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拱北的彩绘砖雕艺术

2017-03-27 04:16牛乐
中国民族美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拱北照壁砖雕

文/图:牛乐

牛乐

文学博士,文艺学博士后;西北民族大学教授,西北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导言

明末清初,伊斯兰教苏菲派文化在中国西北的河湟地区广泛传播,形成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苏菲派是以“门宦”为组织形式,以“拱北”为活动中心的宗教团体。自公元18世纪开始,河湟地区的苏菲派门宦先后开始了规模性的拱北营建活动,这些拱北建筑群以其特殊的形制和建筑风格成为河湟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

由于历史原因,河湟地区原有的拱北建筑多数毁于战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以及民间经济实力的增强,多数拱北建筑得以复建,这些建筑在原有的基础上规模不断扩大,装饰日趋华美,丰富的文化传承与显著的文化变迁并存,逐渐形成了一种极具创新特点的民族建筑文化。

一、伊斯兰教拱北的砖雕装饰

伊斯兰教拱北有其传统的营造风格,以明清官式古建为基本建筑形制,以砖雕、木雕等工艺进行装饰。与清真寺不同的是,拱北并不是单纯的宗教建筑,而是苏菲派宗教先贤的墓地或纪念冢,形制以八卦亭为核心的园林建筑群,这一特点淡化了其原本的宗教属性,使其承担了更为多元的社会文化职能。同时,一些苏菲派门宦比较注重对非伊斯兰文化传统的借鉴和吸收,故建筑、装饰、审美习俗比较丰富多元,除保留了许多域外伊斯兰文化的传统符号之外,亦大量融入了河湟地区其他宗教和民族的文化元素,而园林化的营造理念则使其逐渐发展成为河湟地区民间装饰文化和造型艺术最为集中的场所。

砖雕是一种明清时期从中国内地移植到西北河湟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低调而奢华的外观受到穆斯林商业阶层的广泛青睐。河湟地区的砖雕由于具有中阿合璧的文化气息,素有“回族砖雕”之称。时至今日,苏菲派门宦仍然将砖雕作为拱北装饰的首选形式,甚至竞相扩大装饰规模和水准,存在明显的竞争倾向。

照壁是拱北建筑装饰的精华,河湟临夏方言称之为“看墙”,无形中突出了其装饰的功能。与汉族寺庙建筑及民居不同的是,伊斯兰教拱北照壁的形制更为多样,既可单独设置,也可与墙体或门楼联结为一体,甚至一些拱北的立面装饰基本由连续不断的砖雕照壁构成。

砖雕照壁有其固定的程式和做法,从上至下由顶、檐下装饰、堂心 、基座四部分构成,一座照壁基本上集成了所有的古建装饰构件,这些相互关联的部分均成为砖雕艺术施展技巧的理想平台,河湟地区的砖雕照壁各部分有其独特的称呼,多数名称与内地建筑影壁并不通用。

拱北中最高大的照壁通常位于墓庐八卦亭的正后方,堂心雕刻有五老观太极、百鸟朝凤等暗含宗教寓意的图案,亦常用阿拉伯语的《古兰经》经文雕刻装饰。此外,八卦亭的塔身和基座部分的每个侧面均用砖雕堂心图案以及繁杂富丽的砖雕线条装饰。

拱北建筑的装饰习惯是不留空白,这一特点在平面和立面装饰上均有体现。除了密集的平面布局,拱北中除照壁之外的所有立面空白均用连续不断的堂心雕刻组成,远看有一种质朴恢弘的气势,是最能体现伊斯兰教拱北审美习俗的装饰形式。

砖雕堂心的图案比较多样,早期伊斯兰教建筑的砖雕堂心受汉地士族文化的影响,常使用空白的“磨砖对缝”装饰,这种空白的影壁和堂心雕刻在各拱北中均有保留。近年来,各拱北新作的砖雕堂心逐渐流行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除了传统的博古、花卉及民俗吉祥图案之外,表现本门宦拱北的景观图像也成为重要的题材,这种风格显然更为符合传统伊斯兰教造型艺术的密集装饰趣味。

穆夫提拱北彩绘砖雕照壁

如果仔细考察,则不难发现这一偏好形成的深层历史原因,域外穆斯林的装饰习俗虽然禁忌具象雕刻,但是对凹凸有致的抽象纹饰雕刻却情有独钟,这一特点在阿拉伯世界的装饰习俗中有充分体现,也可以这样认为,拱北建筑的砖雕实质上是对传统伊斯兰建筑装饰雕刻习俗的复兴与借题发挥。

