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蔓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高级中学)
摘 要: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必须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熟练掌握中学教育各项技能和方法,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对于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快速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有多种方式和途径。通过一节公开课,认识到抓好“四化”,可以提高青年音乐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就工作一年来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四化;教学;青年教师
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必须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熟练掌握中学教育各项技能和方法,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对于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快速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有多种方式和途径。
笔者是一名高一青年音乐教师,在工作的第一年开了一节“以老带新”的市级公开课,课题为《从古典到浪漫》。一节课短短45分钟凝聚了笔者的很多心血,公开课结束后,市教研员、各区教研员及学科带头人对授课情况进行了点评,使自己收获很多。下面就开课以及工作一年来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古典乐派走向浪漫乐派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音乐作品产生兴趣和追求。
2.采用合作、探究、比较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感受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不同特点。
3.能哼唱《“惊愕”交响曲》《欢乐颂》等主题旋律,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成就。
【教学重点】
感受和了解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区分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音乐作品不同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音乐
认识三位古典主义音乐巨匠(贝多芬、莫扎特、海頓),课件展示图片。
二、教学步骤
1.介绍海顿,课件展示
欣赏海顿《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惊愕”)
教唱旋律,感受旋律、节奏、结构的特点。
2.欣赏海顿《第一百零一交响曲》第二乐章(“时钟”)
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力度对比的特点。
通过海顿两首乐曲的欣赏,小结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
3.欣赏《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
加深学生对古典主义音乐特点的理解。
4.欣赏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交响曲第二乐章《欢乐颂》
感受歌曲的情绪,力度的对比,使学生初步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
5.课件介绍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
6.介绍肖邦
欣赏《C小调革命练习曲》,简介乐曲创作背景。
通过教师演奏,讲解,乐曲欣赏,感受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
7.表格对比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
8.知识反馈
判断以下作品是古典主义音乐风格还是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对学生本节课所学进行考查。
【评价与反思】
对在这节公开课上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思考了很多,结合了各位教育前辈的点评和反馈,笔者反思和提炼出以下“四化”,希望和青年音乐教师分享,共同来提高和完善音乐课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
(一)提问的精细化
第一例:教学过程中说到浪漫主义音乐的时候,笔者采用的例子是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
播放《C小调革命练习曲》
教师:请学生选择符合这首乐曲情绪的词语(愤怒、喜悦、忧伤、欢快、震惊、柔美、具有冲击力)。
学生:愤怒、震惊,具有冲击力。
学生没有完全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答案是愤怒、震惊、忧伤,具有冲击力,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在这样的市级公开课上,自己紧张了,不知所措,于是打了一个马虎眼混过了这个问题的解释。课后某区的教研员点评时说道:“这样的问题会对学生有一定的误导,学生对这首乐曲的第一反应是节奏很密集,速度很快,直接判断情绪已经跨越了学生对音乐的直观感受。你可以从这些问题由浅至深提问,你感觉节奏是密集的还是疏松的?速度是慢的还是快的?再延伸到情绪的问题。学生在不知道这首乐曲创作背景的前提下,为什么一定要听成是忧伤的呢?为什么不能听成是欢快的、活泼的情绪呢?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一样,回答也会不一样。老师直接让学生按着设定的步伐走,这就造成了一种错误的引导。”听了这位老师的建议后,我深受启发,以后提问题要从学生的第一印象角度去考虑,从他们对音乐的直观感受去理解,提问要更加细致一点。
第二例:教学过程中,为加深学生对古典主义时期作品的理解,笔者用了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列出了四个问题,其中最后一个问题:
教师:这段旋律是否具有歌唱性?
