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文
关于潜山县茶叶生产发展的几点建议
吴学文
(潜山县种植业管理,安徽潜山 246300)
茶叶是潜山县农业特色支柱产业,针对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三品认证、清洁化加工及茶叶品牌建设等工作,实现茶产业绿色发展。
茶叶;潜山县;生态发展;
潜山县是安徽省茶产业十强县,全国重点产茶县。该县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87h,年降雨量1368.4mm,海拔高度大多在300m600m之间。这里多为沙质壤土,pH值在4.5~6.5之间,肥力充足,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潜山县茶园主要分布于环天柱山周围的五庙、水吼、天柱山、槎水、黄柏、塔畈、官庄等乡镇,总面积7660hm2,其中茶园面积667hm2以上的乡镇5个,1333hm2以上的乡镇2个。多年来,依托世界地质公园、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天柱山旅游带动,积极开发生产中国名茶“天柱剑毫”和地方优质茶“天柱弦月”,名山与名茶结合给潜山人民带来了巨大收益。
目前潜山县茶叶基地已初具规模,相比在标准化茶园、三品认证、清洁化加工、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形势的变化,调整供给侧结构,实现茶产业绿色发展,充分发挥茶叶脱贫攻坚主导作用,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工作的重点。为此,结合该县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对发展茶叶生产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基地发展要从量的扩张转变到稳量提质增效上来,计划年均新发展良种茶园133hm2,到“十三五”末,全县茶园总面积突破8000hm2.为此,要重点抓好以新发展茶园和改造低产茶园为主要内容的标准茶园建设。潜山县宜茶山场资源丰富,新建基地茶园布局应考虑山区的自然生态平衡,还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服从于农业生产发展规划,不能因为种茶而影响其他如林业等的发展。潜山县是国家级林业先进县、省生态示范县,有大片的生态林,同时又是世界地质公园、5A级著名风景名胜区天柱山所在地,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茶园不能与之相冲突,要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当前在潜山县推进全域旅游开发的背景下,要把发展茶叶与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做好茶旅结合文章,共创经济效益。
根据宜茶地区特点,必须从茶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合理做好茶园规划,充分利用和保护土地、水、森林、大气等自然资源,绝不能使生态环境受任何破坏。同时要按照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要求,做好茶园规划设计,具体内容有茶园规划、茶园道路网建设、排蓄水系统建设、茶园生态建设及防护林带的设置等。概括地讲,茶园基地选择在交通方便,坡度在25℃以下,土层深厚,土壤呈酸性,比较集中成片的荒山、塝田、塝地都可以发展茶园。有条件的茶园内可适当套种紫薇、桂花等观赏苗木或者间作油茶、香榧、菊花等经济作物,建立茶园立体复合生态系统。
建设标准示范茶园,实现茶叶的可持续发展,良种是基础,是根本保障。一要重点推广无性系的石佛翠、舒茶早、安吉白茶等良种,充分发挥这些良种具有发芽早、品质一致、产量高等优点。这些优良品种在当地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检验,综合性状表现优良,是提高品质、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基础。特别是安吉白茶,潜山县塔畈、黄柏、黄铺等乡镇栽种投产后亩均效益达6000元以上,效益十分显著。二要抓好低产茶园综合改造。全县有低产茶园1733 hm2,除少数是新发展茶园管理不善外,大部分是20世纪60~70年代通过茶籽直播发展起来的,茶园基础十分薄弱,立地条件差,丛栽种植,缺棵断行普遍,产量效益低。建议对立地条件较好,改造后能达到标准茶园的实施综合改造,修筑水平梯带,增施有机肥,补植缺棵,对少数品种不适宜的建议改种换植,反之则退茶还林。三是巩固现有的良种繁育基地。发展茶叶是推进特色产业扶贫的重点,是助推山区脱贫的重点产业,茶产业作为山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带动农户增收作用突出。助力贫困村、贫困户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完成贫困山区人均一亩茶园目标,建好良种繁育基地提供良种茶苗是保障。通过实施低产茶园改造以及新发展标准示范茶园,全面提高基地标准化水平,实现茶叶基地的提质增效,为茶叶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消费意识日益增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越来越青睐营养丰富、品质优良、卫生安全的纯天然茶叶饮料。另外,欧盟、日本等对进口茶叶扩大农药检测范围和提高茶叶中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使得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及有机茶成为茶叶生产长期的工作中心。
潜山县茶园主要分布于水吼、黄柏两大山区,生态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高达53%,山清水秀,无任何农药、化学污染,是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茶的理想之地。全县大部分茶园已通过无公害认证,多年来茶叶检验各项指标全部合格。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未来要加大以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为主的认证力度,推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管理、加工技术,提高绿色、有机茶园认证比例,为开发更高端的销售市场打好基础。同时推进天柱剑毫等名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从源头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全面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确实转变增长方式,推动茶叶生产发展再上新台阶。
