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王玲
如何将知识、能力、素质合而为一,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会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全面实施会计行业人才规划、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工作。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对其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研究,寻求有效的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以提高会计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要为目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如何在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激烈竞争中培养出满足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会计人员,是当下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意识
会计专业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专业,其课程体系成熟、专业化程度高、同质化教育现象严重。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重庆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知识的宽泛性和能力的灵活性,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开设的课程较少,其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意识。
(二)缺乏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
目前,重庆科技学院会计专业虽然与多家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其校企合作机制尚不完善,深度合作难度较大,没有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作用。
(三)缺乏新进教师
重庆科技学院现有专业会计教师17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0名、讲师4名。由于引进高级会计专业教师和会计博士难度较大,学校近两年一直没有引进新教师。而现有的教师逐渐老龄化,新鲜血液不足,教师队伍未能及时进行新老更替。另外,会计专业教师工作量饱满,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四)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
目前,重庆科技学院会计专业虽然具有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电算化实验室及相关软件等会计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但相关教学软件各自为阵,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由于各个单位所需会计人员有限,而学校会计专业每年都有两三百学生毕业,且会计工作具有保密性。因此,学生只能自己联系单位,分散实习,但这不便于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实习。
(五)缺乏人才培养质量追踪机制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学生毕业之后,学校缺乏与就业单位的联系,没有对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追踪。因此,学校不能很好地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不能根据就业单位的会计人才需求调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及教学方法等。
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探索适合重庆科技学院发展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德优品正、业精致用、拓新笃行”的会计专业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根本,制定校企深度合作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上,既要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又要培养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会计人才,更要培养能够适应管理环境、会计环境变革的创新型会计人才。在培养层次上,不要盲目追求培养层次的升级和会计学生规模的再扩大,而要专注培养质量和特色培养。
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成为职业会计师所应具备的厚实基础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结合重庆科技学院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要求中的培养目标,要增加能反映学生毕业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职业成就。在原有的培养目标基础上,将其修改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会计和财务专门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能够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及相关领域工作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5年后,预期会考取中级会计师或能当上单位的会计主管。
(二)创新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是全面提高本科会计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职业能力驱动下的会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为“1+5+2”模式:“1”是指1个专业基本导向;“5”是指5个核心能力,即财务会计核算能力、成本核算及控制能力、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能力、纳税申报与审计能力、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能力;“2”是指2个结合,即一专业与二专业结合、理论与实践教育结合。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元化。
1.创办ACA会计实验班,打造会计系精英
重庆科技学院与IAS英中联合创办了ACA会计实验班,并为其制订了专门的培养方案。利用ACA的国际平台,采用“学历+国际执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在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管理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为将来学校会计专业向国际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成立重庆市立信中职学校与重庆科技学院对口贯通“3+4”分段会计专业
2015年重庆市推行中职本科对口贯通“3+4”分段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符合条件的初中毕业生进入试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学习3年后,经转段考试合格,可转入对口的本科院校学习4年。在7年学习期间,由试点本科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建立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系统地培养本科层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全面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重庆市教委、中职学校和地方高等院校都在努力打造中职学生向上成才的通道,从而推进中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机衔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递进体系。在此基础上,重庆市教委启动中职与本科“3+4”分段人才培养工作,成立了重庆市立信中职学校与重庆科技学院对口贯通“3+4”分段会计专业。
3.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对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把实践和撰写毕业论文有效地联系起来,学生结合实习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毕业论文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具有研究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大一、大二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和校内项目实践,大三、大四让学生直接到合作的企业实习,并且在大四的实习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1]。实践应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校企合作应呈现多样化、实践性的特点,可通过产教融合、产学对接、社会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学校与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开发由税务局端仿真教学系统、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仿真教学系统、网上认证仿真教学系统、网上申报仿真教学系统以及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仿真教学系统五大部分组成的具有企业完整财税数据业务流程的“财税互联企业管理仿真实验室”。该实验室具有互联网应用、财务及税务信息无缝互联、企业实际业务完全模拟、软件产品教学与企业管理实务课程相结合的特色功能,让学生的校内实训与企业的实际操作无缝相接。学校每年还组织学生参加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航信杯”财税大赛,使学生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得到很大的锻炼。
4.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业成为时代强音,大学生群体已成为创业活动的中坚力量。因此,帮扶大学生创业,提升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从根源上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创业教育可以从师资培训开始,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创业课程,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实际管理经验、系统创业知识等。鼓励学生参加GMC、ERP、挑战杯、创青春等创业实践活动。
(三)完善培养活动
1.树立应用型教育的观念
高校要转型,必须紧密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地方社会发展形成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遵循教学发展规律,开展教学工作,致力于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其次,要重构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观,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最后,要树立现代教学观,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研究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手抓”
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的具体体现。要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必须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手抓”。一是抓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摒弃“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的观念,搭建专业基础知识、知识开发应用、实践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合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平台[1]。加强课程资源建设,重点加强以就业为导向,以石油、冶金行业为特色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建设。二是抓好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紧密结合专业培养要求,拓宽校内外实习渠道,将课内实验、独立实验、专周实训、毕业实习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把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内生产实践教学、实习实训作为重点管理内容。
3.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以生为本”。改革以教师、教材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教师的主导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表演者,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探索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推进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2]。例如,在审计案例、纳税筹划课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在每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开始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做好案例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公开讨论,并就可能质疑的地方进行连锁提问,扩大相关知识点的学习。
4.打造卓越的师资队伍
通过建立长效的交流学习制度,加强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应制定相应政策,和企业联合培养师资力量,安排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3]。其他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到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会计教师每年应到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等进修学习,从而适应会计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只有打造一支卓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优秀的教育团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四)构建质量评价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保障。
1.做好校内自我评估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做好校内自我评估。
2.开展“五评”质量监控工作
构建“评教、评学、评课、评专业、评管理”的“五评”质量监控体系[1]。“评教”要求多方参与,把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学院评教、教务评教与教师自评相结合。“评学”凸显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可以将学生学习投入度与参加创新创业训练、挑战杯比赛、GMC、ERP、“航天杯”大学生财税技能大赛、“用友杯”比赛、赛课计划等相结合。“评课”突出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课程教学团队的参与度、课程的教学改革等。“评专业”强调特色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检查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否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评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的转型,学校的各个行政管理部门、二级学院、系部、教师要充分做到思想一致、行动一致。
3.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借鉴清华大学“CCSS”调查,监控校内教学环节的质量。根据学生实习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学生业务能力的评价,把握事务所的人才需求。与麦可思公司合作跟踪毕业生在行业的表现,动态掌握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认可度。对学校开办的ACA专业进行国际评估,积极与相关的教育机构增强交流、合作,提升教育质量。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是教育改革的目标,又是经济与市场发展的目标[4]。要培养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任重而道远。
[1]秦红.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
[2]王玲.纳税申报实习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3]郭莉莉.地方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7).
[4]王亚萍,王远利.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模式优化[J].会计之友,2010(5).
(编辑:刘姝)
G642.0
A
1673-1999(2017)02-0132-03
王玲(1974—),女,硕士,重庆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税务管理、财务管理。
2016-11-18
2012年重庆科技学院教改项目“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23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