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吕进锋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曹能秀
西部民办幼儿园“顶岗置换”实习※
——培训问题的个案反思
◆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吕进锋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曹能秀
“……我汇报一下我的顶岗实习情况,希望给我提点意见。我在实习期间得到‘严重’重用,我几乎一个人完全地带一个学前班,4-7岁的幼儿都有,课程按照小学生的要求上,四十分钟一节课,周末也要上课,半个月放一次假,早上有早读和四节课,早上6点多幼儿要起来做早操,中午守午餐,午睡只有一个小时,下午三节课,课后守幼儿吃晚餐,晚上两节晚自习,辅导幼儿数学、语文等作业,下课监督幼儿洗睡。一周两天值周守大门,负责全校所有学生接送和打饭排队,我没有时间备课和写论文了……”
这是一段来自一个全托民办幼儿园顶岗实习的高校学生的“真实声音”(以下简称“声音”),虽然是个案,但反映了西部民办幼儿园教育的诸多普遍问题。放在学前国培计划——顶岗置换实习-培训的背景下,它揭示了西部学前国培需要面对的诸多深层次的问题。
(一)小学化严重问题
首先,教育内容的小学化。“课程按照小学生的要求上”,有些连实习生都感到有难度。教师辅导的是“幼儿数学、语文等作业”。所谓数学、语文就是小学加减乘除、书写汉字、拼音、抄课文那一套。4~7岁的幼儿一律学习一样的内容。
其次,教育目标的小学化。从幼儿学习的内容和幼儿园的组织形式可以看出,该幼儿园明显的小学教育目标指向:加减乘除、汉语拼音、汉字书写等。一切指向“课业”为中心的狭隘认知学习。
第三,组织形式的完全小学化。从这段“声音”里,我们看不到幼儿园的气氛,看到的完全是小学活动的片段。在时空上对幼儿的“挤占”,甚至比小学更严重,比如“周末上课”“半个月放假一次”。
第四,教学方法小学化。该幼儿园的教学方法是高强度的“训练”“练习”,而且是围绕对数学、语文的认知学习,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特点。
(二)儿童活动的时空扭曲
时间上的小学化安排。从早到晚,除了有“早操”,全部的时间都被小学化教学内容挤占,连午睡也被压缩到 “只有一个小时”。“四十分钟一节课”“周末上课”“半个月放假一次”“早上有早读和四节课”“下午三节课”,晚上“两节晚自习”……幼儿游戏时间完全被挤占。
幼儿活动空间的挤占。幼儿根本没有活动的空间,得不到任何游戏活动时间,幼儿发展的“时空”都被钳制了。
(三)教师匮乏
“声音”里不乏震惊和抱怨,一个教师带一个班,一个教师要做幼儿园教学、膳食、安保、后勤保障等几乎幼儿园所有的工作。教师苦不堪言:“我没有时间备课和写论文了!”无论是幼儿园在园教师,还是顶岗的实习生都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里获得发展。她们只是被推着往前走,感受不到任何的希望。她们教学之外,还要承担太多的工作。她们无暇思考、无暇进步。
(一)无责任的利益驱动
随着国家和地方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出现了大批民办幼儿园,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一些没有教育担当的人也借机浑水摸鱼,企图通过幼儿教育谋取个人利益。为争取“生源”,一味迎合家长的各种不合理的需求,无视幼儿的生存发展,无视幼儿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对幼儿进行极端不合理的、甚至非人性的“灵魂扭曲”,把快乐从他们的童年里彻底地赶出去。
(二)无情怀的教育理念
“声音”里说的民办幼儿园,我们只看到被扭曲、压抑的灵魂。我们不忍去看幼儿“痛苦挣扎”,他们原本就没有话语权,现在连基本的“游戏权”也被剥夺了!在这样的幼儿园里,我们只看到来自家长的无知和园长毫无人文情怀的幼儿教育理念,甚至根本没有幼儿教育理念,“是园长要求这样做的”(学生语)。一群根本不懂幼儿、根本不懂幼儿教育的人在干着幼儿教育的工作,无异于把幼儿的“灵魂”交给了不可信任的人。
(三)无知的发展诉求
来自家长的“无知诉求”是造就“无情怀幼儿教育”的推动力。教育非一朝一夕之事。让一个4岁的幼儿痛苦地从早学到晚、上自习,牺牲游戏时间和睡觉时间,用笔都握不稳的小手去写几个汉字、哇啦哇啦念书;连十个手指都还数不过来,就去学习加减。以为这样幼儿就能“成龙”、“成凤”,这是一种比狭隘更可怕的诉求,是“无知”的表现。家长用自己的“善意期望”把“无知暴力”狠狠地捶打在幼儿的身上,和一些同样无知、无情怀的人一起来对幼儿进行心灵和肉体的 “系统鞭笞”。这背后根源是什么?是整个教育生态环境的“污染”。
(四)无话语权的教师
