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汉
(武汉工程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学术论著的翻译问题
——以王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例
赵昌汉
(武汉工程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学术论著的翻译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欧而不化、误译漏译、术语表述欠妥等,严重的会导致读者对原作者的误解,甚至形成奇怪的理论体系。因此,学术论著的译者必须具备跨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
学术论著翻译;问题;民主主义与教育
在世界现代教育史上,有一个名字,历经百年仍不绝于耳,他就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杜威一生著作颇丰,《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andEducation)[1]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最集中、最系统的作品。在英美学者的眼里,这本书可以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该书最早的中译本为邹韬奋先生在1936年翻译。目前流行的中译本有两个:一是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二是林宝山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9出版发行。由于种种原因,王译《民主主义与教育》成为我国大陆十多年以来杜威DemocracyandEducation的主要参考书,引证广泛——一般教育类硕博士论文都会引用。然而对比英文版本,不难发现,该书的翻译问题较多,质量不太令人满意,考虑到该版本广泛的影响,有必要仔细审视,纠正翻译错误,以利于对原作者的尊重以及对杜威教育思想体系的更好理解。
翻译以何为标准,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争论之中有认同。提及翻译标准,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 为近代系统翻译理论的基石。傅雷认为,翻译应求“神似”而非“形似”,不过,傅雷所谈到的是文学作品的翻译。在钱钟书那里,“化”为翻译之最高境界,他倡导“化境”。考察我国近代翻译理论的发展,不难看出,尽管新的提法不断,不时伴随译论标准的争辩,如意译与直译之争、形似与神似之辩、归化与异化之斗、中心边缘论与欧化中化之说,不一而足,但仔细分析,争论趋同的一点就是,无论是翻译文学作品,还是学术论著,忠实是翻译的灵魂,信是翻译的底线[2]。西方著名翻译理论家、实践家Nida在他的翻译信条中也讲得很明白。他说:“Translating consists of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3](P12)也就是说,翻译要求译出语与译入语自然的对等,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为语义,一为风格。Newmark也认为,翻译的准确性是翻译文本的最基本的要求。[4]
翻译不同文体,其标准与方法各有特殊性。《民主主义与教育》属于学术论著。众所周知,学术论著独特之处在于,其代表作者的学术观点,往往富含专业术语,目的多在于构建理论体系,因此,其与别的文体的翻译方法在共性之外,必然存在独特性。遗憾的是,有关翻译方法的教材和专著对于学术论著的翻译问题,目前系统讨论的不多见。例如冯庆华讨论了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文体的翻译[5],但是对于学术文体的翻译没有提及。现实问题在于,学术论著的翻译质量非常令人担忧。由于译者翻译理念的缺失,或专业的缺陷,或英汉语言功底的薄弱,以至于在学术论著中“思想理论存在着严重的消化不良、理解不正、运用不当不到位。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半通不通、含糊不清的现象相当普遍”[6]。“在《中国教育报》2003年组织的一场关于当前学术翻译的专题讨论中,与会者无一例外都对翻译作品中出现的质量大滑坡感到忧心忡忡,认为这一类翻译的问题已经到了非下大力气整改不可的地步了。”[7]
本文讨论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8],以下简称王译。王译的主要缺陷,大体有欧而不化、误译漏译、术语表述欠妥等,从而导致译本可读性差。为论述方便,分类并非完全独立,有些可能会有重叠。本文所参考英文版本为DemocracyandEducation[1],中文版本为王译[8],试译为笔者所译。王译此类问题颇多,限于篇幅,每项仅举数例。*本文汉语例子均来自于语汇网:http://www.clr.org.cn/。
(一)欧而不化
余光中在谈到翻译对汉语的侵蚀时,曾经批评过欧化的种种危害。[9]所谓欧而不化,即指译文中欧式句型、欧式表达明显,与汉语习惯差异很大。王译中这类问题比较普遍,如:
(1)In this sense,heredity is a limit of education.[1](P88)
王译:在这个意义上来讲,遗传是教育的极限。[8](P79)
limit在本句中作名词,将limit翻译为“极限”,明显是硬译,而且,极限在汉语中有“极致”的含义,本句原意丧失。王译明显是英语原句的硬译,与汉语习惯有很大距离。
试译:从这一意义来说,教育受到遗传的制约。
(2)Society not only continue to exist by transmission,by communication,but it may fairly be said to exist in transmission,in communication.[1](P5)
王译: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在沟通中生存。[8](P5)
exist直接翻译为“生存”,全句按英文顺序、英文基本字面含义翻译。考虑到与“社会”的搭配,译文似乎有些欠妥。我们常说社会“延续、发展”,人、动物“生存”。“社会生存”这一说法,不符合汉语习惯。
试译: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交流而延续下去,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在交流中延续。
(二)误译漏译
这类翻译问题在于句意理解错误,有些则是句子翻译中有遗漏。诚然,翻译之法,有编译、变译观点,但王译是全译,理应避免误译漏译。如:
(3)The savage deals largely with crude stimuli;we have weighed stimuli.[1](P44)
王译:野蛮人所应付的大部分是天然的刺激。我们却估量了刺激。[8](P40)
weighed在此句中应为weigh的过去分词。
试译:野蛮人所应对的大部分是天然的刺激。我们却对刺激作出权衡。
(4)Science or Rationalized Knowledge[1](P222)
王译:科学或合理化的知识[8](P201)
在汉语中,我们很难明白知识有“合理化”之说,进而言之,何又谓“不合理”的知识呢?
