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老 陆
在刚刚发布的《2016年贵阳环境状况公报》中,95.6%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再次刷新了人们对爽爽贵阳的认识——全年350天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没有严重污染天数出现。人人羡慕的蓝天,只有贵阳人深知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
贵阳,是一座群山环绕、河网纵横、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四季常青、人居舒适的美丽城市。贵阳国土面积为1205.1万亩,耕地面积394.3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2.72%;林业用地551.21万亩,占国土面积的45.74%;建设用地为120.9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0.04%。
贵阳四面环山,地形相对封闭,大气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里集聚了水泥厂、化工厂、电池厂等污染企业,城市燃料气化率低。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严重超标,特别是二氧化硫含量一度超过国家2级标准两倍多,让贵阳成为了全国3个酸雨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还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问题的症结在哪?贵阳发现,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带来了高耗能和高污染,长此以往环境将不堪重负。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2002年初,贵阳市作出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决定,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要求,开始启动循环经济建设。同年5月,贵阳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我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试点。
2004年11月,贵阳颁布了全国第一部循环经济地方性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编制了发展规划及工作方案等重要指导性文件,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贵阳磷矿资源丰富,依托磷矿资源发展起来的磷化工快速发展,每年产生的黄磷尾气传统处理方式是点火燃烧后排放。据测算,生产1吨黄磷,将产生约2700立方米的尾气,其中一氧化碳达85%以上,既浪费一氧化碳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
开阳国华天鑫磷业有限公司,以电炉法黄磷尾气为原料,采用脱硫、提纯、分离等技术,建成千吨级草酸和500吨级乙二醇中试生产线。黄磷尾气经净化后还可作锅炉燃料,利用率高达97%以上。该项目不仅延伸了黄磷企业的产业链,降低电炉法黄磷生产的成本,对热法磷酸取代湿法磷酸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部分技术可推广应用于煤层气、焦炉尾气等化工尾气的综合利用过程中。
贵阳绿色发展后劲很足
贵州开磷集团与贵阳公交集团联手,以氨尾气为生产原料,采用净化、干燥、深冷液化、精馏分离等工艺,最终制得较高纯度的液化甲烷气,作为贵阳市公交车的燃料,替代部分汽油。按每台公交车每天消耗燃油80升计算,每升燃油节约1.5元,每天节约营运成本约为120元,每年每车降低燃油成本3.96万元。
贵阳生态文明论坛
黄磷尾气综合利用项目、系列建材产品综合利用磷石膏项目、预拌混凝土综合利用建筑垃圾项目、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项目……十多年来,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贵阳形成了循环经济建设的“贵阳经验”,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
2014年,贵阳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工信部等七部委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验收,成为全国唯一一家顺利通过验收的省会城市。
2016年,通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试点基地评审验收。国家工信部正式命名贵阳市为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成为国家首批十二个示范基地之一。
2004年11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贵阳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这些年来,贵阳凭借“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优势和夏季清新凉爽的气候,“避暑之都”叫响全国,助推旅游井喷发展。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11091.79万人次,同比增长31%;旅游总收入1389.51亿元,同比增长33.5%。
然而守住生态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提速,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国家、省、市重大项目用地的刚性需求,导致各种建设活动向山要地,使用林地大量增加。
由于林规、土规、城规“三规不统一”,2015年,贵阳市有3万余亩保护区林地面临被侵占的风险。如何解决用地紧缺和林地保护的冲突,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贵阳市开始积极探索推进林地保护红线划定和管理工作。
2016年3月,《贵阳市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实施方案》出台,在全面贯彻落实和体现省级林业生态红线9项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更加严格、更高标准的思路,划定了11项内容和指标,大大超过省级控制指标。
此外,为了兼顾保护和发展的需要,贵阳市创新性提出了“严控一级管控区、严管二级管控区、适度利用三级管控区”的三级管控原则,即贵阳市林地保护红线区域面积仍为540万亩,其中严控一级管控区域林地面积96.43万亩,严管二级管控区域林地面积356.79万亩,适度利用三级管控区域林地面积86.78万亩,基本做到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一致。
“这样做,既守住林业生态红线这条底线,又兼顾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贵阳市生态委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些年来,贵阳始终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发展战略储备林基地产业、木本粮油与干果产业、花卉苗木产业等12个重点产业,助推林业产业产值持续倍增,走出了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和谐发展之路。
满眼翠绿、沁入心脾的空气、拂过的阵阵清风……爽爽贵阳已经成为了贵阳的一张国际名片。作为一个宜居城市,贵阳良好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和气候条件是天然优势,以第一环城林带和第二环城林带为主构成的城市森林,则是生态环境优势得以发挥和体现的重要保障。
一路走来,扎佐林场党委书记李维鸿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记者,“绿色生态资源能换来的不仅是绿色经济,还有幸福产业。”
“和所有国有林场一样,我们种树、砍树、再种树。”1990年前的粗暴式经营,让扎佐林场森林面积只有7万亩,李维鸿说,“我们意识到,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必须求变。”
1990年到2000年,扎佐林场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尝试种植经果林,但长期从事林木培育的职工并不擅长果树培育,造成果实质量低卖不出去,开办的企业没经验连连失败。
“离开了我们的主业,不充分发挥自身森林资源优势的改革,注定走进死胡同。”李维鸿说,那时候林场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况,若不是财政定额补助,连职工的基本工资都保证不了。
2000年后,扎佐林场开始挖掘森林资源的经济增长点,野生动物园等新项目应运而生,让林场逐步摆脱困境,森林面积扩大到15万亩,经营产值突破1000万元。
2014年以后,扎佐林场开始了林业全产业链的改革,瞄准大生态和大健康的融合发展,贵州景阳森林疗养院于2015年5月成立,并在2016年由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
“我们想做让人们感到幸福的产业,什么是幸福?健康就是幸福!”李维鸿介绍到,森林疗养是将医院建于森林中,亚健康人群或患者在森林中住一段时间,经过森林疗养师指导在森林中健康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为此,扎佐林场着力进行了森林环境优化,不但有完好的森林植被,还有天然的湖泊、溶洞和湿地,建设了音乐喷泉景观、晨练广场、森林步道、阳明文化养心园、中医馆网球场、羽毛球场等设施。“就是要让到我们这里疗养的人感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贴心。”李维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