教师匮乏、条件落后,幼儿一样可以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游戏。可是“声音”里,幼儿没有游戏、没有快乐。游戏和快乐都已经被“驱逐”。是谁驱逐了幼儿的游戏和快乐?是谁在压抑幼儿的“天性”?是幼儿园、是幼儿园所在教育主管部门。这个板子应该打在他们身上,而不是幼儿教师身上,因为幼儿教师是“失语”的。
(五)无土壤的教育实践
积极的改革理念、改革措施为什么一到实施就“变味”了呢?“顶岗置换”实习-培训是为了解决当下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如师资匮乏问题、教育理念落后问题、教师队伍素质问题、幼教小学化问题等。当然,主要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希望通过“顶岗置换”实习-培训的国培项目,改变当前幼儿教育低水平、无动力发展的问题,给幼儿教育注入新鲜的活力。
但诸多问题不能不说是理念与实践脱节问题的衍生。不少实际问题没有考虑到,有些阻滞性的因素没有解决,如家长幼儿教育不合理诉求、某些民办园的投机问题、幼儿园园长教育素质问题、监管部门监督不力等问题,让“培训”不切合实际,“不接地气”,导致了“声音”里反映的极致的不合理的例子还能够“存活”。
笔者认为促进“幼儿快乐成长”是“顶岗置换”实习-培训项目的核心理念,是根本价值导向。项目从培训教师出发,但最终指向幼儿可持续发展。在此前提下,笔者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澄清价值
学前“顶岗置换”实习-培训必须解决幼儿教育价值理念的冲突问题,统一各主体的思想,须让幼儿、教师、实习学生都获得发展。
1.教师发展价值
这是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顶岗置换”实习-培训的直接价值。“顶岗置换”实习-培训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1]并根本指向促进幼儿的发展。
2.学生发展价值
当前“顶岗置换”实习-培训的问题之一是,过于注重或者只注重教师发展价值,而忽视甚至无视实习学生发展价值。“声音”里的实习生就是一个被无视发展价值的对象。学生进入幼儿园顶岗,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教师得以“解脱”出来参与培训,而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实习生与教师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声音”里学生说自己“被‘严重’重用”,但这种“重用”是缺乏发展性的“奴役”。实习学生的“发展权”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甚至连教育“话语权”都没有。应该把话语权和发展权还给教师,包括准教师(实习生)。
3.幼儿园发展价值
幼儿园的发展价值,应该是“顶岗置换”实习-培训的间接价值。因为通过教师的发展价值和学生的发展价值,在间接中促进了幼儿园的发展,增强幼儿园的活力,扭转幼儿园的颓势。从根本价值上讲,幼儿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幼儿园的发展。这种关联性是明显的。
(二)打通外围
必须从家长、园长、幼儿教师观念的扭转入手,在社区、幼儿园(含学前班)、整个区域等方面,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整改甚至取缔那些严重小学化的幼儿园及学前班,根本上净化学前教育环境,净化学前国培的土壤。定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家长、幼儿园、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整个教育大环境都有责任。
(三)制度保障
“顶岗置换”实习-培训必须有有效的制度保障,保障幼儿的发展、保障教师的发展、保障实习生的发展、保障幼儿园发展。[2]
1.明确主体权益,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要厘清高校、高校教师、幼儿园、幼儿园教师、实习生、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负责人七方的关系和责任。高校、幼儿园、教育主管部门是部门主体。高校教师、幼儿园教师、实习生、教育主管人员是人员主体。在一些研究中,只提到高校、幼儿园、教育主管部门、实习生四个主体,称之为“四方联动”,[3][4]把部门主体和人员主体相混淆,导致主体责任和义务的混乱,义务和责任无法有效落实。应明确两大主体——部门主体和人员主体,厘清三大联动机制——部门内部联动机制、人员内部联动机制、部门与人员之间的联动机制,并制定相应保障制度。
2.规范科学管理,促进培训多赢
