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成长

2017-03-24 04:42李宏亮
江苏教育 2017年79期
关键词:育德班集体群体

李宏亮

【点评】

新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成长

李宏亮

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是引导和促使人做成一个“人”,班级是人的聚合,而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聚合而成的群体自然会存在着交往与互动。对于新班主任而言,如何把自然存在的班级,建设成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德性生长至关重要。从一般意义上说,班级活动是育德的载体,在更高层面上,它还应该是育德过程本身。因此,班级活动需要班主任的智慧与能力,更需要所有班级要素的融合与共生,这其中,保持班级活动的教育性、设计感、参与度和文化味非常重要。

班级活动;班集体;道德教育;班主任

教育是关乎人与未来的事业,引导和促使人去做成一个“人”,则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鲁洁)。对于刚刚走上班主任岗位的新教师而言,如何建设一个好的班集体,如何让班级的教育指向人的“成人”,是非常重要,也是值得研究的话题。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班级为什么存在、怎么存在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问题。在班级授课制下,班级的存在是一个原初的事实,也是一个前提,每个学生和教师都会自然进入一个班级。然而,此时的班级只是一个“在着”(being),还缺少其教育学的意义。当进入班级的教师、学生与群体之间相互交往,班级就有了“生存”(existance)意蕴。从词源来看,existance是由 ex(out)和sistere(stand)组合而成,其本意是 standout(站出来),所以,班级从最初的“在着”到之后的“生存”,最为重要的元素便是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的介入。从这个意义上说,班集体建设乃是主客观相遇后的一种创生,它需要班主任的智慧与能力,更需要所有班级要素的融合与共生,这其中,班级活动是至关重要的组成,它既是主客观相遇的纽带,也是师生交往与发展的平台。

一、活动,属于生动的人与群体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正是人在其类本质上始终具有自由且自觉活动的特质,所以旨在育人的教育必然需要活动的介入。客观而言,在班级德育中,活动始终具有不可代替的育人价值,这既是众多实践经验的凝练,也是人与群体发展的理论必然。作为一个新班主任,不仅需要在直观经验上感受到班级需要活动,更要在理论上厘清自己的班级生活建设为什么以及怎样开展活动。

1.活动引发人与群体的自我期待。

班级是人的聚合,而人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聚合而成的群体自然就会存在着交往与互动。“人能超出他的自然存在,即由于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区别于外部世界”(黑格尔)。当一个新的班级诞生,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教师和学生,都会自然而然地去思考,我在这个群体中是什么样的?这个班级于我而言意味着什么?对于班主任而言,也会思考,这个班级是怎样的状况?班级可以是什么模样?而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要借助活动来实现。

其一,活动可以让师生在班级中深度相遇,从而发现自己,也发现他人。随着新的班级生活的到来,师生会相遇在班级之中,此时,大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寻找合适的方式去接近他人、融入群体。这就是班级活动的首要价值所在,即为师生的相遇创设平台,并让师生都能以自己设想的美好方式来与人相遇。一个好的班级活动,可以让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以愉悦的身心相遇,反之,则会让身处一室的彼此感到局促,甚而是难堪。因此,在班级建立之初,开展一些旨在促进师生相互了解的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各种破冰游戏、合作劳动等等。

其二,活动可以引发师生对班级模样的期待,从而形成共识,共建班集体。如前所述,班级最初只是“在着”,它要走向“生存”,就需要班级成员对其加以发现和定位,并为之而努力建构。任何一个班级活动,都是对班级形象的一次描绘,活动之中的师生会因为各自的理解和收获,形成对班级发展的进一步期待,并为之继续努力,使得班集体在持续的活动中不断得以塑造,继而清晰,成为群体共同的价值符号,并反过来影响每一个身处其中的教师和学生,最终形成班集体与师生个体的价值共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活动视为班集体建设的必由之路。

2.活动实现人与群体的相互确证。

人的自我发现与期待是人走向成长的起点,班集体的建设同样如此。活动的最初意义在于引发人与群体的自我发现与期待,而活动的另一个价值则在于可以实现人与群体的相互确证,即以活动的方式帮助人和群体对最初的形象期待进行确认。当师生都有了一段时间的班级生活,就会去思考,我在班级中的这个样子是否合适?班级中的其他人是否喜欢我的样子?班主任也会思考,我这样带班,学生是否接受?这样的班集体是否优秀?这些思考涉及自我确证的问题,同样需要活动来加以解决。

