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报联合组稿的合作办刊模式实践与思考
——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为例

2017-03-26 01:30杨建肖刘伟霄王雅娇刘雪春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稿源农林办刊

■王 佳 杨建肖 刘伟霄 王雅娇 刘雪春

河北农业大学期刊社,河北省保定市灵雨寺街289号 071001

2012年8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该办法针对高校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包括学报)及其编辑部划定了改革路线图,可简单描述为“转企与合并”。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该办法最终没有得以实施,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办刊者都早已明晰,学报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办刊环境相对稳定,学报的特殊性和其在社会发展与学术传播中的作用经过“转企风波”后,已引起管理层关注。如何在学报根本性的变革来临之前做好准备,整合重组,做大做强,成为学报界的当务之急。于是,联合办刊就在此背景下蔚然成风,成为业内研究热点。

关于联合办刊,19世纪90年代就有研究者提出横向联合办刊[1]。此后,许多学报对此做了尝试。如张建合[2]提出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联合办刊的“股份制”形式;班秀和[3]提出联合8~10种学报,在选题、审稿、文稿编辑加工等环节互相帮助、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赵佳荣等[4]提出与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学校院系或相关社会组织合作,共建特色栏目;冯民等[5]提出采取一些刊物组成出版集团或集群的办法联合办刊;朱亚娟[6]提出校际联合办刊或与学会、出版社及企业联合办刊的模式。上述种种合作模式,大多建立在一个比较宏观的层面上,并不涉及机构和资金重组,只是涉及主办方和主管单位,但仍牵涉繁多,不便实施。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学报,在相关管理部门牵头和一定资金支持下,或可有所作为;但对众多地方高校学报而言,受高校政策导向、管理机制和资金制约,以及办刊禀赋的限制,与同行间难有更高层面的合作。2013年,《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以下简称《农林教育版》)与同行和相关院校之间建立了联合组稿的合作办刊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模式没有合作双方的官方契约约束,合作的基础是双方的合作需求,只要这种相互需求一直存在,合作就可长久进行下去。这一模式,打破了高校学报联合办刊的体制和资金壁垒,便于操作和实施。本文以该刊联合组稿的合作办刊模式实践为例,探讨学报合作办刊的新举措,也为期刊主管部门进行期刊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1 高校学报组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仲伟民编审在2012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后,提出了将学报编辑与出版发行分开对待的改革办法;并指出,该办法在《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中也有所表述,即“要建立由科研部门分别编辑、出版企业统一出版发行的运行模式,依托大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搭建学术出版经营平台”[7]。可见,学报编辑与出版发行分离已是不争的事实和学报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学报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编辑工作中,抓住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根本——稿源,思考如何在学术信息收集,也就是组稿方面做好、做强。

然而,大量高校学报目前的现状是优质稿源缺乏、学术影响力低下。地方高校学报在此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地方高校受科研政策导向和学术评价机制的驱动,为提升本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往往鼓励本校作者向校外高水平期刊投稿,在制定鼓励政策时,又不注意保护本校学报的学术利益,这就导致本校大量优质稿件外流。本校学报被忽视和边缘化。主办方对其既无政策、资金倾斜,也无具体目标要求,如果再加之主办高校自身学术影响力和科研实力对优质的校外稿源缺乏吸引力,就会导致地方高校学报在稿源竞争中处于劣势低位,优质稿件数量无法满足期刊发展需求。而与此同时,众多高校学报仍沿袭一校一刊、一校多刊的办刊模式,校自为战。在既无法阻止优秀的校内稿源外流,也无力吸引优秀的校外稿源投入的现状下,大量高校学报只能在低水平学术成果中打转,造成大量低水平学术成果重复发表,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不符合集约化发展原则,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8-10]。为此,高校学报急需突破稿源这一薄弱环节,打破校自为战的散、小、弱局面,联合组稿办刊。

联合组稿,有利于形成集中优势,吸引稿件,建立更广阔的稿件资源共享平台,从而统一评审尺度,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农林教育版》与地方农业高校学报联合组稿的合作办刊模式就是基于此考虑而启动的。

