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迅
(四川省彭州市丽春中学)
摘 要: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课前自主质疑,学生课中合作解疑,学生课后存疑探究”在各个相应环节落实,让学生跳出“教师讲,学生记”的“旧常态”,走进“教师导,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疑,存疑探究”的“新常态”中去。这样,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导学案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有效性评价标准,即课前以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评价准绳,课中以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为评价准绳,课后以学生自己建构了自身知识能力体系为评价准绳。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有效性;自主质疑;合作解疑;存疑探究
导学案教学是我们目前正在实施与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這种教学模式经过很多学校多年的实践与总结,已经出现了很多不同形式的成果,我们当然可以认定导学案教学是一种“有效”,甚至“高效”的教学模式。
在实施导学案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有的一线教师没有充分进行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即没有充分探究在本校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因为学生的不同,教师知识结构和学校原有教学方式的冲突,导致导学案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缺乏有效性的问题。所以,当前存在的问题促使我们探讨如何有效评价导学案教学,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基于此,我们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探索:
一、课前:以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评价准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我国古代教育的智慧,我们可以将之作为评价导学案教学课前环节是否有效的标准。因为课前预习并不是学生获取确定性、结论性知识的主要环节,而应该是形成问题、找到知识与能力缺口的环节。所以,我们把学生在课前能否提出问题,提出多少问题,提出的问题与所教学知识体系联系的紧密性作为评价课前这一环节导学案教学有效性的准绳。
“把混乱的规划为有序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在课前指导学生根据预习设计表进行预习,让学生在课前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建构将学科知识中的众多问题分层次地列出来,这样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对于学生“自身的”“新的”知识能力的建构。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及时对学生作出相应的建议,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仅有了自己的问题,清晰的难易层次,还有了明确的课堂学习方向。这样,我们的课前环节可以评价为“有效”的了。
二、课中:以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为评价准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孔老夫子教学的智慧。我们课堂上的“导学”也是采用古人的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在课中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老师的建议尽量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师生互动问答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各自不同的问题。
学生在老师课前的建议下通过相应的学习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即有了相应的学习效果,并根据不同的学习效果得出自己课后相应的学习策略。这里体现了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正对应着课前“有效”的预习。这样,我们的课堂环节真正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的理念,我们的课堂环节可以评价为“有效”课堂了。
三、课后:以学生自己建构了自身知识能力体系为评价准绳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同样是古人教学的智慧。我们运用在实践中的理解是学生课后根据课前质疑,课中解疑,在课后有针对性地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同时,老师在课后不仅指导学生在反思中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将自己学得的静态的知识向动态的方法性知识升华,从而形成学习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先完成知识性的巩固练习,再完成能力素养性的迁移练习,然后让学生写出自己存疑需要今后不断思考探究的问题。因为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问题都没有,这不利于学生形成探究质疑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力的培养。所以,一堂课需要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和老师的指点迷津,还需要学生存在一定的疑问,让学生自己去不断思考探究。
对于学生在解决课前自己提出的问题后,自己课后又产生的新问题,老师是相当欣慰的,因为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老师引导、自主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有了新的建构。这样,我们的课后环节可以评价为“有效”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进一步将“学生课前自主质疑,学生课中合作解疑,学生课后存疑探究”在各个相应环节落实,让学生跳出“教师讲,学生记”的“旧常态”,走进“教师导,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疑,存疑探究”的“新常态”中去,真正做到“以学为本”,而不是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为本。
参考文献:
[1]胡咏梅,薛莲.校本教师评价理论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0(7):71-74.
[2]关月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3]成都市教育局编.校本教研:从师本走向生本[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编辑 张珍珍
新课程·教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