我们知道,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自我期待与形象塑造都需要在社会关系的观照中加以实现。具体到班级德育工作,我们就不难理解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班级中的群体确证,而班集体的形象同样需要每一个师生的确证,这种个体与群体的相互确证,必然需要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交往,这就离不开活动的纽带作用和浸润作用。

其一,活动可以让师生与班级保持“在场”。形象与价值的确证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持续互动。如果一个班级没有经常性的集体活动,那么学生就会习惯于自我的生活小圈子,不断重复着自我期待,缺少他者“在场”所产生的支持力,容易懈怠,甚至“走偏”。同样,在班级层面,班主任如果没有经常性的活动参照,就会一直认同自己的最初班级设想是完美的,缺少了学生“在场”的影响力,容易孤芳自赏,甚而独断专行。活动的价值在于可以让教师与学生、个体与班级都能保持一种张力性存在,你看到了我,我也在关注着你,彼此“在场”,从而彼此影响,相互支撑。

其二,活动可以滋养师生与班级的价值共识。班集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它是在不断地互动与审视中,逐步建构的。以班级精神为表征的群体价值在师生个体中的认知、认同与践行同样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建构过程。活动的意义在于可以引发师生和群体对彼此价值关切的持续关注,进而在活动中进行协商与优化,逐步形成共识,并内化为彼此的价值认同。基于活动的价值交往,本质上也正是个体与班级相互确证的过程,即个体在群体中获得了观照与支撑,群体则在个体身上获得了理解与践行。

3.活动助推人与群体的共同生长。

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在于引导和促使人去做成一个“人”,因此学生的成长理应成为班级德育的最大诉求。“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马克思)。由此,学生的发展便不可能是一个模具之下的反复打磨,而是在生动的历史场景中的自由行动。那么,学生就会思考,我还有哪些方面要完善?如何在班级中发展自己?作为班主任,同样会思考,班级能为学生的成长做些什么?班级怎样支撑学生的发展?这就涉及一个生长机制的问题,对此,马卡连柯的回答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而活动则是集体教育的最好平台。

其一,活动可以让集体动起来,从而为师生营造多样的生活场景,激发新的生长动力。生长不是从设定目标、努力行动到实现成长的线性关系,生长的特质在于其过程的灵动性,对于学生和班级而言,其生长都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班级生活中有生活场景的灵动再现,使班级生活本身就能呈现出多样的成长情境。班级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各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师生在集体中,以自觉的方式,自由地交往,在彼此的观照中,重新发现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其二,活动可以促进师生与班级的持续“互构”,在集体中,发展个体,最终又带动集体的发展。班级活动让师生与班级深度相遇,从彼此观照到相互交往,从形象期待到价值共识,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与班级的“互构”过程。活动让师生和班级保持“在场”,从而使得师生在集体中能够进行充分的对话与交往,进而以彼此的认知来修正各自的价值理解,并在活动中达成共识,进而实现以共同的价值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师生都发展了,班集体自然也会获得相应的发展。

二、班集体建设观照下的活动设计

有别于一般活动,班级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它是为育人而在,必然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活动目的与功效,班级活动的设计存在着不同的评价维度,但是对于新班主任而言,班级活动设计需要关注的主要是基于学生发展的班集体建设。当下,要让班级活动最大限度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切实关注以下要素。

1.班级活动要有教育性。

班级活动是育德的载体,在更高层面上,它还应该是育德过程本身。在一般意义上,活动作为育德载体,其自身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与育人目标保持一致。这种教育性的活动属性,就决定了班级活动的设计有着内在的价值约束,即必须为了实现国家的育人目标,融合学校的育人诉求和教师自身的育人理解,进行科学而规范地设计和实施。在更高层面上,班级活动的教育性意味着活动本身也是育德过程,即让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都成为育德行为,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整体谋划班级活动的开展,以总的育德目标,引领和规范每一个活动以及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比如,新班级的第一个活动往往都是学生的相互介绍,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说一下来自哪个学校、姓甚名谁,最多加一个兴趣爱好。这对于一般的社会交往而言,似乎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可能要共处3年或是6年的人而言,这样的相遇就会显得过于简单。在心理学中,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它会深深地影响后来的交往,甚而形成难以消除的刻板印象。因此,即便是班级的第一次见面会,教师也要对活动的教育价值给予高度关注。在班级德育工作中,师生的自我介绍,在某种意义上不只是一种个人信息的告知,而是一种自我形象的社会塑造,换言之,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自己所期望的形象印记。从这个理解出发,即便是第一次见面会,也需要从班集体建设的整体思路,从班级整体育人的目标和诉求出发来设计,需要提前引导学生从自我角色定位、自我发展与班级关系等维度来设计自己的自我介绍,这样的活动便不再是简单的相互认识,而是在引发个体自我审视的同时,实现了对班集体形象的初步描绘。

