仙童子,提炉两边。大手引路,各引鎗(枪)杆。棍槊流星,挠钩刀鐏。前护后拥,送入攒棺。”“忙罢丧局,酬劳明天。极力铺排,方能心安。”

三、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中反映的清末民初燕赵处世交往礼俗

生活在燕赵大地上的人们,在家庭和家族内部,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兄友弟恭。在与亲朋好友交往时也都表现出热情好客、注重礼仪的良好习惯。这些习俗都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首孝悌

对父母长辈恭敬、顺从,不顶撞父母;兄弟之间和睦相处,互相礼让,兄友弟恭。《童蒙四言》:“尊敬长上,和睦乡邻。爱亲敬长,莫大功阴。”《杂字必读》:“孝顺爹娘,不敢怠慢。爷爷奶奶,伺候当先。祖宗坟茔,祭扫必处。伯母婶母,只得重看。要待继母,亲娘一般。见安视膳,不笑不言。看见父兄,站立一边。端茶打座,点火装烟。安安稳稳,谁不敬咱?乡邻称孝,街方(坊)美谈”,“同胞兄妹,接叫莫烦。兄弟移居,休积私产。”为人要做到“端庄正直”“兄宽弟忍”,兄弟之间“若使析居,莫争家产”,否则会“打架斗殴,亲友笑咱”;更不能欺压乡民,“欺老灭少,背后指咱。强梁必败,软弱靡闪”。大家族内,族人、亲戚之间也应讲究仁义礼让:“妯娌相让,家务不散。姑舅两姨,要紧亲眷。女婿丈人,恭敬当先。姐夫郎舅,不可戏玩。彼此帮助,莫望奉还。外甥表侄,借贷奉还。”

(二)重仁义

农民社会居所稳定、生活空间半径小、交往面窄,一般都是终老乡里,很少长时间离开所生活的村子,所以相互之间更需要以诚相待。与朋友交往或与乡邻来往时更应礼让三分,心存吃亏是福之念。《杂字必读》强调:“相与朋友,不许谎言。有马同骑,有饭同餐。你敬我爱,需要常还。恤孤怜贫,与人方便。器具家什,谁家周全。和睦乡里,不准藏坚。咱不及人,人岂与咱?倘是毁坏,不应红脸。人情早做,两家光面”,“与人共事,巧让人占”,“分厘毫丝,吃亏非憨。兑换结交,便宜勿占。”富户也有穷亲戚,对待“穷苦亲戚,莫下眼看。尔思我想,来回班远。为人若此,菩萨壹般。”人生在世,都有旦夕祸福,不管贫穷富贵,都应“富不可骄,贫当无谄”,对待“长工佃户”,也“莫太轻看”,“咱若穷困,与人壹般”。

(三)须勤劳

无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勤劳工作,切忌游手好闲。要耕种收割、养畜积肥、砍柴打草、打水磨面、做饭修理、纺棉做衣,勤快人眼里有干不完的活。“不论何等人,干净要勤俭。清早要早起,不可学馋懒。”(《买卖杂字》)“人生不受苦中苦,终身不能在人先。”(《劝世七言》)“当家主事,还要勤俭”,“关锁门户,亲自检点”,人不能太空闲和馋嘴,否则会“越闲越懒,越吃越馋。”(《杂字必读》)

(四)厌赌博

鉴于社会上赌博、抽大烟等不良习气,多种杂字都告诫人们不要沾染此恶习,指出赌博和吸食大烟的严重危害,如《杂字必读》写道:“吃喝嫖赌,学吸洋烟。浮财花尽,当卖宅田。现钱输净,再押衣衫。腹内饥渴,体上觉寒。每日没饱,两手抱肩。烟瘾上来,歪嘴邪眼。看他睡觉,像狗卷弯。无钱吹口,妻让人奸。眉目黑瘦,小辫如毡。父母辱骂,媳妇暴(抱)怨。儿女吵闹,举家憎嫌。老幼冻饿,你心何安?”甚至不惜恶语相向:“谁学赌博,是个龟蛋。”《三言杂字》也告诫逢年过节或过庙会时去看戏的人们:“看戏去,别玩钱”,“别压(押)宝,别斗牌,别投骰,号掷塞,拿了赌,板一百。”冀中南农村里用于织布、编篓的地窖窨子,由于比较隐蔽,也是赌局的常设之地,于是《杂字必读》言道:“地窖窨子,少往里钻。博局如炉,那(哪)个赢钱。枉悔昔日,不服说劝。邻居比舍,谁待见咱。旧日戚友,皆断往还。”《劝世七言》也劝道:“莫学赌博常耍钱。”这些杂字,不仅生动地描述了赌博等不良习气给家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而且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和广大百姓对赌博等恶习的深恶痛绝,其中更多地包含着作者对子孙后世的警戒,情真意切,发自肺腑。

(五)信因果

这批杂字中随处可见劝人断恶修善的语言,指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丝毫不差,如《童蒙四言》:“行善福报,作恶祸临。远在儿女,近在本身。昭彰不爽,毫发不紊。同心向道,改过自新。”所以劝人们多行善积德,以使子女聪明,人才辈出,家业兴旺,家道永存,如《童蒙四言》:“人能行善,养好儿孙。聪明伶俐,远胜于人”;《杂字必读》:“人行好处,自消祸端。辈辈兴旺,子孙蕃衍。”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周易·坤·文言》)的具体阐发。