4.1优化茶园土壤管理
茶园的管理要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园的管理标准来进行,开发生产有机茶的则要按照有机茶的要求管理。在当前农业部大力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背景下,首先茶园施肥要以饼肥、沼肥、商品有机肥等有机肥料为主,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配合使用生物活性肥料,提倡测土配方施肥,深施覆土。茶园杂草清除要结合茶园耕锄,用人工等除草,严禁使用各种化学除草剂,有条件的茶园特别是新辟茶园可应用覆盖免耕技术或者使用茶园黑膜覆盖移栽等技术,控制并减少杂草生长。
4.2综合防治茶园病虫害
积极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采取以生物、物理防控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化学农药在茶园使用,以保证茶叶不受污染。
4.2.1农业防控
包括合理修剪,平衡施肥,及时中耕除草,及时分批多次采摘等农艺措施,不仅可以兼防病虫害,还能提高茶树自身抗性,减少、控制病虫为害。有条件的可以实行茶与林、油茶等间作,间种早大豆等绿肥,茶园套种桂花树、阔叶树等,丰富茶园植被,增强茶园生态系统恢复能力。
4.2.2物理防控
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等特性,一是推广使用灯光诱杀技术,推荐选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茶尺蠖、茶毛虫、茶小卷叶蛾、茶细蛾、茶蓑蛾、茶蝉等害虫;二是推广使用性信息素诱杀技术,诱杀茶毛虫、茶尺蠖成虫;三是推广使用色板诱杀技术,在茶园悬挂色板诱杀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蚜、茶黄蓟马等害虫。
4.2.3生物防控
一是保护利用寄生蜂、瓢虫等天敌昆虫,以及蜘蛛、捕食螨、鸟类等有益生物控制害虫;二是选用生物源及植物源农药,如苏芸金杆菌、球孢白僵菌、鱼藤酮、苦参碱、蛇床子素等药剂防治茶尺蠖、茶毛虫、小绿叶蝉等。
4.2.4化学防控
在病虫发生猖獗时,也可用一些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适时开展统防统治,但是一定要严格执行施药采茶间隔期后才能采茶这一规定,并且选用的农药应当是无公害、绿色食品等茶叶技术标准所规定的农药范围内的农药品种,如针对茶尺蠖、茶毛虫、茶饼病等爆发性和季节性病虫,可在大发生期采用除虫脲、联苯菊酯、茚虫威、百菌清等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应急防控。
一是合理规划布局新加工厂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集中成片、上规模的茶叶基地为核心,选择布局新加工厂点,以茶园基地规模设计加工厂的规模,加工厂建设要以符合食品安全要求为基本原则,加工设备要根据制茶品种科学合理搭配,达到连续化、清洁化、自动化。二是重点改造现有上规模的镇、村骨干茶厂。主要包括厂房改造、环境绿化和完善厂区功能方面,实现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三区隔离,使生产环境符合卫生质量要求;及时淘汰老旧不符合加工工艺要求的机械设备,引进安装符合我县加工茶类要求、技术先进成熟、实践检验良好的茶叶生产加工新设备及生产流水线。对一些太简陋的家庭小作坊式加工厂,不能完成清洁化改造升级的,通过市场竞争淘汰出局。
品牌是潜山县茶叶发展的软肋,为提升茶叶品牌形象,2015年以来,潜山县积极开展以天柱剑毫名茶为主的茶叶品牌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实施,联合社管理”的原则和“统一产品品牌,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包装设计,分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抓生产源头监管、销售市场监督,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品牌宣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茶叶品牌形象有了较大提升。推进茶叶品牌建设,借鉴他县成功经验,一是要继续深入贯彻实施公共品牌战略,由政府出面协调收回天柱剑毫商标并将其作为全县茶叶公共品牌,实行“母子商标”的品牌管理模式,县内符合条件的加工厂均可申请使用,各企业在“天柱剑毫”品牌下可以注册各自的商标,采取“天柱剑毫商标”+“企业商标”,共同维护品牌形象。二是要扶优扶强,建议通过招商、股份合作、重组等方式,鼓励扶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扛牌主体。实践证明,一个懂经营、会管理、实力强的龙头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对带动一方茶叶发展作用突出。我县目前茶叶省级龙头企业是空白,几家市级龙头企业在品牌和市场等方面的带动能力也有限,迫切需要培育发展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现代生产加工模式和现代营销方式的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开创茶叶生产销售新局面。三是强化宣传,开拓销售市场。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期刊及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潜山茶企茶事;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农展会、茶博会等,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强针对目标销售市场的广告宣传促销,打天柱山牌,做天柱山旅游文章,使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喜爱天柱山茶。尤其要做好针对目标市场的后续产品销售服务工作,在目标市场城市设立天柱剑毫等茶销售连锁店、专营店、加盟店,进大型连锁超市、大卖场销售等,使消费者看得见,买得到,并且有针对性的开发目标顾客群,开拓新的消费群体。
(责任编辑:蒋文倩)
2017-07-29
S571.1
B
1006-5768(2017)03-11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