试译:科学的或理性化的知识
(三)术语表达欠妥
专业术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术类作品的翻译中,专门术语的翻译至关重要。因为专业术语是学科话语至关重要的构件,术语的误导性译名可以对整个相关学科话语的理解造成极大的危害,“严重时可能会产生一个与原著不同的奇怪体系和奇异思路”[7]。
以下就王译中出现率最高的几个术语中表达欠妥的作一探讨。
1.communication(communicate)≠沟通,而应为“交往、交流”
这一词语在杜威作品中出现率很高,因此,对其正确理解、正确翻译显得至关重要。王译基本上都翻译成“沟通”。汉语中“沟通”说解,请看下面例子:
(5)由于世界是分裂的,因此和超验的上帝的沟通成为某种脆弱的信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6)二,要货单位不断增加。生产趋于正常。在这里,广告是沟通产销联系的桥梁。(《论商品流通》)
(7)……谨慎,最听话,也最守纪律,作出一个榜样。李善长左右沟通,尽心调护,元璋的主将地位才逐渐巩固下来。(《朱元璋传》)
(8)……以12万人生命的代价,终于在1869年完成了这一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宏伟工程。(《世界历史》)
(9)语言是人类为了达到沟通思想、相互了解、统一意志,协调行动进行社会生产……(《语言学概论》)
(10)中国联通,沟通无限。(联通广告)
沟通,原指开沟使两水相通,后泛指使彼此相通,如沟通中西文化。[10](P2519)从例句可以看出,有比较正规“交流”或者是“正式协商”的意思。《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给出的释义就是“交往”[11](P426)。
2.associate(association)≠联合
(11)…but it is not the express reason of the association.[1](P7)
王译:但它并不是人们联合的确切的理由。[8](P 7)
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对associate的解释是:在思想上把……联系在一起(with):We naturally~the name of Darwin with the doctrine of evolution;使联合,使结合在一起(with):~the two firms;使有联系:Rainfall is ~d with humidity;使混合,使缔和(化):Particles of gold~d with minerals.交往:They prefer to~with friends their age.[12](P96~97)
再看《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3](P87)的解释:
~ sb/sth to make a 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 or things in your mind 联想;联系:I always ~the smell of baking with my childhood.一闻到烘烤食物的味道我就想起了童年。
~ with sb/ to spend time with sb,especially a person or people that sb else doesnot approve of 交往;(尤指)混在一起:I don’t like you associate with those people.我不喜欢你和那些人混在一起。
~ yourself with sth (formal) to show that you support or agree with sth表明支持;表示同意:May I associate myself with the Prime Minister’s remark?(I agree with them.)我可以公开表示赞成首相的话吗?
曹焰、张奎武[14](P195)对于association的定义为“交往”。
汉语中的“联合”有“合并”的含义,如:
(12)南京路淮海路金陵东路和豫园商场一些文明商店文明柜组联合发起了“三街一场”财贸青年优质服务礼貌用语示范活动。(《中国青年报》)
(13)……就可以证明他们作为基督教徒的品格,并使全体信徒联合起来,对主忠诚。(《基督教哲学》)
(14)春秋战国时代,列国纷争,许多部落互相并吞和联合,加之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促使许多小部落方言融合……(《语言简论》)
(15)孤立地去干生活教育是不可能的,大众要联合起来才有生活可过;即要联合起来,才有教育可受。(《陶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3.Experience≠经验,应根据语境,译为“经验或经历”
experience 的用法,可以从下列解释中进行总结:a particular instance of personally encountering or undergoing something;the process of fact of personally observing,encountering,or undergoing something;the observing,encountering,or undergoing of things generally as they occur in the course of time:to learn from~;knowledge or practical wisdom gained from what one has observed,encountered,or undergone;men of experience.[15](P501)
再看《新牛津英汉大词典》[11](P738)的注解:
a.noun[mass noun] 集合名词“体验”:He spoke from experience.他讲的是他的亲身经历。(尤指工作)经验:older men whose experience could be called upon,可以借鉴其经验的年长者。
b.[count noun] 可数名词“经历”:for the younger players it has been a learning experience.对于年轻的运动员来讲,这是一次学习的经历。
综合几本辞典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experience可以作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作可数名词时,一般相当于汉语的“经历”,作不可数名词时,则有“经验”的意思。至于“经验”与“经历”,其在汉语中的区别是很明显的。经笔者统计,experience在DemocracyandEducation中共出现485处,experiences共出现70处,且基本上是名词。如不去考察单数experience是属于可数还是不可数名词的问题,单就这70处experiences而言,应该全部翻译为“经历”。
杜威书中有这样句子:
(16)Two aspects of this more general and freer availability of former experiences for subsequent ones may be distinguished.[1](P398)
王译:过去的经验对后来的经验的这种比较一般的和自由的有效性,从两个方面可以区别开来。[8](P356)
试译:过去的经历可以更为普遍、更为自由地运用于后来的经历,这一点能从两个方面加以区分。
4.community≠共同体,而应译为“团体、社团”
卫道治的解释:community社区,社团,如:community college[16](P91)。陆谷孙对community的解释:社区 the West Indian~;团体,界 a~of retired persons;社会,公众 the poorer classes of the ~;(国家间的)共同体European Defense ~。[12](P344)看下列汉语各例:
(17)逐渐形成为具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和稳定认同感的人们共同体,这就是早期华夏族。(《中国国情学》)
(18)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教育哲学》)
(19)高层次的构想纷纷掠过欧洲上空:欧洲政治共同体、防务共同体、绿色联营计划(农业一体化)、白色联营计划。(《环球》)
可见,汉语的“共同体”,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和稳定认同感的团体”,如例(17)、例(18),再则专指政治联盟性质的团体,如例(19)。
OxfordDictionaryofPhilosophy(《牛津哲学词典》)[17](P27)并没有提到community为哲学术语,更没有将其译为“共同体”。
下面为杜威原著中的几个句子:
(20)Men live in a community in virtue of the things which they have in common;and communication is the way in which they come to possess things in common.[1](P5)