2 《农林教育版》联合组稿的背景和契机

2.1 专业化发展趋势

学报“大而全”的既往办刊模式早已遭到业内诟病和许多办刊单位的摒弃,专业化办刊不仅是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也是学报对最初学报传统的回归[7]。我国农业高校受综合化办学的影响,大多设有社会科学类专业,因此也相应办有社科学报。这类学报除了刊发本校相应社会科学类专业的稿件和“三农”类稿件,还刊发教育教学类论文;但随着学报专业化发展趋势的增强和我国对“三农”重视程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农业高校社科类学报专注于刊发“三农”类稿件,少量刊发本校社会科学类专业的论文,减少了教育教学类论文的发文量(见表1)。

表1 部分农业高校学报社科版2012—2015年刊发教育教学类论文情况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

由表1可以看出,许多农业高校主办的社科学报近几年都删除了教育教学栏目或减少了此类文章的刊发数量,并且多集中于教育类文章,教学类论文较少被关注。有些农业高校甚至没有创办社科类学报,如甘肃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而近年来,随着高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和回归[11],如甘肃农业大学在评定高级职称时就要求有教学类研究成果,教育教学类文章的产出量有增无减,这就导致了农业高校中,大量教育教学类论文缺乏发表渠道。《农林教育版》在办刊之初,就以传播教育教学成果,促进农林教育发展为己任。其后,随着河北农业大学综合性发展,《农林教育版》也走过一段“大而全”的老路,但随着专业化的回归,《农林教育版》又将发文集中在教育教学领域,特别是农林专业的教育教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稿源,另一方面是《农林教育版》的专业化发展之需,这就像磁石的两极,暗含着《农林教育版》与其他农业高校社科期刊合作的必然。

2.2 外向性发展趋势

学报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其外向性得以增强。以往只要是本校社科类文章,基本都有合适的栏目可在本校社科类学报上发表,学报是展示本校学术研究的窗口和学术交流的园地。而专业化发展后,学报发文面缩窄,校内有些社科类专业的稿件因为没有相适应的栏目就不适合在本校社科类学报发表。由表2可以看出近10年部分农业高校社科版学报校内发文数均呈下降趋势,而且多数学报降势明显。如: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降幅都达到了70%以上,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降幅甚至达到了95%。这表明学报已逐渐脱离本校“学术窗口”的角色,逐渐向学术媒体的本质——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回归。高校学术期刊的这种外向性发展趋势,使得学报再也不能拘泥于本校的学术小天地,必须向外谋求发展,这就使得《农林教育版》与其他学报的合作成为应然。

表2 部分农业学报社科版2006—2015年校内发文数统计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

3 联合组稿的合作办刊模式实践与效果

3.1 具体实践

高校学报无论是专业化还是外向性发展,稿源在其中都起着决定性作用。用什么专业的稿件,用何种来源的稿件,都体现出办刊者的思维和智慧。《农林教育版》将刊物定位在高等教育,重点放在高等农林教育;并且出于对教学类稿件实际学术水平的考虑,注重稿件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致力于为高校教师提供言之有物、行之有据的教学成果以供参考。在农业高校社科学报纷纷注重“三农”类稿件的大背景下,《农林教育版》的定位显得独树一帜。最早向《农林教育版》寻求合作的是《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始于2013年。由表1和表2也可看出,2013年前后,该刊无论是发文内容还是校内作者的发文数量都有了较大变化,表明该刊2013年前后正处于改革的重点时期;而恰好《农林教育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也始于2013年。这两个刊的发展不谋而合,彼此互补,相互间基于组稿的合作水到渠成。双方口头约定,《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不定期向《农林教育版》推介该校教育教学论文,《农林教育版》按照刊物的审稿标准决定稿件的去留,不必来稿即发。《农林教育版》也可推介本校的社科类稿件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同样稿件录用与否也取决于该刊的审稿标准。此后,大量外校稿件介入,将其与本校教育教学类稿件对比,《农林教育版》意识到以往封闭办刊在稿件学术水平方面造成的不足,决定主动寻求校外同类期刊的合作,带动期刊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于是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也有了类似合作。日常办刊中,《农林教育版》与合作方往来不断,除了稿件间的互通有无和相互推介,还涉及到办刊经验的讨论和心得体会的交流。因为不涉及学校管理层、经济利益及合同约束,双方间沟通毫无压力,形成了基于同行情谊的伙伴关系。

