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教学信息化的思考

2017-03-24 08:35彭玉蓉
考试周刊 2017年53期
关键词:中职信息化信息技术

刘 鹏 彭玉蓉

(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 广东 广州 510320)

对中职教学信息化的思考

刘 鹏 彭玉蓉

(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 广东 广州 510320)

当今信息时代,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对信息技术的高要求和职业学校教学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矛盾日渐凸显。如何促进信息化教学,是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从一线教学实践出发,剖析中职教学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者对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在中职教学信息化方面做更多有益的探索。

中职;教学;信息化;思考

一、引言

最近一件小事,却引起我极大的震撼。我们学校一个实习不到一年的学生,给老师发送了一段布局精美,动画劲炫的演示文稿,比老师制作的还要好。而联想到这个学生在出去实习之前还不太会使用邮箱,上传文件都需要帮助,转变之大,令人惊叹,引发了我对中职教学信息化的深入思考。

二、问题与对策

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有疑问,几个客观的现实就可以有力地击倒这种置疑。一是信息正爆炸式增长,且绝大部分都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在并传播。要想从这些信息中获取想要的部分,就必须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二是社会信息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已经完全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逐渐成为人们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到今天的移动智能化,人们无法想象没有互联网和手机的生活会是多么无助。“一机在手,天下我有”,“卖红薯的都扫描二维码付费”可以作为社会信息化的标志性现象。三是人们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已经向移动、碎片化、数字化转移。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和生产技能,是教育一个基本目标,教学信息化,也成了应有之义。

尽管我们有这些理由,但是教育的信息化却步履蹒跚。从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最先出现“信息化”一词后,到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直至目前的全面信息化,信息技术几乎已经改变了我们的一切。而令人惊奇的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生产力提升却成了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东西,仅仅停留在手段方法的应用,甚而出现了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我国从1997年正式从国家层面提出后,教育信息化也取得了一定发展,校校通、班班通、智慧校园、智慧课室等等,但是绝大部分使用率很低,使用的有效性更是无法评价。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中国教育的弱势部分,教学信息化更是令人忧心。即使在沿海发达地区,信息化教学也不是主流大餐,仅仅是一些佐料而已。经过一些调查和了解,在实施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亟待破解。

首先是信息技术的选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第一前提就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所有的一切都是缘木求鱼,竹篮打水一场空。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一些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一定能收到意想的效果。在某一堂课中,教学流程如下:“教师建立微信公众号平台——教师利用公众号布置任务——学生学习课前资料(包括微视频、图文信息等)——学生使用简单的户型软件设计常见的户型平面图(教师公众号发布软件使用手册,微信在线辅导交流)——学生发布户型图并参加在线投票(海选最美户型)——专家连线(实习的师兄师姐在线推介户型经验)——课堂宣讲户型和挑刺(学生演示PPT,展示户型,其他同学在宣讲后可以挑刺户型的缺点)——在线投票(可以使用微弹幕在屏幕上发布有关户型的评论)——统计并公布投票结果——课堂反馈(填写网页问卷)——课堂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作业:修改自己的户型并发布到网页上,让更多人来参加投票)。”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流程中,还是使用了较多的信息技术,和学生的生活工作相关度也比较高,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响应不积极,唯一一个比较有兴趣的就是发布弹幕。从课程后续的课堂反馈情况来看,重要的原因有三:一是很多同学对新的信息技术还是不太感冒,不太愿意去尝试,教学信息化变成了教师的一厢情愿。二是有些同学认为,这些信息技术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学习和使用,所以他们不想用。三是没有学习这些信息技术的压力,没有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紧迫感,所以缺乏主动性。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选择已经严重影响到教学,所以我们根据这些反馈意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试验,得到几个小经验:一是教学信息技术手段不要过多;二是使用一些奖惩措施;三是教学信息技术手段不能太复杂;四是尽量贴近生活和工作;五是在学习信息技术方面多提供一些优秀案例,吸引学生主动去学。

其次是教学模式的选择。

教学信息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环境,需要相应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出其优势。国内对于信息化教学模式已经有了一些研究,其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的林书兵和华南师范大学张倩苇的论文《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文中介绍了国内多位专家根据不同的维度对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了分类,其中比较常见的分类有:按照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个别辅导类、情景模拟类、调查研究类、课堂督导类、远程授导类、合作学习类、学习工具类、集成系统类;根据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课程的应用中的主要着眼点可以分为: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等等。

在中职实践教学中,也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模式,比如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等,特别是在建构主义的影响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引导型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探究教学模式转变。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发现符合中职的教学模式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教学并重”的混合型教学模式。为什么是这种模式呢?经过与师生的反馈调研,综合分析后,发现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信息技术基础相对薄弱,无法完全独立使用信息技术完成相应的任务,但同时学生又不喜欢老师总是“唠唠叨叨”的指点,因此学生希望老师在布置好任务或者设计活动后,只在需要的时候出现。比如利用软件设计简单的户型,学生希望学生有统一的讲解,但同时又希望自己有比较多的学习时间,如果碰到问题,希望老师可以迅速帮助解决。这种情况下,需要把“户型设计”任务再分解,比如先构建基本平面布局(几房几厅),再内部装修,再放置家具家电等,老师讲一部分,学生做一部分,做的时候教师进行指导或者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2.中职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探究式教学模式或其他的自主性学习为主的模式会显得过于松散,学习的效率很低,缺乏积极性,而传统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传统教师为主的引导模式的特点已经研究很多了,不再一一细说。探究式模式除了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基础之外,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力)。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多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任务,同时也不向他人寻求帮助。即使采用分组的形式,学生混搭,也会出现好学生包揽几乎所有的工作,而后进生无所事事。所以,教师的管控和引导就显得比较重要,通过纪律管理和奖惩措施,使得学生不得不完成一些工作或任务,融入课堂教学。