(21)The account of education given in our earlier chapters virtually anticipated the results reached in a discussion of the purport of education in a democratic community.[1](P118)
(22)A community devoted to industrial pursuits,active in business and commerce,is not likely to see the needs and possibilities of life in the same way as a country with high aesthetic culture and little enterprise in turning the energies of nature to mechanical account.[1](P383)
杜威谈到的是儿童在一起所形成的集体,因而译为“共同体”不佳,而应译为“团体、社团”。
王译《民主主义与教育》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翻译对教育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因此漠视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可能在于该书转译于日文版。无论是以日文版为样本的转译,或其他以日文版为范本的转译(或重译),我们认为都有许多欠妥之处。其原因在于杜威以英文写成,而英文非小语种。正如季羡林先生说的那样:“我们只是反对一切的重译本(转译——笔者注),无论写明的也好,不写明的也好。”[18](P12~13)作为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名著,译本应该力求精确。
综上所述,在处理论著术语时,一定要弄清背景,仔细分析确切的含义,避免故弄玄虚,生就难懂术语,从而以讹传讹。我们不否认译者主体性,但对于语句、术语断章取义或者误译,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于学术交流更会造成巨大危害。“引进西方著作的数量和人们对西方思想理论观点的了解未能同步发展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译作质量差强人意,译文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倾向比较严重无疑是一个主要因素。”[19]欧而不化、误译漏译的问题,应该属于较低层次的语言功底的不足。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文小说兴起重译热,审视这些重译作品,总的来说是对原译的超越。以《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例的学术专著,也必须要认真重译。学术论著译者,无疑必须具备跨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高度的责任心,翻译界也应该认真探讨学术论著的翻译问题,以促进学术的良性发展。
[1]John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16.
[2]张顺生.信:译者主体性的底线——也从Times Square 的译法谈起[J].上海翻译,2008(2).
[3]Nida.Eugene A.& Charles.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Brill,1969.
[4]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amon,1981.
[5]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黄颂杰.理论创新与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EB/OL].http://www.hbpp.com.cn/news/show.asp?Id=54,2002.
[7]杜悦,徐启建,林定忠.劣质译著:我们遭遇另一种学术腐败[N].中国教育报,2003-03-20(5).
[8](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9]赵昌汉,黄忠廉.余光中论翻译对汉语的侵蚀[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10]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1]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编辑出版委员会.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2]陆谷孙.英汉大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13](英)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4]曹焰,张奎武.英汉百科翻译大词典[Z].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15]Gramercy Books.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Z].New York:Gramercy Books,1996.
[16]卫道治.英汉教育词典[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7] Simon Blackburn.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牛津哲学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8]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8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9]刘亚猛.风物常宜放眼量:西方学术文化与中西学术翻译[J].中国翻译,2004(11).
OntheTranslationofAcademicWorks——TakingWang’sTranslationofDemocracyandEducationasanExample
ZhaoChanghan
(ForeignLanguageCollege,WuhanInstituteofTechnology,Wuhan430070)
Many of the serious existing problems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academic works may cause the misunderstandings among the readers and may even form a strange theoretical system.This article identifies such problems as Europeanized translation,mistranslation,missed translation and error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erms taken Wang Chengxu’s translation of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s reference.The article also identifies the accomplishments demanded in translating academic works which are transcultural literacy,stro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 awareness of responsibility.
the translation of academic works;problems;Democracy and Education
2017-05-09
湖北省省属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鄂教研[2012]3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7YJC740115)
赵昌汉(1969-),男,湖北荆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测试学、翻译研究、教育学原理研究。
H315.9
A
1673-1395 (2017)06-0083-05
责任编辑强琛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