首先,需要探索适合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顶岗置换”的管理模式。[5]不能把中小学的管理管理模式生搬硬套地移植过来。我们不能把学前教育当作小学教育来办。保护幼儿的纯真、爱护他们的身体,保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望,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做好准备,这才是学前教育第一要务。
其次,必须建立监督保障机制。必须建立两大主体(部门与人员)、“七方联动”机制,保障主体权利,监督责任落实;必须平等看待幼儿、教师和实习学生的发展权,不厚此薄彼,但幼儿的发展是根本。笔者认为当前把“顶岗置换”实习-培训权益更多地倾注于幼儿园教师发展是不妥当的!而且是不公平的。
第三,分批次、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培训。当前的培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对培训对象(包括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缺乏分析,培训分层不够,缺乏重点、缺乏明确目标,缺乏深层推进。存在重复培训(包括内容重复、人员重复)、低水平培训等资源浪费的现象。
3.强化“去小学化”制度,防范培训效价“归零”
西部学前“顶岗置换”实习-培训不成熟、不规范、低效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必须采取自上而下的幼儿园改革措施,用有效制度措施来净化整个幼儿教育环境,转变家长、教师等幼儿教育直接主体的幼儿教育观念。注重园长幼儿教育情怀培养,使幼儿园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否则可能会使国培的效价“归零”。
如果教育是以一个纯正的灵魂去换回了一个扭曲的灵魂,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如果教育把一个扭曲的灵魂唤醒,使之升华为纯正的灵魂,但是他们却依然不得不做着灵魂扭曲的事情,这是整个社会的失败。必须制订相应的制度,来保障、规范学前顶岗置换实习-培训的有序化、规范化、科学化运行。高校作为主导培训的一方,应该加强这些问题的研究,为相关政策、制度的出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而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为培训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尤其是制度、观念等方面的环境。要加强向全社会宣传学前教育的力度,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规范管理,明确学前顶岗置换实习-培训的价值取向,给予实习的学生更多的“自主权”,给予他们更宽松的实习环境,视他们为带去“改变”的新生力量,保障他们的“发展权”。全社会也有责任把眼光聚焦到学前教育事业上来,为共同净化整个学前教育生态环境而努力!
[1]罗文华.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有效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86-88.
[2]吕京.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存在的问题及实现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0,(6):90.
[3]郑永江,陈志菲.高校师范生“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模式探析[J].高教探索,2012,(1):97-101.
[4]谭伟民.通过顶岗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参加培训的长效机制探索[J].基础英语教育,2011,(2):88-92.
[5]郎耀秀.面向贫困山区,创新农村教师教育模式——河池学院“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探索[J].教育研究,2011,(4):101-104.
※本文系2015年红河学院科研基金重点课题“配置正义理论视域下红河州民办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题编号XJ15Z03);国家社科基金2015年西部项目“配置正义与关系正义双重视域中云南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编号:15XMZ066);2013年云南省教育厅课题“国培计划”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实效性研究(编号:2013Y0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