二、伊斯兰教拱北的色彩规范与习俗

伊斯兰教拱北装饰的色彩运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受中亚、西亚伊斯兰教建筑装饰与内地士商文化的双重影响,中国西北地区的清真寺装饰色彩多以宁静平和的蓝绿色为基调,当然,这一习惯既延续了伊斯兰审美文化的部分本原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汉族审美习惯的影响。从历史情况看,穆斯林民族对于装饰色彩的运用有极高的成就,内地一些伊斯兰教建筑彩绘的设色和图案远比河湟地区同类建筑装饰更接近阿拉伯风格。相对而言,西北地区伊斯兰教建筑相对简单和素洁的色彩与繁杂细密的雕刻纹饰形成了对比,并稍显矛盾,但是仔细思考,这种矛盾应与其受到的多重文化影响有关。

从实际情况来看,拱北建筑装饰的用色并无明显的规范,嘎德忍耶学派的拱北用色习惯相对朴素,以砖灰色和清淡的木本色为主,这一点体现了其重视静修的宗教传统,如著名的大拱北建筑群和俞巴巴拱北。与此不同的是,虎夫耶学派的许多拱北在装饰色彩上的运用则极为大胆,虽没有藏式彩绘的炽烈感,却充满了一种含蓄而内敛的激情,这一特点在毕家场拱北和穆夫提拱北中的表现尤为明显,从历史记载来看,这种用色习惯由来已久,“华寺”门宦即因在清初使用富丽堂皇的彩绘装饰清真寺而得名。

从配色习惯上分析,伊斯兰拱北建筑的设色较少使用汉族寺庙道观彩绘的正红色,一般用较含蓄的中黄色或土红色代替,但是蓝、绿、黄色的使用相比传统的清式建筑彩绘更为浓烈,色彩的活力和情绪感召力亦十分突出,由于河湟地区从事彩绘行业的艺人多活动于藏汉接合部地区,这种彩绘风格显然受到了藏区建筑彩绘风格的影响,但是从审美心理的层面亦可认为其复兴和再现了伊斯兰文化璀璨的色彩表现传统。

20世纪末修建的伊斯兰教拱北多沿用汉式古建的彩绘风格,图案施用于所有檐下装饰部位,但更多用于平枋、额坊等位置,大多是带有箍头、枋心画的旋子彩绘和苏式彩绘的结合体,和玺彩绘少见。枋心画均为汉族工匠擅长的山水花鸟,内容与汉式建筑无异。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拱北彩绘并无确定的风格,其中以黄色、褐色为主的素式彩绘较有特色,这种彩绘和檐下木雕装饰的设色一致,有时亦在黄褐色的基础上淡施金色或绿色,此种彩画在甘、宁、青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筑中较为流行,尤其多用于一些重要的宗教建筑物。

大湾头拱北八卦亭彩绘装饰

21世纪以来,河湟地区一些拱北和清真寺富丽堂皇的色彩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审美回归倾向。一些新建拱北的彩绘工艺相当精湛,以兰州市的灵明堂拱北和临夏州东乡县的大湾头拱北为代表,这些彩绘设色大胆、和谐,图案风格新颖,极富创新性。此外,近年一些伊斯兰教建筑上开始使用一种用三四种冷灰色阶构成的彩绘,据称为临夏州康乐县一带的回族匠师首创,这种彩绘风格和砖雕的色彩搭配极为和谐,堪称当代西北地区伊斯兰教建筑装饰的特色之一。

三、彩绘砖雕照壁

从世界范围看,彩绘装饰雕刻在中亚、西亚地区的传统伊斯兰教建筑中十分普遍,且有极高的成就。中国内地的传统伊斯兰教建筑运用彩绘雕刻者也不乏先例,但是为了与中式建筑的外观相协调,此种手法多用于清真寺礼拜殿内部的圣龛装饰,应用于建筑外观则为一种创新。

通常来说,砖雕并不适合于直接着色,故有很大一部分彩绘砖雕采用水泥捏塑的工艺制作。根据砖雕行业口述史的描述,临夏地区用水泥直接捏塑砖雕的创始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回族砖雕大师绽成元(1900-1980年),而在近当代的一些拱北建筑中,这种水泥捏塑工艺更被是被施以绚丽的色彩,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艺术气息的装饰方法。

一些拱北的水泥捏塑和彩绘装饰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照壁的装饰图案用繁复细密,极富立体感的图案捏塑,同时用金色、蓝色、绿色等伊斯兰风格浓重的色彩涂绘,富丽的色彩与传统的素色砖雕交相辉映,传达出一种极为新颖奇特的艺术效果。这种装饰手法的优秀范例是临夏回族自治区州康乐县的穆夫提西拱北大照壁,东乡县的沙沟门拱北大照壁。

