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瑛
【中图分类号】R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2-0-01
作为临床骨折常见病症之一,小儿上肢骨折主要以外髁、髁间及肱骨内骨折比较常见[1]。由于小儿好动,临床选用手术方法救治,尽管能提升治疗效果,但患儿术后疼痛感较严重,因此,在这期间做好护理干预工作非常有必要。对此,本次筛选2014年8月-2016年2月本院治疗的上肢骨折患儿81例作研究对象,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现将结果作如下报道。
1.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筛选2014年8月-2016年2月本院治疗的上肢骨折患儿81例,根据不同护理干预为依据分组:干预组41例,2岁-10岁,其均值(4±0.5)岁,26例(男)/15例(女);参照组40例,2岁-9岁,其均值(3.5±0.5)岁,25例(男)/15例(女)。对比两组小儿上肢骨折病例上述各项资料,发现无明显差异,即(P>0.05)。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予以普通护理干预,方法为:护理人员在患儿治疗期间,观察生命体征、功能位固定位置、肢端血循环情况等外,同时给予患儿及其家长健康、心理护理等,且严密查看其各指标变化情况。
1.2.2 干预组
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方法为:(1)体位护理:护理人员在术前准备中对患儿进行护理操作需轻柔,保持患肢清洁制动,避免患肢再损。上肢骨折手术麻醉后,患儿较易出现呕吐,因此,术后护理人员摆放体位时,需使患儿后仰平卧,并头偏于一侧,这样在确保患儿舒适的同时,不影响患儿呼吸循环,且保持患肢处于固定功能位。
(2)疼痛护理:手术结束后4-8h,患儿的麻醉效果会渐渐消退,术后疼痛感也会慢慢加剧,若患儿的年龄较小,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疼痛部位,啼哭常常是患儿疼痛的一个关键征兆,护理人员需按照患儿的啼哭持续时间、强弱程度等作相应的判断。用玩具、卡通图片、动画视频等分散患儿注意力,安抚患儿,多能达到部分缓解术后疼痛的效果,如果无法缓解患儿的疼痛感,护理人员需立即告知主治医生,给予患儿服用一定量的止痛药[2]。并对患儿家属做好宣教及心理护理,讲解术后并发症、术后注意事项等。此外,护理人员主动与患儿、患儿家属、醫生沟通,构建一个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以便共同帮助患儿缓解术后疼痛。
(3)严密查看患儿的病情:患儿手术完成回到病房后,护理人员需自行查看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将患儿的头偏于一侧,确保呼吸道顺畅,仔细查看上肢骨折手术部位石膏松紧程度、查看患儿患肢的肢端活动、感觉及血运等。
1.3 效果评估
护理后,护理人员选择视觉模拟评分法来评估两组术后4h、12h、24h的疼痛程度,分值0-10分,1-3分,即轻度疼痛,3-6分,即中度疼痛,>6分,即重度疼痛,分数越高,则术后疼痛感越强;同时选择本院自拟量表来调查患儿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95-100分,即满意;85-94分,即一般满意;0-85分,即不满意。
1.4 数据处理
该次采用SPSS18.0软件,文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选择“n/%(例数/百分比)”表示。经过对比两组小儿上肢骨折病例术后疼痛、护理满意度等,若研究结果差异明显,表明(P<0.05)。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干预后,干预组满意度97.56%,参照组满意度77.5%,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上肢骨折属于临床骨科常见骨折之一,临床以手术方法治疗为主,但是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在行手术治疗后,所产生的疼痛程度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在小儿上肢骨折患儿中,患儿术后疼痛感会更加强烈[3]。此种疼痛主要是身体对疾病自身及术后创伤等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最大的特点是术后疼痛时间相对长、疼痛感强烈,若患儿术后发生炎症反应,则会加大其疼痛感,从而影响其恢复。
此次研究对于小儿上肢骨折情况,护理人员予以患者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体位护理、疼痛护理、严密查看患儿术后指标变化等,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满意度97.56%高于参照组77.5%(P<0.05);且干预组术后各时段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上肢骨折中的有效应用,对缓解患儿术后疼痛感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临床为改善小儿上肢骨折患儿术后疼痛感,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建议以综合护理干预方法为首选,此种方法能大大提升患儿护理满意度,改善患儿术后疼痛程度,对帮助患儿渡过术后早期,平稳进入康复期具有参考意义,建议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卢娜.中医情志护理在小儿骨折术后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11(33):309-310.
[2]吴亚华.量化健康教育在小儿骨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30(5):184.
[3]邓道维,雷光芬,田时亚,等.小儿肱骨外科颈骨折围手术期护理[J].贵州医药,2013,24(10):95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