学生:不具有歌唱性。
这个回答又没有按照自己预想的答案回答,答案应该是具有歌唱性,列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比较具有歌唱性。当时自己又急了,把课件上做好的简谱带着学生唱一遍,以证明具有歌唱性。一位老师课后指导道:“当学生回答错了,老师按照自己设定的步伐,带着学生唱了一遍,再问具不具有歌唱性,这时候学生必定答容易唱,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是老师想说的答案。现在的学生也很‘坏,他们会按照老师想要说的答案回答,这就涉及两个问题:一种是学生不回答,答不出来,这种情况教师就要细化问题;另一种是回答的不一定对,不是老师想要的答案,老师又要回过头来重新讲,效率就低了。”对这个问题,我反思道:如果问旋律感是否较强可能更合适一点,而不是容不容易唱,对于高一的学生,这段旋律唱不出来很正常,有的甚至连音准概念都没有,但是对旋律的感知能力还是可以的,所以如果问旋律感是否较强,学生应该就可以回答出正确的答案。这个例子让我明白在教学中提问一定要精准化。
(二)语言表达艺术化
有人说教师是“吃开口饭的”,此话道出了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语言,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点燃学生智慧之光的火种,是播撒在学生心田的种子。苏霍姆林斯基则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当代的一些特级教师如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支玉恒等,他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律,努力追求语言的艺术,从而形成各具鲜明特色的教学语言风格。他们在教学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运用。可以说,他们在讲究语言艺术方面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典范。对于所有青年教师而言,语言表达艺术化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语言艺术呢?笔者认为语言表达要做到五点:准确规范、精练简明、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幽默感。准确严密而规范的语言表达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可能性;教师如果没有满怀激情,其语言必然苍白无力,其态度必然冷漠无情,不能感染、启发学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真挚和谐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能以声引人,以趣诱人,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境界,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才能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讲解透彻化
教学过程中,讲解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点的时候,笔者用了海顿的《第一百零一交响曲》(“时钟”)。
教师:为什么曲名为“时钟”?
学生:是因为乐曲模仿了时钟“滴滴答答”的声音。
教师:是音乐的什么要素模仿的?
学生:节奏。
教师:模仿这种滴答声的乐器是什么?学生不太能够答上来,通过老师的引导,也基本上都知道了,答案是大管和低音提琴。
这个问题——为什么曲名叫“时钟”,我讲解完了。一位高级教师给我点评:讲解一定要从音乐的角度講,讲完节奏、音色模仿“滴答滴答”的声音后,可以继续深入提问大管、低音提琴都是什么样的音色呢?学生肯定答低沉的,深沉的;再继续深入问为什么用那么低沉的音色来模仿这个时钟呢?因为模仿的不是一般的钟表,而是教堂很浑厚的钟声,教师还要再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展开讲解。从这位老师的建议中,笔者反思到很重要的一点,一个时期的音乐必定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发展相联系,光说音乐是没有办法说透彻的。
那么如何多角度、多方面地去阐释音乐呢?课上短短的几十分钟,课下却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对于青年教师,我们应做到:(1)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尤其是集体备课,领会教学精神实质,抓住重点、难点。(2)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力求吃透教材,掌握知识要点。(3)设计可行的教学思路,使教学内容完整而系统,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注意知识的纵横向对比及前后衔接。(4)由于目前多采取多媒体教学,在课件制作时,力求多变,吸引学生注意力;针对专业特点,插入较多的实物图片及录像资料,使学生能更形象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5)采用课前试讲,以便掌握教学节奏,检验备课效果。
(四)欣赏乐曲完整化
根据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尽量给学生欣赏一个完整的片段,音乐欣赏中最忌讳的是听到一半被暂停,学生听得也难受,就像看一本小说,故事情节看到一半突然被打断,心里肯定不会舒服,我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本课而言,对于这个问题的调整几乎要牵涉所有的内容,包括素材的选择,我会继续修改整理,理出一个更好的思路。
青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站稳讲台,这需要的不仅是时间和外力,更需要自身努力,抓好“四化”,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掌握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科学研究水平。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反复实践和探索,青年教师一定能站稳讲台,成为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谭林.由一堂公开课引发的对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5(34):115-116.
[2]邓露成.一堂公开课引起的对“课堂教学价值”的思考[J].小作家选刊,2015(25).
编辑 张珍珍
新课程·教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