随着《农林教育版》与其他刊物合作的不断深入,为扩大《农林教育版》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争取更多的优质稿源,《农林教育版》编辑部开始经合作编辑部推荐,与合作编辑部所在高校的教务处联系,直接约稿,将之前的组稿模式进行了横向拓展。为此,《农林教育版》于2014年开始开办“全国农业高校专栏”,由农业高校学报编辑部搭桥,或直接由农业高校教务处的来稿作者进行组织,甚至主动于网络上查找农业高校教务处的电话进行联系。具体做法是,以各农业高校主要研究方向为主线,以教育教学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由农业高校教务处组织稿件,由编辑部审核专栏论文,每一期刊登一所农业高校的论文,数量在6篇左右。选稿过程严格按照期刊标准,公平公正,稿件录用率基本控制在50%,既不能太高,使刊物学术质量失控,也不能太低,削弱教务处组稿积极性和作者投稿积极性。如“山西农业大学专栏”共征稿12篇,经专家审核,录用刊发论文5篇;“华南农业大学专栏”共征稿16篇,录用刊发论文7篇;“湖南农业大学专栏”共征稿13篇,刊发论文7篇。开展“农业高校专栏”活动以来,《农林教育版》已为山西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多家农业院校开设专栏,在扩大来稿量、提升稿件质量和期刊影响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2]。专栏活动期间,有些高校教务处还在本校网站上公开发布农林教育版征稿启事,既有利于高校活跃学术气氛、鼓励教学研究,也有利于《农林教育版》的宣传和组稿,双方互惠互利。甚至许多已开办过专栏的高校给编辑部打来电话,希望能再次开办专栏。

3.2实施效果

《农林教育版》联合组稿的合作办刊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校外作者逐年增多,期刊知名度大幅提升,稿件质量逐年提高,带动了期刊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期刊影响力增强。

(1) 作者群分布广泛,期刊知名度提升。2012年合作模式开启前,《农林教育版》的校内作者发文量为174篇。自2013年合作模式开启后,校内作者发文量由2013年的134篇降为2014年的78篇;2015年开办“农业高校专栏”后,校内作者发文量更是降至54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随着校内作者发文量的减少,与此相对应的是全国各农业高校,特别是合作高校发文量的增加。2012年,在《农林教育版》发文前10的机构中,属于农业高校的仅占5成,而且没有一所是之后的合作高校。2013年合作模式开启后,《农林教育版》发文前10的机构,9成都属于农业高校,且属于合作高校的机构数量逐年增多,到2015年已达7所(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这组数据表明,《农林教育版》联合组稿模式颇有成效,不仅校外作者增加,期刊外向性发展趋势得以增强,期刊校外知名度逐年提高,而且作者群定位更加精准,有利于在全国各大农业高校树立农林教育期刊的品牌形象。

(2) 合作单位带动期刊论文质量进一步提升。在“中国知网”搜索《农林教育版》2013年全年文章,按照“被引”排序,发现排名前10的文章中,有2篇来自合作组稿单位东北农业大学。按照上述方法检索2014年文章,发现“被引”排名前10的文章中,有3篇来自合作组稿单位,其中安徽农业大学1篇,山西农业大学1篇。2015年,《农林教育版》开办“全国农业高校”专栏后,“被引”排名前10的文章中有一半来自专栏文章,即合作组稿单位的文章,且“被引”排序前3名均是合作组稿单位的文章。这说明,通过合作组稿模式组得的稿件质量都比较高,有利于提升期刊整体文章质量。

(3) 期刊影响力增强。为准确比较《农林教育版》2013年实施合作组稿前后,每一年的期刊影响力变化,本文选取复合影响因子、复合总被引频次和复合即年指标作为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图1~3分别显示了《农林教育版》2012—2015年上述各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各图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林教育版》启动联合组稿模式之后,各评价指标整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该刊举办“全国农业高校”专栏的2015年,复合即年指标的上升幅度显著,说明合作组稿模式有助于提升期刊影响力。

图1 《农林教育版》2012—2015年复合影响因子变化趋势图

图2 《农林教育版》2012—2015年复合总被引频次变化趋势图

图3 《农林教育版》2012—2015年复合即年指标变化趋势图

4 分析与思考

《农林教育版》基于组稿的合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办刊效果,分析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其抓住了办好期刊的根本——稿源,抓住了学报专业化、外向性发展的契机,还在于其精准的期刊定位、灵活简便的合作方式和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