对于那些坑蒙拐骗,不务正业之人的人生结局,《杂字必读》给出详细描述:“非拐即撇(骗),偷盗吃饭”,“恶贯满盈,犯了罪案”,“死到阴曹,刑罚难免。割舌扒心,剥皮剜眼。火坑油锅,刀剁斧砍”,并且“转辈脱(托)生,寿限更短。”即使投胎再来人世也很可能是身体残疾或者疾病缠身:“哑巴聋子,瘸腿瞎眼。齉鼻癨唇,长疥长癣。瘤子粉刺,浑身墨染。邋遢异常,痜疮满脸。顶门顖(囟)子,脓血不断。手不分指,胳膊没弯。跎(驼)腰大肚,一步一喘。叫街为生,无人照管。又矮又矬,肩膀又短。推磨捣碓,没人稀罕。虱子虮子,满头满脸。跳蚤蚊子,齐来餐餐。蝇子薨薨(哄哄),六神不安。早起晚睡,蝎子蚰蜒。不知屙尿,困苦难言。”于是接着说,“看起这来,到(倒)是为善。修盖庙宇,庵观寺院。大殿禅堂,琉璃瓦甎(砖)”

此外,关于如何教育子孙,也有很好的见解,指出培养孩子尤其是第三代,不能娇惯,孩子从小懂规矩、接受各种锻炼,才易成才,否则,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有可能葬送了家业,如《杂字必读》曰:“莫惯孙子,无梯上天。娇养坏了,规矩更难。子弟成名,父兄落贤。家族钦敬,大门挂匾。坟上修碑,裕后光前。家业易败,功名长传。”

在对于职业的选择上则注重现实。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和对艺术的追求二者之间无疑会选择生存,所以出现了轻艺术重手艺的择业观,如《杂字必读》写道:“生旦末净,会唱会弹。却到(道)热闹,难当吃穿。不如手艺,能以养膳。裁缝成衣,剃头搭辫。扎彩塑神,拘盆拘碗。抄书描画,算卦相面。箍筲绱(鞝)鞋,棋师风鑑。棒杆锭子,张罗着镟。”这代表了当时社会大部分人的观点。

四、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中有关契约文书的习俗

在乡村生活中,典当或买卖田产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对普通农户来说,也是大事。常言道,口说无凭,立字为据。当有这种典当或买卖田产的事情发生时,双方自然会订立书面契约。《童蒙四言》中详细载明了订立一份典当田地契约文书的原因、经过及须注意的事项。订立这份典当田地文书的原因是田地所有者“因为无钱,地去他人”。于是,双方“价说停当,沽酒立文。东西南北,各样庄村。庄基地土,左右二邻。将地当卖,立契收存”。契约中应将所当之地的数量写清楚,“场园几亩,厶(亩)数宜真。”对于所当之地的数量不仅应写得清楚明白,而且应用大写数字写,以免日后出现分歧,“当地价钱,大写为准。壹贰叁肆,伍陆清真。柒捌玖拾,箇(个)個(个)细分。”而且,契约上还应标明所当之地的四至,“长阔横活,四至明分。”订立契约时,不但双方须在场,中间人也必不可少,“凡立文约,全凭中人”。典当田地的期限一般为三年,“三年为满,归赎钱临。”土地赎回之后,怎样处理之前订立的文书呢?“地归本主,赎地徹(撤)文”。凡是在契约文书上署名的人,必须在订立文书的现场,“凡写名字,定见本人。本人不到,切莫立文。”不论订立契约双方及中间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亲疏远近,都一视同仁,须同时在场方可立文,“不论远近,不管亲疏,三曹对桉(案),才可立文”。若有一方不能到场,则无论另一方如何花言巧语,都不要订立契约文书,“任他巧言,总不听闻”,否则,所订契约文书就可能不是一份公平合理的文书,极有可能损害不在场一方的利益,即“私立文契,利己害人”。“巧言之辈,多半奸心,甜言蜜语,哄信愚人。沙(砂)糖舌头,蜜蜂嘴唇,心如苦瓜,似秤钩心”,“他的言语,莫信毫分,说坠天花,罔(枉)费心勤。自已(己)明白,参透腹心。非义文约,俱各留心。”这种不义文契,不但“关人性命”,而且会令中间人“名节不存”。

五、结语

乡村生活看似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寻,但实际却并非如此。农业生产活动从春种、夏耘到秋收、冬藏,有规律可循,乡村社会生活也是随着农业生产活动在有张有弛中有条不紊地循环往复。一年四季各有其时,乡村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也巧妙而规律地穿插于农事生产中有序进行,乡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追求、生活习俗也就自然而然地藏蕴于其中。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不但是清末民初燕赵乡间普通百姓的识字课本,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当时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为后世开启了一扇观察、研究当时社会状态的窗户。

[1]陆游. 《剑南诗稿》校注[M]. 钱仲联,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张渭莲,段宏振. 燕赵民俗文化[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苏红霞 校对:李俊丹)

K877

A

1673-2030(2017)04-0037-06

2017-09-10

马春香(1973—),女,河北灵寿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燕赵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