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中的诗意

2017-03-24 10:39:00赵婵
参花(下) 2017年1期
关键词:伯纳德弗吉尼亚诗化

◎赵婵

解析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中的诗意

◎赵婵

《海浪》现在被公认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诗化小说理论成熟之后的巅峰之作。它的写作视角、内容、文章结构设计等都与众不同。本文从弗吉尼亚·伍尔夫诗化小说的理论及其特点出发,分析《海浪》中的诗化语言,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巨著“丰富 、新奇和诗意的光芒”。

弗吉尼亚·伍尔夫 《海浪》 诗意

一、引言

《海浪》现在被公认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诗化小说理论成熟之后的巅峰之作。它的写作视角、内容、文章结构设计等都与众不同。但是这部小说在刚出版时却引起了文学界极大的争议。欣赏者称赞其为:“丰富 、新奇和诗意的光芒”,而指责者则评价其为“空心的作品”,不知所云。本文从弗吉尼亚·伍尔夫诗化小说的理论及其特点出发,分析《海浪》中的诗化语言,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巨著“丰富 、新奇和诗意的光芒”。

二、《海浪》中的诗化语言

(一)提倡叙事“内心化”

伍尔夫曾经批判传统小说的叙事“占统治地位的不是俄国的茶饮,而是我们的茶壶;时间是有限的;空间是拥挤的”。她认为传统小说的叙述过于专注事物的形式,把写作模式强加在作者身上。例如写将军,必然描述将军的府邸。她在《论小说的重读》中也指出,“书的本身并不是你所看到的形式,而是你所感觉到的激情。”她提出:“让我们按照原子坠落到人们心灵上的顺序把他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来追踪这种模式,无论从表面上看它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协调。”(摘自《狭窄的艺术之桥》,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简而言之,伍尔夫提倡小说应该关注“情感之间的相互关系”。她的这一写作观借助伯纳德在“人生”成衣的经历,阐述了自己的诗化小说的写作模式。小说中,伯纳德希望成为一名作家。他到一家名为“人生”的裁缝店学习制作衣服。起初,他进了一间热闹的房间,里面人头攒动,但是他却失望地发现里面的人要么“面目不清”,要么“毫无特征”。后来,在一位太太的指引下,他进入了一间密室。他发现这间屋子的人彼此间交谈诚恳、坦率,就像“在柔软的心灵上包了一层外壳,发出珍珠的光泽,灿烂耀眼,任凭感觉的利喙怎么啄都啄不开”。伯纳德很快学会了制作一般的衣物,但是他却发现这些建立在精确测量基础上的衣物不过是图方便的产物,是一种“欺骗”,而他现在所掌握的技巧无法捕捉生命的潜流。伯纳德意识到“生命的圆球……绝不是摸上去硬梆梆、冷冰冰的,而是包着一层薄薄的气膜,只要一挤它便会整个爆裂。”最后伯纳德在回忆过去时,他所遇见的那些人脸又纷纷再现,各具特点,在气膜上留下了她们的美。伍尔夫用伯纳德初进成衣店遇到的“面目不清”“毫无特征”的人暗指传统小说家塑造的小说人物、事件。他们看似真实记录了一切,实则没有特点,刻板,呆滞。伯纳德进入密室后,发现他现有的制衣技巧无法捕捉生命的潜流,象征着现有传统小说的叙事及写作技巧已经不适应“先锋”小说的发展,无法充分表达人物内心思绪的暗流。伍尔夫还用 “在柔软的心灵上包了一层外壳”、却无法用感情的利喙将其啄开的“形状像一个圆球的固体物质” 以及“包着一层薄薄的气膜”的“圆球”两个意象分别代表传统小说的写作方式以及诗化小说注重人物内心思绪流动的写作方法。最后,伍尔夫通过伯纳德的觉悟,以及后来他回忆时呈现在气膜上那一张张生动的脸告诉读者诗化小说完整的写作模式,即叙述内心化的写作模式。