(1) 做好定位,互通有无

期刊定位是期刊与其他刊物寻求合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所有合作皆应围绕期刊定位展开。不同的定位,使期刊具有了不同的特色,在学术内容、学术层次上拉开距离,互通有无,才能使合作得以存在。专业相同、层次相近的两个期刊是没有基于组稿的合作可能性的。而且,鉴于目前学报界的激烈竞争形势,两者还有可能成为同类稿源的竞争者,自然更谈不上合作了。因此,《农林教育版》的联合组稿合作模式是一种互补性质的合作,只适用于专业不同、层次有异的学报之间。

(2) 方式灵活,易于调整

农林教育版合作方式的非官方性质,使其易于实施和调整。学报间的很多合作,双方都只是为了互通有无,特别是稿件上的合作,大可不必一定要找主办方、主管方出面;而且,合作的非官方性,使关系一开始就维系在双方的相互需求和信任上,有需求就合作,需求有变化就调整,没有需求了,合作就自动取消,操作灵活,易于调整。

(3) 平等互利,关系长久

平等互利的关系才能长久维持,单方的以强凌弱或长期的利益输出不对等必将损坏合作关系。所谓平等,就是不管合作方的期刊处于什么学术影响地位,只要双方对基于组稿的合作达成共识,就不能恃强凌弱。如认为对方期刊的学术水平较低,胡乱推介质量不佳的稿件并要求其务必发表。所谓互利,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稿源的互利互惠,即合作双方相互推介稿件,一方面是需求的互利互惠。合作中,稿件的相互推介可能是不对等的甚至是单向的,也就是合作双方中一方总为另一方刊发稿件。这时的互利就是双方需求的互利了,一方寻求稿件有合适的期刊得以刊发,而另一方寻求的是扩大稿源,多中选优。此间,任何一方所寻求的利益无法得到满足,合作便无法继续;但只要双方相互需求一直存在,合作便可长久继续。

5 结语

《农林教育版》基于组稿的合作模式落地性强,便于学报在现有条件下操作实施,既经济便捷,又符合期刊集约化发展趋势。该合作模式的成功,为地区性同类高校学报或同一系统高校学报分专业合作提供了参考。这类具有相同属性的高校,完全可以改“校自为战”为多校联合,实行稿源共享,统一评审尺度,根据各校优势,分别编辑出版某一专业的学术期刊,建立统一的学术编辑平台,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体现集中优势、提升期刊群体影响力。

其实,不仅地方高校学报应开展合作办刊模式,鉴于高校学报专业化、外向性的总体发展趋势,重点高校学报也应积极抓住联合契机,建立统一的学术信息搜集、整理和发布平台。如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合办的《高等学校化学学报》,该刊由两所高校分专业组稿,被SCI收录,在美国化学文摘千种表中排名居科技期刊前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合办的《地学前缘》,该刊2005年与北京大学合办,目前被SCI收录,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之一。可见,联合组稿、合作办刊有利于提升高校学术期刊影响力,在期刊体制改革中大有可为。

[1] 楼观城.创立新的高校学报模式——横向联合办专业学报的设想[J].编辑学报,1991(4):228-232.

[2] 张建合.关于高校学报联合办刊的思考[J].编辑学报,1998(s1):82-84.

[3] 班秀和.师范学院自然科学学报合作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0(33):832.

[4] 赵佳荣,李东辉,曾凡盛,等.特色栏目联合共建的路径选择——基于地方农业院校社科学报视角[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1(3):161-163.

[5] 冯民,王士忠,张士莹.推进高校学报改革首推应为联合办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682-685.

[6] 朱亚娟.推进高校学报走联合办刊之路[J].河南教育,2014(2):34-35.

[7] 仲伟民,朱剑.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5):20-34.

[8] 赵中波,曾伟明.普通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不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以《江西理工大学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5):812-815.

[9] 刘燕.河北省高校学报影响力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49-52.

[10] 佟建国,颜帅,黄冬华.提升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4(2):59-61.

[11] 梅锦春.回归教学:大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4(7):45-47.

[12] 刘雪春,王佳,王雅娇,等.地方高校学报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69-174.

王佳:设计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撰写、修订论文;

杨建肖,刘伟霄,王雅娇,刘雪春:收集、整理数据,参与论文修订。

(本文责编:刘晶晶)

猜你喜欢
稿源农林办刊
声明《西藏医药》征稿函通知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声 明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以工匠精神打造专业媒体——《浙商》杂志办刊14年垂直领域耕耘的启示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