2.班级活动要有设计感。

人的活动是自觉而自由的,活动要引导和促使人能够成为“人”,就需要教师对班级活动进行科学的设计。所谓设计,通俗理解就是为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教育设计的基本取向分为理性的教育设计和创造性的教育设计,前者强调活动的可测性,重视的是技术过程与规范,后者则强调过程的独特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就班集体建设视野下的班级活动设计而言,需要整合这两种基本取向,一方面,因为学生的能力差异较大,德育活动具有相对稳定的目标指向,所以班级活动要关注活动设计的目标给定与达成,重视环节的科学衔接;另一方面,因为学生的参与意识强烈,加之育德更需要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所以班级活动还要关注活动设计的开放性、情境性和参与者的创造性。在情境育德和主体育德的理念之下,新班主任适宜采用“置身于其中的设计”(designing within)方式,即活动的设计向参与者充分开放,在活动之前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出相对稳定的活动程序和内容;活动之中在遵循一般规范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参与者的现场表现,注重活动的交往特质;活动之后积极呈现参与者的活动感悟,形成后续活动的基本设计思路,注重活动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强调活动的设计感,是针对当下很多班级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过于随意而言的,它不是要固化班级活动的形式或内容,而是要克服当前不少班级活动内容过度迎合时事、形式过度迎合大众的错误倾向,强调班级活动的设计感,就是要借助先进设计理论的支撑,通过科学的教育设计,使班级活动内容能聚合师生的共同愿景,形式能整合社会的多元文化,从而让每一个班级活动都能展现出一定的仪式感,释放出一定的教育力量。

3.班级活动要有参与度。

班级活动是人的活动,更是群体的交往,所以,班级活动永远不能只是班主任的“独角戏”,也不应该是少数学生的“舞台秀”,而是需要最广泛的学生、家长甚至是社会要素的参与。“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卡西尔)。加之,人不是一种孤立的唯一的存在物,也不是一种静止的绝对的存在物,所以人总是在关系中存在,并通过活动来表现自己在关系中的存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活动属于生动的人,而人也必然属于丰富的活动。

班级活动是育德的载体,也是育德的过程,更是班级生活的主要样态,教师和学生既是育德的对象,也是育德的主体,更是班级生活的核心要素。所以,班级活动的实质其实就是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班级生活要素的真实的社会交往,师生在交往中看到彼此,在交往中成就彼此。基于此,班级活动要有参与度,意味着班主任要了解班级学生、家长的活动能力,了解学生和家长的发展诉求,了解活动环节的育人价值,了解班级活动的支撑资源,从而能够以统筹的方式,整合各种德育资源以确保班级活动的有效呈现。具体而言,其一,是要做好存量分析工作,对于学生和家长的活动能力、擅长领域等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从而让班级活动的设计有据可依。其二,是要在活动程序上做好设计,保持最大程度的开放,同时加强资源流动机制的建设,既要为每个要素的进入创设条件,也要确保每个要素都能获得均等的机会。其三,是要在评价制度上做好文章,让参与者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进而产生新的期盼。活动育德强调活动本身就是育德过程,班级活动要有的参与度,不仅是要有参与的量,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参与的质,活动参与是广度与深度的结合,活动育德是面向全体与面向未来的结合。如此,班级活动就能实现个体发展与班集体建设的有机融合。

4.班级活动要有文化味。

教育是文化的传递,道德教育更注重人文化成的浸润。当下的班级活动“应景”的很多、“功利”的也不少,真正能给予学生一种文化浸润与文化滋养的却不多。作为新班主任,自身对教育有着最初的憧憬,有着与学生最为接近的文化场域,同时,学生对新的班级往往有着最美好的期盼,也做好了重新出发的心理准备,所以,在新班级的各种活动中,文化味道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素。

班级活动的文化味,就是指班级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能够在可见的文化情境中,以可行的文化方式,促进师生的文化交往,在文化传承中引发师生的道德生长。具体而言,其一,班级活动要善于创设文化情境,让活动在文化中进行,让德性生长在文化中发生。比如,前面提到的自我介绍活动,许多教师习惯于在黑板上写下“迎接新学期”就行了,但是如果我们把教室移到校史馆,在学生自我介绍前,展示一些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回忆性图文,为学生营造一个“我与学校在一起”的文化情境,那么学生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其二,班级活动的形式要有文化多样性,内容更要有文化的积淀。把自我介绍的文化内容从“新的开始”引申到“这不只是你的开始,更是你对学校发展的接力”,那么这样的开学活动就有了更深的文化期盼与育德价值。其三,班级活动不必苛求外显目标的精准达成,而是要注重文化交往的真正发生。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所以班级活动要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重在引导师生基于文化的对话与互动,唯有文化的浸润才能滋养德性的生长。