据了解,这种彩绘的水泥捏塑由临夏州康乐县的回族艺人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应用于东乡县的沙沟门拱北。由于这种工艺造价较低,省去了木雕和砖雕工艺,可以同时解决结构和装饰的问题,并且效果十分炫目,后来在临夏州康乐县、东乡县,定西市临洮县一带的清真寺和拱北建筑上大量应用。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一些汉族和藏族寺庙也开始应用这种装饰方法,只不过汉族彩绘艺人使用的红色颜料过多,效果不如伊斯兰教建筑上的蓝绿色调和谐。

沙沟门拱北位于临夏州东乡县车家湾乡境内,为传说中元代在临夏地区传教的阿拉伯传教士的纪念冢,并藏有其带来的《古兰经》手抄本等珍贵的宗教文物。拱北内原只有一个宗教先贤修行过的山洞,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经过多次整修扩建,现已具备一定规模。

拱北大门建于2001年,为两层飞檐斗拱牌楼式建筑,两侧有6块八字形排列影壁,分别用葡萄、松柏、梅、竹、柿子、桃树图案彩绘砖雕装饰。拱北内院有一处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水泥砖雕照壁,堂心为树状的宗教传承谱系图案,周围镌刻阿拉伯文字,拱北内的诵经殿亦将此图案与文字装饰于墙面。中院通向先贤修行的山洞前有大型彩绘砖雕影壁一座,用葡萄、松柏、梅花竹石图案装饰,水泥捏塑层次分明,立体感呼之欲出,在绿色底色衬托下极为鲜明醒目。右侧有素色水泥影壁一座,堂心为松柏图案,两侧马蹄拱门额上为阿拉伯语《古兰经》经文。八卦亭原为二层,近年已重新扩大并改建为三层。拱北内所有建筑均用绚丽的彩绘雕刻装饰,其风格极为独特,与传统崇尚含蓄、素洁的苏菲派拱北在审美气息上有较大区别,同时也有别于传统的汉族建筑装饰。

穆夫提西拱北位于康乐县丰台乡,建筑群十分隐秘,整个园区被高大的松树层层包裹,其内部亦曲径通幽,不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窥见其全貌。西拱北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后多次被毁,于20世纪80年代初重建。西拱北墓庐后方建有一座大型彩绘砖雕照壁,图案由古兰经经文和植物、星月图案构成,全由细密的水泥捏塑做成,施以绚丽的金色和蓝色,与周围的苍松翠柏相互映衬,构成了一种奇绝的宗教艺术氛围。

毕家场拱北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是毕家场门宦创始人及后裔的墓园,因坐落于临夏城西的毕家场村而得名。墓庐八卦亭是建筑群的核心,基座和建筑体为四面体结构,建筑体上部为带斗拱的二层重檐,飞檐翘角,上覆盔顶。房檐下悬挂有多块各地清真寺、拱北所敬献的匾额,内容极富汉族文化特点。建筑基座遍饰水泥砖雕花卉,堂心图案为卷草及各类吉祥主题,并施以炫目的蓝、绿、黄色彩绘。建筑整体风格集庄重与活泼为一体,兼具大胆而率真的民间建筑特点,为不可多得的民族建筑经典。

结语

毕家场拱北八卦亭彩绘装饰

沙沟门拱北彩绘砖雕照壁

从文化视角来看,伊斯兰教拱北建筑是文化融合的产物,但是这种融合并不是与迁入地文化传统之间的简单混合,而是对自身文化空间的异域重构,这种对于文化空间的重构在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无疑削弱了文化间的差异和矛盾。在此,伊斯兰教建筑装饰与佛道建筑装饰最大的区别除了对偶像的禁忌外,更多的是由宗教文化传统所决定的趣味和艺术气息,由此可以看到艺术作为文化载体对文化传播和创新起到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内许多新建的清真寺建筑由于受到世界伊斯兰文化思潮的影响而日益接近阿拉伯建筑风格,但是拱北建筑则大多保留和延续了传统的中式古建风格,这种文化交融的特质是研究多元文化传承的重要文本,与国内许多被刻意打造的模式化、概念化的文化景观相比,这种植根于地域文化传统,传承了历史脉络,处于“活态”发展中的建筑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拱北照壁砖雕
探访崇因寺残存一字琉璃照壁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灵秀俊逸的照壁山
拱北隧道电力载波智能调光系统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拱北隧道智能诱导系统
拱北隧道排水泵控制方案优化设计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照壁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