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储彦羚
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实践与思考
本刊记者/储彦羚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于2015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2016年11月11日,自主开发的云平台客户端农技耘APP上线运行,面向全省107个县(市、区)全面推广,注册用户已达17.8万人,率先实现全省农业科教管理体系、农技推广体系人员及核心农业科技示范户全覆盖。云平台,从无到有,前后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实践,迄今仍在持续建设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对策需要随时总结,大致归纳为以下六点:
其一,规划至上,云平台建设是系统工程,顶层设计、工作统筹至关重要。2015年5月,农业部制定《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工作方案(试行)》,省农委科教处牵头,积极开展部省衔接试点。《方案》提出的“统一顶层设计,统筹农业科教推广大数据资源,打破部门、区域界限,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体系”成为江苏平台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相对较高的起点,对平台建设特别是资源的整合起到了积极作用,省市县农业科教管理体系、农技推广体系以及40多家省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迅速形成“一个平台”的共识,建设上做到聚焦、协同、共建。但对照“农业数据共享开放,最终形成‘一张图’”的目标,对照新建平台热情高涨、信息“孤岛”却不减反增的实际,发现其中存在一个“统”的问题,无法忽视。用基层和农户的话说,“我们的手机已装不了更多的APP了!”是先建后整合,还是统筹建设?这就需要省里整体规划部署,真正集聚全省农业大数据建设的各项资源,集成农业大数据技术应用,形成合力,打造一个统一的现代农业战略性、基础性的支撑平台。从专业角度看,平台“先建后整合”的难度不亚于统筹建设。
其二,推广为先,在农业科技推广领域率先开展云平台建设与推广,行之有效。一方面,江苏农业科教资源丰富,农技推广体系健全,农业科技贡献率等指标全国领先,拥有众多农技推广项目优势及较好的农业信息化应用基础;另一方面,农业技术咨询是刚需,不仅用户市场庞大且需求日趋强烈,但技术服务对专业知识、专业人才的依托,对相关资源的组织要求较高,并非一般的企业或个人能承担。依托政府主导、体系支撑、项目管理的优势,先于其他条线,率先建设运行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有条件,有期待,成为江苏省“十三五”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迅速实施。在完成平台一期开发暨保证农技耘APP基本功能应用基础上,立即上线试运行,全面开展推广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市县的分管领导带头安装,很多单位主动要求合作,很多专家积极申请加入。事实证明,“先从推广应用着手,同步带动平台开发运维”的工作策略行之有效。面向全省而不是个别试点县,面向各类身份类别的全体用户而不是个别用户进行推广应用,对平台的迅速推开、有效落地起到了关键作用。大量用户上线,让云平台有了“源头活水”,有了马化腾所说的“应用场景”,接了“地气”、聚了“人气”,广泛的试验样本,让后续开发运维找到了重点和方向。农业部科教司对此充分认可,指出农技耘是目前我们农业科教上建设的唯一“落了地、有数据、跑起来”的平台。一个平台的发展,推广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比开发更重要。
其三,应用为重,云平台是一个应用导向性的平台,实用功能的开发应用是重中之重。把握移动互联迅猛发展趋势,江苏省实行 “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原则,第一时间开发了云平台的手机客户端——农技耘APP,通过下载应用,直通到人,打通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最后一米”。农技耘开发IOS、安卓两个系统,支持各类智能手机下载应用,已更新至1.3版。参照同行业产品的标准应用,农技耘主要开发资讯(包括科技、政策、市场等10多个栏目)、问答(包括快速提问和专家一对一问答)、交流、视频、推广日志(农技推广人员专用)、知识库(包括品种库、植保库等)、即时通讯等实用功能,满足用户数据查询、共享交流等应用服务。立足“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不断梳理用户反馈、挖掘实际需求,着手开发频道订阅(包括产业细分、用户偏好)、信息调度(包括专家精准应答、属地服务)、农用气象预报、手机直播(远程视频诊断)等系统,还将对接、扩展“职业农民培训管理” “农产品价格行情监测”以及“线上支付”(电商、金融)等诸多工具性应用,同时优化用户体验,让产品自身说话,确保用户用得着、用得好!当然,在系统功能研发和平台基础建设上,要把握自主创新开发与“借力”相结合,针对农业自身特点与需求,转化、引入一些业内先进的、成熟的第三方技术应用(如阿里云等),达到既控制成本,又为我所用的目标。