三、班级活动建设中的教师行动

活动与人和群体的教育价值是双向互动的,在新班主任的班集体建设中,需要关注富有教育性、设计感、参与度和文化味的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而所有班级活动的开展又会对新班主任的教育行动提出积极的行动诉求。在活动的视野中,如何提升新班主任自身的行动力呢?

1.善于在学习中寻找自身的立足点。

教育是指向人的发展的活动,而每一个人(学生或教师)的发展都具有其独特性,每一个群体的发展也具有其内在的差异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班级的教育活动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它是灵动的,所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是生成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对于新班主任初入职场时的白纸般的教育经历,既存在可以创造自身教育特色的优势,也存在难以直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劣势。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大家关注的往往都是自身的劣势。其实不然,只要善于学习,在接班之前,做足功课,班级活动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教育效果。其一,学习班级活动开展的一般性、原则性的文本,明确自己开展班级活动的基本底色。这是很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学习,新班主任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就容易陷入 “忙、乱”之中,往往会忽视自己为什么要开展活动,以及该如何开展班级活动的基本诉求,因此,提前给自己的班级活动打好底色是至关重要的。其二,学习一些优秀的班级活动案例,给自己的班级活动建设做好备案。这是很多班主任都乐于开展的学习,但是要注意别人的案例是有针对性的,所以只可备案,不可照搬。其三学习当下学校德育发展的前沿理论,努力找寻自己班级活动建设的亮色。教育理论的发展是对教育实践的积极回应和前瞻探索,所以关注最新的理论前沿,对于新班主任而言,既是对过往学习经验的重温,更利于对未来班级发展的设计创新。

2.乐于在交往中发现活动的兴奋点。

活动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在活动中进行,教师的教育行动力提升需要在教育交往中实现。学生是生动的个体,班级具有其独特的群体特性,这些都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重要基础,对于新班主任而言,因为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小,存在很多的共同话语,因此要发挥这些优势,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往、与群体交往。在交往中,新班主任就容易发现班级的学生喜欢什么、关注什么、向往什么,而这些来自直接交往的一线经验正是班级活动的兴奋点所在。如果班级活动聚焦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中就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如果班级活动聚焦学生的关注点,学生在活动中就有了参与的内驱力;如果班级活动聚焦学生的愿景,学生在活动中就容易收获成长。如此,新班主任要乐于与学生交往,并努力创设更多的交往平台,从线下到线上,从学校到社会,从个体到群体,从学习到生活,等等。

3.勇于在活动中创造教育的生长点。

班级活动是育人的活动,所以班级活动是需要教育性和设计感的,它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动起来,而是要追求教育“活”起来。因此,对于新班主任而言,通过前期学习明晰的教育原则和积淀的活动素材,需要在自己班级的具体活动中进行实践,让活动本身去检验和发展自己的教育原则,让活动本身去修正和丰富活动素材。换言之,就是要在自己的班级活动中,促成自身前期文本体验与活动经验的对话,促进他人活动经验与自身活动经验的对话,在对话中找寻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他人与自我的差异,从而明确自身班级活动的新空间在哪里,自己班级教育的新的生长点在哪里。这里不仅要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更要有辩证否定的勇气。其一,尊重理论,更要创新实践。前人的教育理论成果是根植于过往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探索,有其正确性,所以要善于学习,但是班级德育工作是极具差异性和时代性的,所以教师更要在汲取教育理论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善于在实践中,丰富自身的教育诉求,从而促进班集体的成长,也促成教育理论的生长。其二,善借于物,更要打造本色。班级教育指向个体的特色发展,班级活动则必然融入班主任的个性色彩,所以新班主任要有充分的职业自信,在善借于物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体现自身教育本色的班级活动,这是班级发展的生长点,也是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生长点。

“活动是生命的本源意义之一,生动的人格必然属于全面活动着的个体”(辜伟节)。在学校道德教育之路上,班级活动对学生德性生长的意义不言而喻,作为一名新班主任,需要不忘初心,恪守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教育的自我理解去成就人的德性生长。

G416

A

1005-6009(2017)79-0014-05

李宏亮,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02),教育学博士,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猜你喜欢
育德班集体群体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我爱我的班集体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