3.传统的引导模式更多的是师生交流,建构主义的探究模式(或类似模式)更多是生生交流,而我们课堂教学要实现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都畅通的交流,这才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混合型的教学模式在国际上的研究也不是很深入,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在其论文《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中,介绍了“混合型”的教学,其中也明确指出了目前的研究“还很薄弱,也不深入”。但是很多的教育专家已经意识到了建构主义的探究模式也有其缺点,传统模式也有其可取之处。在中职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希望老师关注,又不希望老师关注太多;学生希望自己可以多动手,又需要老师提供一定的引导和帮助的客观现实倒是比较符合混合型的教学模式。

混合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平衡兼顾,通过教师的引导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教师的监控去培育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职业素养,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只是在教学理论上,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和科学的体系,需要更多理论和实践探究。当然,教学信息化的教学模式选择,不是唯一和固定不变的,混合型的教学模式也不会是唯一和十全十美的。其应用和发展还需要更多人去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三是客观制约因素如何解决。

经过多年的推动和建设,我们的校园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还是有诸多客观因素制约教学信息化。即使在沿海发达地区甚至一线城市,这些制约因素也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并且还存在着。这些因素,可以概况为三个方面:

1.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个不完善是相对的,不是没有,而是离真正使用还有一段较大的差距。比如网速,很多学校已经建成校校通、班班通、智慧校园、移动校园等等,但是一上网,连个网页都无法打开,如何进入下一步的教学信息化?

2.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有限。中职生在刚进入中职学习时,一般会用手机,但是使用电脑的能力较差。即使是使用手机也仅仅局限于微信、QQ等即时交流的软件或者游戏软件、浏览器,对其他的应用几乎一无所知,最常见的就是不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和收发邮件。

3.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的要求。从前面一系列的分析来看,教师在整个信息化教学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既要提供教学的资源素材(制作或者搜集),又要指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任务,还要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考核学生。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大大加强了。在信息化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的是使用信息化技术。一方面,大部分教师不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对信息技术手段接触不多,要娴熟地运用到课堂当中,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学习这些技术,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很多老师,特别是年级较大的教师和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显得尤为力不从心。

如何破除这些制约?一个基本的原则是立足现实,化整为零,逐步发展。

基础设施方面,在有限的资金中,首先完善最迫切,最实用的设施。资金永远是有限的,在中职的信息化教学中,不是跟随潮流,把资金堆积在一些过于先进,目前还无法使用的设施设备上,而是尽量整合目前的设施设备,使之成套化,系统化,在教学的日常中可以应用才是最为实在和紧迫的。

针对学生信息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不能过于急躁。急于求成,反而于事无补。这种情况不是天然的无法改变的缺陷,通过教学和学生的努力还是可以改变的。一个办法是在课程中多使用信息技术,用得多了,学生也会慢慢地熟练起来。学生熟练了,就会增加兴趣。还可以尽量实现课程教学的真实情景化,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来教学,按照岗位职责要求来考核,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自主性,进而提高使用的水平。

相对而言,老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在信息化教学中处于中心的地位,但是要解决却任重而道远。当然,我们不能望难而却步。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是:以赛促教。教师通过参加一系列的信息化教学比赛,比如微课大赛,录课大赛,教学课件大赛,教学软件设计大赛等等。虽然这些比赛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并且不一定会获得成果(奖励),但是教师在参赛的过程中会学习到相当多的信息技术。在参赛的压力下,学习的动力相当强劲,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在教师熟悉使用后,就会慢慢地迁移到日常的教学中,从而逐步实现日常教学信息化。另外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加强教师的专业学习。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比学校要广泛深入得多,对信息化的新技术也要更加敏感,也更贴近行业的发展要求。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到企业学习和参加实践,促使教师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

三、结语

教学信息化是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艰巨的任务,但是如果可以战胜这个困难,职业教育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在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俄、印等国家和地区都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特别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选择,力求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优势”。同时也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到2020年“职业院校校园网覆盖率”和“数字化资源专业覆盖率”都要达到100%。从“规划”中,可以看出这也是中职学校发展的一个难得机遇。作为一线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增强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不断学习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已有的条件下,逐步地加强课堂教学的信息化,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的信息化衔接,使得职业教育也可以站在信息化的潮头,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更加具有创造力的现代信息技术人才。

[1]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一期,P27.

[2]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J].教育研究,2015年第11期,P77.

[3]山西大学的宋卫华.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角色》中对信息化教学中教师的职能进行了总结,达6种之多.

[4]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8):5-11.

[5]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7-15.

[6]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7]林书兵,张倩苇.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9):103-109.

[8]何克抗.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8,(7):1-9.

[9]宋卫华.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角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113-115.

猜你喜欢
中职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