其四,运维为王,持续、高效的运维是体现云平台真正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平台建起来容易,还要运转,比的是软实力。在这方面,农业领域少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云平台“全天候、开放性、交互式”的特征,对运维提出了很高要求。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不同于传统的报刊,乃至网站、短信、手机报、微信公众号,云平台用户可以随时访问,除非平台下线,必须全天候持续运维(包括系统的运行、内容的更新、专家的服务等);还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及时做出“反应”(包括信息的供给、调度、编排表现的机动调整),既要保证信息的“量”,更要保证“质”,既要“快”,又要“准”,要跟上趟、踩对点、找对人,实现从静态信息服务向动态信息服务、从内容向“内容+服务”、从单项传播向供需融合转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云平台建设运维单位,江苏农村经济杂志社发挥国家第二批、省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优势,投入网络部、各编辑部力量组建云平台运维团队,打造刊报网微端媒体融创中心,不断锻造提升运维能力。从管理的角度看,因为提供了开放、交互的平台,就要对用户及其应用行为(包括提问、交流、意见反馈等)“负责”或者说管控;因为应用了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就要对动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利用(比如推广日志功能,可通过实时定位、线上发布实现对农技推广人员绩效管理的精准、量化、动态考核;再如在线调查等功能),均须通过运维来促进科教管理工作效能的提升。从建设维护上看,除服务器、信息安全防护等硬件、软件购置维护,还有网络通信、第三方平台租用等事项,随着用户、数据量的增加,维护的压力和成本也会增大,极具挑战。
其五,服务为本,云平台坚持以“公益、助农”为导向,全面践行为农服务。发挥“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优势,省农委通过云平台组织全省公益性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技推广力量,部署稻麦、园艺、植保、土肥、畜牧、水产、农机、农经、保险等20多个类别的400多名农业专家(省级及以上专家140名),协同全省2万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上线服务,自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累积有效答复用户提问8700余条,答复率达到95%以上,开展互动交流6.1万条次,周均活跃用户达7万人次,各项指标在同类APP应用中均处于前列。区别于商业化运作的平台,在农技耘上,既没有收费的项目,也没有付费的“打赏”,我们的农技推广队伍,服务“三农”的觉悟之高,互帮互促的氛围之好,令人称赞!编辑团队也当仁不让,持续运维174天,发布资讯4800多条,总浏览量达254.3万次,已逾江苏为农服务网2010年创办至今近七年总浏览量的二倍……云平台多途径、广覆盖、低成本、个性化的大规模农业知识普惠服务特征正逐步显现,量化的数据还在攀升,不断放大着政府购买服务的价值和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其六,创新致胜,通过云平台的建设探索建立创新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首先,农业大数据工作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在规划设计、技术开发、推广运营等诸多方面欠缺人才、经验,迫切需要建立研发、运维、推广的协作机制,培育、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专业的、专门的团队,开展具体工作。其次是运营机制。农业部提出,各地要探索市场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支持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企业合作(PPP)等方式,发展农业大数据平台。国内很多案例,还需总结借鉴。贵州省专门成立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仅“农业云”的建设,政府财政预算就达1.1亿元。目前江苏省平台主要依托省财政年度下达的农技推广项目经费和江苏农村经济杂志社的自筹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到系统功能开发、数据资源采集、运维服务以及品牌推广等方方面面。另外,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和流量补助也需投入经费,建立支持机制。第三,作为农技推广模式创新,农业部要求江苏加快试点,借助云平台应用面向各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师、科技人员以及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探索建立线上农技推广服务的激励机制。随着云平台信息调度和区域管理等系统的后续开发,“线上接(抢)单、线下服务”的农业滴滴也将自云端响彻江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