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勤良
(苏州市吴江区八坼中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探索与思考
马勤良
(苏州市吴江区八坼中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学生的生活也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智能手机等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品,这些物品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日渐缺失就是其中之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笔者通过实践,总结了一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策略,从选题、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课例评析,并对该系列研究进行思考,以便能让师生在研究中获得最大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素养
现在很多的中学生,不善于与外界交流,特别是长辈,更不愿意多说话,每到过年走亲访友的时候,只会拿个手机低头玩游戏或是聊天,最多和同年龄人有话语。长此以往,中学生和长辈的沟通日渐缺失,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很多中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少,对社会也日渐陌生,缺少社会责任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其形态也是多种多样,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生活领域,如汉服;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漏窗与建筑;小河上的石拱桥等等。既有高大上的国画、京剧,也有接地气的春联、酒令,要想这些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让中学生参与进来是关键。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延续,也是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完善自我、提升品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我们现在一直在说要素质教育,要学生全面发展,可还有很多同学现在只会做题、考试,连自己所在城市的位置也不能在地图上指出来,有些同学做数学题,算出来高铁的速度约为3km/h,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教育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活化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拓宽师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我们如果把古人出行方式做一研究,和现在对比,就不可能出现上面的计算错误。又如对汉服的研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能就是提一下,不会进行深入的讲解,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对汉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个朝代,可以知晓当时的政治经济,知识面大大拓宽了,另外,我们可以设计和制作汉服,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的学习比传统的讲述更集中、更深入、更立体,学生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2.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了单一、被动、机械式的接受学习方式,死记硬背、重复训练,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一轮课改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改的亮点,顺应时代需求。综合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通过全员参与、小组合作等实现学习方式的整合,彰显学生的个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同时也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学生为了了解家乡的蚕丝被,他们分了几个小组,研究“蚕丝被的优点”的学生通过计算机,查到了蚕丝被具有轻柔保暖、滋养皮肤、吸音吸尘等作用,然后他们也发现了市场上鱼龙混杂,蚕丝被真假难辨,于是他们又开始了分辨真假蚕丝被的行动;研究“现代蚕丝被的工艺”的学生,到了生产车间,与工人一起体验了蚕丝被的制作过程;研究“蚕丝被的品牌”的同学,对震泽几家有名的企业进行了实地采访,得知“太湖雪”是中央电视台上榜品牌,“慈云”是震泽蚕丝被最早的品牌等等。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会了查阅,体验了制作,懂得了交谈,各种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学科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你叫一个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起来回答一个问题,但他却不一定说得出来,或者是含含糊糊,说不清楚,因为他们平时一直在做,一直都是想的比说的多,听的比说的多,做的比说的多,我们需要学生能交流,会交流,这不等同于语文课上大声的朗读,也不是同学之间课间的“瞎扯淡”,而是有计划、有礼貌、有思考、有目的的交谈。如在《西游记微小品》一课中,钮老师让同学们先磨剧,说说自己小组剧本的内容、亮点、演出难点等,这就是一次很好的交流汇报的机会,然后再演出,六七个同学一起演,之前的排练和正式演出都需要他们之间很好的沟通,探讨,达成共识,才会有最后的精彩演出。有个小组演了唐僧师徒遇到碰瓷的故事,把目前热点问题引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欢乐之余,我们还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感。