(二)透视以及多维网状叙事的运用

伍尔夫在《小说六型》中,根据不同小说对人物内心思绪的关注程度将小说划分为六组,并指出不同类型的小说运用的透视法各具特点。伍尔夫的透视法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视角、观点及想法,二是指绘画中的透视。透视又进一步分为“外部场景透视法”,即平视、斜仰视、斜俯视。平视的视角视域最小,但是最符合客观情况;斜仰视视域介于平视及斜俯视之间,描写时呈现远景高大的特点;斜俯视视域最广,景物全而清晰。《海浪》充分运用了绘画中的透视原理,使小说诗意盎然。小说一共分为九部分,每个部分开始,伍尔夫都精心安排了一段唯美的景物描写作为引子,引出不同角色对自己一生的追述以及伯纳德的总结。她运用了“外部场景透视法”中的俯视法,从全知全能的角度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天之内太阳升起到落下、海浪以及一座花园变化的唯美场景,让读者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花草的荣衰以及周围场景的变化中感悟生命的流逝。

除了“外部场景透视法”,透视还包括“内在心理透视法”,即目点从小说人物出发,以人物自身思绪流动为核心的“心理意识透视”以及从作者目点出发的,可纵观全景的“心灵透视”。《海浪》的叙述是两种内心透视的完美结合。“心理意识透视”体现在六个人物独白时都以自己的视目为出发点,围绕不同核心发挥,编织成网,构成多维网状的叙事结构。如以“写字的女士”以及“洗澡水激起的丰富情感”为核心,伯纳德产生了一系列的顿悟,这些顿悟串联为一体,揭示了伯纳德对生命的探索。罗达、奈维尔、路易、珍妮、苏珊的独白也有自己的核心。罗达,这个被称为伍尔夫自身写实的人物设置,其核心是“飘洋过海的船队”以及她独自一人在教室所产生的孤独感。她一生都活在自己的世界,用内心和生命感悟生命的真谛。奈维尔思绪发散的核心是“苹果树下的惨死”,他穷尽一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期待终有一天他能“一眼穿透底蕴 ,望穿核心”。路易独白的核心是“蹬脚的野兽”,他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理性的生活秩序。珍妮的核心是亲吻的冲动,她用自己的一生来表达她对肉欲的渴望。苏珊意识的核心是珍妮给路易的一吻,小伙子和女仆的一吻,她一生除了追求“自然的欢乐”外别无所求。“心灵的透视”则体现在伯纳德以无所不能的视角对六个人一生的叙述和总结。不少评论家认为伯纳德其实是隐藏的“伍尔夫”,作者借他的阐述揭示人生的真谛。整部小说“外部场景透视”以及“内部场景透视”有机结合,“心理意识透视”和“心灵意识透视”紧密交织,构成了一个立体式多维网状的叙事结构,这个叙事结构充分体现了诗化小说的写作特点。

三、结语

《海浪》作为伍尔夫诗化小说的巅峰之作,融汇了诗化小说的种种特点。本文仅仅从叙事的视角以及叙事结构两个方面对这部小说的诗化语言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小说本身的诗化语言的展示不只有这些特点,还包括了象征的运用,伍尔夫对人生、宇宙、多个自我等哲学问题的思考,以及小说景物描写中那些充满诗意的语言构造出的绚丽多彩的、空灵的世界等。弗吉尼亚·伍尔夫用自己的作品再次向世人展示小说和诗歌是可以无缝对接、完美结合的。《海浪》不愧是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完整地呈现了伍尔夫诗化小说的理论体系和特点。

[1]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和小说家[M].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林德尔·戈登.弗吉尼亚· 伍尔夫: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M].伍厚恺,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瞿世镜.伍尔夫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刘冬杨)

赵婵,女,研究生,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

猜你喜欢
伯纳德弗吉尼亚诗化
新词入诗重在“诗化”
中华诗词(2022年11期)2022-07-31 05:31:00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40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12
难以捉摸的老虎
《伯纳德小姐说》:你们人类啊
谢丽尔的生日是哪天?
知识窗(2015年7期)2015-05-14 09:08:20
难以捉摸的老虎
废名诗化小说的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