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锦遐
小议怎样写评语
崔锦遐
每学期的期末,看到班主任们忙着写学生评语,可写来写去,不知写什么才好。硬着头皮写完了评语,学生又不屑去看。面对这个难题,该如何是好呢?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何在?写评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老师们该如何在写评语上狠下工夫?写评语是否也需进行大力改革?
学生评语;“清凉油”式;“罪状”式;“足赤”式
为学生写评语,是班主任每学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似乎没有值得议论之处。但是从小到大,每到学期结束,班主任却都要为如何填写学生的综合评语而发愁。以往我认为不就是写一段话吗?无论用心或是不用心,家长都未必会认真阅读,在我看来,他们最关注的莫过于孩子期末考试的成绩,所以对于这项工作我认为是一个累赘,也是一种形式,所以我总是大体上就把全班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评判等级,草草了事,好学生套用许多冠冕堂皇的词汇大肆夸赞,把一些学习差的学生说的一无是处,评语就变成了写给家长的告状信等等。然而,认真思揣,则好些与此有关的问题,不见得凡写评语者都已明白。如:为什么要给学生写评语?写评语的本意是给谁看的——给家长?给学生本人?给旁人?评语应该对看者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答案,应是:它固然有向家长通报其子女在校的学习、思想品德情况的用意,也就是说给家长看;此外,谁要了解这个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学习、思想品德情况,就给谁看;而根本目的,是给学生本人看,使之从评语中了解自己当前或某个大的阶段(如小学毕业、初中、高中毕业)诸方面的主要情况,以利今后的行止。由此可见,为学生写评语的目的、意义,非同小可!但是,就所知的事实看,学生对评语予以关注者不多,心存厌恶者却不少,起不到符合上说目的的作用。简言之,是由于评语大有问题。那么问题何在?
(一) “清凉油”式 这种评语,不管张三李四都“适用”。它如同清凉油,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头胸腿股,凡有痛痒,均可搽擦,虽无显效,也绝无危险。诸如“学习比较努力”,“一般来说,尚能遵守纪律”,“上课有时开小差”等评语,看者只能得到一些含糊的概念,却得不到明确的要领,虽无损失,也无收获,等于身有痛痒,抹了一次清凉油。
(二) “刻板”式 这类评语,不论张三李四,不论何年何期,前后的语句,都大同小异。学生似乎是一堆“静止”“守衡”的物体,久久无进也无退。这种评语,有如刻板复印的。
(三) “足赤”式 本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青少年学生!但是,在某些老师所写的评语里,学生就有“完人”。如:家长有些来头的学生,或家长与写评语者有“亲密”关系的学生,必然似“足赤”的“金子”。这类评语使当事学生觉得自己原来就是“出类拔萃”、优人一等或几等的人,对评语中所罗列的“思想进步”“学习努力”“尊师爱友”等谀辞,不屑一顾,而骄满日增;清醒的旁观同学则认为老师看人行事,弄虚作假,心存不服,同时,鄙弃老师给自己写的评语。
(四) “罪状”式 有的学生本质主流本好,不过,由于调皮有些“名气”,以致成了某些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眼中钉”,因而评语所列的尽为缺点、错误,一无是处,俨然一纸“罪状”。事实上,在中小学学生中,确有屡教不改的“顽生”,但彻里彻外皆坏者,是极少数。“调皮”的学生,思想言行往往有“闪光点”。这种“闪光”的东西,老师要有洞察入微的慧眼,无私无袒的精神,方能看到。如果先入为主,意气用事,所得的结论,百分之九十九靠不住,而影响幼苗成材的负效应,却既深且大。
那么,评语到底应该怎样写?
下面抄录黑格尔当年在神学院毕业时一个老师为他写的评语,或能给对此存疑者,有一定的启导:
黑格尔,健康状况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名优秀的传教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这则评语抓住特点,总揽其人,体察入微,有决有断,既多肯定,也有否定。在涉及事业、前途方面时,概括了他当前及以前的特点,又预显了他以后的发展眉目。据黑格尔说,他当年从神学院毕业后,没有顺理成章地以牧师为职业,而去搞哲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启发于老师为他写的这则毕业评语。中肯的评语对学生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上面所举,是黑格尔在神学院毕业时,老师为他写的评语。举一反三,那么,我们今天的学生在每期、每年,每个大小学习阶段,绝大多数人必有其变化和特点,必有优点和缺点。只有老师具备“教书育人”的精神、洞察入微的眼力,才可以在评论学生时,不致出现上列“四式”的偏差,还学生以本来面目,写出有助于学生成长的评语来。
就所见所知的事实看,在今天以前,学生的评语,仍普遍存在上列“四式”或与之类似的其他什么“式”的问题,因此,学生看到评语,或漠然置之,或心存反感,或摸不着边际。另一方面,由于老师受几种“率”(如: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的影响,每个阶段毕业生的评语,所含的“水分”就更多。这都失去了评语的意义、作用。
写学生评语,也亟待大力改革!
崔锦遐,湖南省桂东县沤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