1.选题:兴趣引领,热点追踪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多个领域,如何选择学生喜欢的,乐于去研究的,能够研究的,有研究价值的传统文化,成为我们能否做好研究的关键。我们所研究的对象要生活化,特别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感兴趣的,比如: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剪纸、风筝、春联、灯谜等,这些传统文化同学们经常可以看到,接触的很多,好上手、好操作、能制作,容易出成果。如果我们去研究有名气的甲骨文、太极八卦、舞狮、《孙子兵法》等,首先是学校的资源缺乏,教师自身的能力也不够,学生的知识面也达不到要求,很难呈现有价值的成果,这些传统文化就不太适合中学生的研究,以后个人有兴趣,可单独研究。还有些热点问题,也可作为学生研究的对象,如:鞭炮、中秋月饼,这些传统文化本来都是很好的,鞭炮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燃放鞭炮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污染、噪声、火灾、人身伤害等;月饼代表一家人团团圆圆,但现在市场上过期月饼再回收加工上市、天价月饼等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研究的同时,不但懂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做人和形成社会责任感。
2.指导:收放自如,细腻到位
教师想要指导好学生的研究,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不要高高在上,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不要左右学生的想法,善于引导,有的放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包办和干扰学生的活动,但也不能放任其自由,做到收放自如。如在指导风筝制作的课上,教师需要从风筝的扎、糊、绘、放四个环节讲解细腻、演示到位,学生按步模仿,但还有很多同学的风筝放不上去,有些放上去了一直会打转,那是因为左右不平衡,在扎制的时候就要指导学生注意这些问题,两边平衡,注意吃风口,再打转的话可以加上合适的尾巴。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把传统的燕子风筝、老鹰风筝、龙凤呈祥、百鸟朝凤等变成了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或者是喜欢的偶像,甚至有些把自己的自画像画上去,再写上名字,可能寓意着自己有一天要自由飞翔吧,对于学生的这些行为,要做到收放自如,既有他们可爱的一面,展现自己的个性,也要让他们知道一些传统风筝的特点和寓意。
3.实践: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生活化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鉴别,追溯其历史渊源,还要懂得其传统制作工艺,亲自动手实践,亲身体验一下。会制作是综合实践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彰显个性特长也突出小组合作效率,学生也愿意参与、敢于参与,虽然成果不一定像预期那样完美,但学生体验了这个过程,那就是很好的收获。如《春联》一课中,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春联的特征,然后尝试着对春联,写春联,最后制作春联,并且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制作,部分学生用毛笔手书春联,很好地继承了传统,还有些同学用电脑软件编辑制作春联,学生为传统的春联添加了恰当的背景,合乎气氛的灯笼和福字,俏皮的生肖图案……把原本单一的春联制作成了一副优美的“年画”。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很好的传承,更要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创新,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进去,最终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4.评价:捕捉亮点,积极向上
评价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它贯穿着研究的整个过程,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使其不断地发展。评价是多元的,同学的评价可以互相欣赏、取长补短;老师的评价可以树立信心、提升能力;家长的评价可以肯定自我、感受快乐;自我的评价可以完善自我,快速成长。亮点的捕捉是提升学生自信的有效手段,特别是一些学困生,他们在学科学习上没有优势,经常还要挨批评,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有些学困生反而很踊跃,此时教师的有效点评就是画龙点睛。在《猴年制作猴票》的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上网收集一些猴子的图片,然后编辑制作成邮票,这对于一些学科成绩不好的同学反而有优势,因为他们平时电脑玩得多,打字速度快、鼠标操作灵敏、软件使用熟练,制作出来的猴年邮票很精致,此时教师就需要及时捕捉到他们的亮点,加以表扬,让他们体验领先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可以把评价进行延续,把邮票制作成明信片发给学生,让他们互相赠送或是邮寄给亲朋好友,那对同学们来说是多大的喜悦和成就感啊!
文化是相通的,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当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的时候,我们的研究就可以更加深入,进行系列化研究,成为精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形式多样,我们学生可以研究的领域也有很多,我们不能像蜻蜓点水一样,到处开花,每个都去试试,虽然场面很热闹,轰轰烈烈,但由于研究不深入、不具体,所以学生对研究的对象只停留在表面,我们应该结合学校和社区的资源,开展一些专业的研究,层层深入,更具体、更透彻、更有收获。一中的《灯谜》,就是学校文化和传统文化结合的典型案例,起初灯谜只是学校一个普通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但由于学生感兴趣,愿意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和学校也给予支持,请来了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最后一步一个脚印,走进了央视的《中国灯谜大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他们的脚步没有因为成名而停止,仍然在不断地探索和学习中,这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日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节日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能得到学生的欢迎,也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更重要的是可以成为系列化研究。此项活动可以纵向开展,就是根据时节开设不同的活动,比如春节的写春联,清明节的祭奠英烈,端午节的包粽子,也可以横向开展,每个小组去研究不同的节日,最后大家一起汇报展示,互相学习,也很有特色。这样的系列化研究更具体,更全面,同时每一个节日都可以作为一个主题深入研究,让学生更好地接触自然,感受人文,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