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实验中学 付 婷
守住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实验中学 付 婷
语文老师应守住语文课堂的本真——语文味。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能够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重视语言听说读写的基础训练,完成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任务,又能在老师的指引下走进文本,走入语文,感受母语独特的美感与魅力。老师应铭记“我即语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朗读法,读出“语文味”;落实语言训练,品词析句,赏出“语文味”;重视积累创作,写出“语文味”。
语文味 朗读 品词析句 积累创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现今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花样”打着“人文性”的旗号走进语文课堂,一堂课看似包罗万象,热闹非凡。繁华过后,细细沉思,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收获少之又少,语文学科表面上成了一门“综合性”学科,惟独失去了其最初的本真——“语文味”。
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缺少“语文味”的语文教学小则无法完成学科的基本教学任务,大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所以,守住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应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责任。
“语文味”概念的提出者程少堂先生说:“就语文教学而言,如何落实新课标的任务,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不能忘了语文课还是语文课。换言之,无论你运用什么新观念新方法,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我认为所谓“语文味”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能够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重视语言听说读写的基础训练,完成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任务,又能在老师的指引下潜心会文,在鉴赏词句的过程中品悟文字之美,感受母语独特的美感与魅力,提高审美力、鉴赏力、感悟力。
(一)教师应有“语文味”
语文老师应时刻铭记:“我即语文。”语文老师自身的文学底蕴以及在课堂中的表现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否具有“语文味”。试想,一位知识面窄小,语言苍白干瘪的语文老师按部就班地解读教材如何能引发孩子的共鸣?反之,一位学识渊博,在课堂上能够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的老师才能真正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品词析句、感情悟理。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一度在语文界流传甚广。语文老师在平时需广取博览,加强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只有我们老师身上散发出“书香气”“语文味”,学生才能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在语文的天地中自在徜徉。
(二)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
1.书声琅琅,读出“语文味”
“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余映潮语)朗读就像一座桥梁,让学生走入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当琅琅书声贯穿课堂,学生便有了独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例如在杜甫《春望》的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就是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以读代讲,以讲促读,从而把握诗的景与情。课堂实践中,首先,我节奏、停连、重音、语气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而后通过听读、范读、自读、齐读、评读、演读等多种方式,感受了诗歌的音乐性、节奏美,带领学生走进了国都残破,春城草深的长安,走入了诗圣杜甫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内心世界。
2.品词析句,赏出“语文味”
文章的文字之美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要求我们须重视语言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在散文名篇朱自清的《春》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抠词抠句,潜心会文。讲解“春草图”时,通过圈画关键词,学生自我品读,教师引导讲解来感受作者笔下与众不同的春草。例如:赏析“钻”字来感受小草的生命力;用“嫩嫩的”写春草的柔嫩的质地; 用“绿绿的”写春草明丽的色泽;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生机勃勃长势。讲解“春雨图”时,抓住“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从比喻和排比的角度去品味雨丝的细密、闪光、细长。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学生仿佛揭开了语文的神秘面纱,置身于“语文味”的殿堂中,含英咀华,鉴赏力、审美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积累创作,写出“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素材的老旧和匮乏是学生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让文本成为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入选课本的文章中不乏名家名篇,这些文章经过岁月的洗炼在文学史中熠熠生辉。它们的编排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筛选的,具有典型性、教育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用好教材,积累作文素材,提供写作的范例,做到学以致用。
朱自清的《背影》从平凡的生活选取了“背影”这一意蕴丰富的素材,通过典型的小细节折射出深沉无言的父爱,月台上买橘送别这一经典场景感动了千万读者。在课堂教学中,在与同学赏析完这一片段后,引导学生思考:你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典型细节体现亲情?这一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畅所欲言,提出了:父亲佝偻的背,外婆的白发皱纹,母亲剖腹产留下的伤疤等见解。思路开阔后,我又顺势让同学们拿出纸笔,运用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的方法将你印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当堂写作结束,请几位同学朗读自己的写作片段,许多学生都感同身受,有几位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语文教学应立足于文本,但也不能拘泥于文本的欣赏,应打开思路,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例去发现生活之美,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这本来应该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然而,现今教学的各种“偏航”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大声疾呼,寻找缺失的“语文味”。“语文味”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自然引申,是对语文本体的本质回归,是对本色语文的毅然坚守。守住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需要教师有丰厚的语文素养,展现出语文独有的精、准、美的“味道”。“语文味”“源于文本,扬于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应让读书声贯穿始终,在书声琅琅中“读”出语文味。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地走进文本,沉入文字,品词析句,“品”出语文味。最后,让文本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在积累创作中“写”出语文味。
【1】程少堂.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深圳:语文教学通讯,2001(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人云.“语文味”与语文课程标准【A】.华龄出版社:刷新课堂,2002
【4】马恩来.“语文味”: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J】.深圳教学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