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对策研究

2017-03-24 01:16游敏惠唐妮霞
关键词:政治大学生信息

游敏惠,唐妮霞

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对策研究

游敏惠,唐妮霞

微博具有便捷性、互动性、分众细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条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途径。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表现出对微博政治信息的关注程度不高,独立性较强,参与动机多样,线上线下政治参与结合不紧密以及对微博政治功能认识不明确等特点。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诉求—回应”制度,加强线上与线下政治参与有效衔接,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政治参与;微博;大学生

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是大学生通过微博参与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组成和运行,尤其是影响政治决策形成和执行的一种活动。诞生于2006年的微博实现了手机与互联网的无缝连接,具有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受到人们的追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6年6月,微博使用率达到34%,仅次于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其中,上网年龄比重最大的是20~29岁群体,其中以大学生为主。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状况如何,怎样充分发挥其有效的政治参与功能,促进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有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对于新时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特点

2014年,课题组就在校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情况,在重庆市7所高校中开展了抽样调查,调查采用纸质问卷、网络调查以及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对象的范围基本覆盖了理工农医类、法经史哲教管类以及文艺类等各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包括本专科、硕士以及博士研究生。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2份。调查对象中,男生占36.1%,女生占63.9%;理工农医类占53.5%,法经史哲教管类占37.2%,文艺类占9.3%。调查发现,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征。

(一)对政治信息的关注程度不高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微博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意愿的有效渠道。调查中,对于信息的主要来源,63.0%的大学选择的是网络,15.8%的大学生选择了微博。当出现不满情绪时,50.0%的大学生选择通过个人主页和个人空间发泄,22.0%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微博表达。微博由于其信息的海量性、分众细以及交流互动的即时性等特点,给大学生参与微博政治提供了便利途径。关于是否关注过“两会微博”,27.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两会期间,对“两会新闻”有所关注;32.8%的大学生表示“有一点了解”;40.1%的大学生表示“从来不关注”。关于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多选),52.9%的大学生认为是娱乐消遣(观看视频、购物);50.5%的大学生认为是获取生活事件(搞笑、星座、美食、旅游);49.7%的大学生认为是社交(聊天、更新微博);42.0%的大学生认为是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日记、写心里话、发图片)。在关注微博信息类别方面,36.3%的大学生关注的主要是生活方面的信息;24.9%的大学生关注的主要是娱乐方面的信息,而主要关注政治类信息的仅占16.1%。虽然大学生对微博的接受程度很高,但是通过对微博使用的目的和关注信息类别的比较可见,总体上,大学生通过微博主要关注的是生活、娱乐方面的信息,对政治信息的关注程度较低。

(二)独立性较强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的思维逐渐达到成熟,独立自主性和批判性迅速提高。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虚拟空间较踊跃,但主动发言的较少,发言比较慎重。大学生因在微博上发言拥有“粉丝”人数在50人以内的占45.0%,“粉丝”人数101~200人的占25.6%。大学生在微博上较活跃。对于围绕钓鱼岛事件出现的网络热点话题,围观但很少发言的大学生占70.4%;围观、评论、转发的占20.9%;积极发表言论,充当意见领袖的仅有4.1%。不经常在微博上评论时事的大学生占61.8%,经常评论的大学生仅占7.7%。另外,40.9%的大学生对微博中敏感信息表示出“看到了就看到了”的态度。对于网上发布的突发事件的信息,7.3%的大学生表示不相信,5.4%的大学生表示相信,而59.0%的大学生表示半信半疑,另外还有28.3%的大学生表示相信但不会评论与转发该信息。访谈中,大学生认为由于微博上各种思想言论错综复杂,信息良莠不齐且传播具有多方向性,因此,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需要保持理性状态,对网上发布的信息仔细甄别,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关于意见领袖,76.5%的大学生表示会关注意见领袖的看法,但也保留自己的看法;17.5%的大学生表示不关注;仅有4.9%的大学生认为意见领袖的看法是对的。总体上,大部分大学生对微博上发布的信息都会有自己的见解,不会被他人想法所左右。可见,一方面大学生在参与微博政治事务中独立性较强,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参与微博政治事务过程中较为慎重,主动发言较少而围观居多,大学生在微博政治参与中较为理性。

(三)参与动机多样

动机是在人们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不同,其微博政治参与的动机也呈现出多样性。关于参与微博中的政治事务讨论的原因,29.4%的大学生是因为社会责任而参与微博政治事务讨论,16.9%的大学生是因为自己对讨论的问题比较清楚,12.9%的大学生是为了发泄心中不满情绪,11.4%的大学生是因为个人利益,8.9%的大学生是因为政治理想,还有3.6%的大学生是因为受了别人的邀请。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动机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其原因主要有政治理想、社会责任、个人利益、发泄情绪以及受邀等方面。

关于参与动机,表示“发言没有用”的大学生所占比重最大(49.8%),其次是认为“与自己利益无关”(17.8%),再次是认为“与自身表达能力有关”(16.9%),最后还有9.9%的大学生表示“发言会带来麻烦”。对于“王帅贴”案,39.9%的大学生表示,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不会在网上发言;12.3%的大学生会选择在网上发言。可见,影响大学生参与微博政治事务动机的因素主要是政治效能感,另外受个人相关的利益、表达能力等因素制约。

(四)线上线下政治参与结合不紧密

微博政治参与打破了传统局限,提供了更为便捷性的政治参与的形式。总体上看来,目前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形式主要是政治讨论和政治投票2种形式。调查中,30.6%的大学生表示会偶尔以讨论形式参与,4.1%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以讨论形式参与,65.3%的大学生表示从不参与微博政治事务讨论。31.8%的大学生会偶尔以投票形式参与,经常以投票形式参与的有5.1%,63.1%的大学生表示从来不参与。

关于大学生线上与线下的政治参与程度,调查中,4.6%的大学生不仅在网上进行关注参与,还在现实中参与。其中,从不同学历层次来看,博士生在现实中参与的比重最大,占50%;从不同的学科专业来看,文艺类群体在现实中参与比重仅为7.0%;从不同家庭月收入来看,家庭月收入在15 001~20 000元的群体在现实中参与所占的比重最大,占18.8%。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线上与线下政治参与紧密度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水平、参与形式、学科专业以及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关系。高学历的青年,家庭月收入为中等水平的群体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更倾向于线上与线下结合进行。

(五)对微博政治功能认识不明确

微博政治参与不仅促进了大学生自身发展,还推动了社会的政治文明。调查中,58.8%的大学生表示微博政治参与锻炼了自身语言表达能力;58.9%的大学生表示微博政治参与能有效收集各阶层民意。但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微博政治价值判断认识还不明确。

对于政务微博,49.1%的大学生表示有利于民主,50.9%的大学生表示其只是一个形式,有39.0%的大学生希望领导干部在微博上说的是真话,有12.6%的大学生表示这完全是属于领导干部的个人表演秀,从来不关心网民的问题。从政治监督方面来看,关于“郭美美”等网络热点事件,46.7%的大学生认为微博具有监督功能,35.0%的大学生表示微博仅对网上可疑现象提供调查帮助,12.7%的大学生表示微博不具有监督功能。从民主选举方面看,21.7%的大学生对微博上的选举表示不存在实质的民主含义。从促进政治文明方面来看,36.0%的大学生表示对微博能促进中国政治文明比较难以做出评价。从政治诉求表达方面来看,44.5%的大学生表示对微博是否能促进有效民意表达比较难做出评价;有16.7%的大学生表示微博不能促进有效的民意表达。

劳伦斯·格罗斯曼指出:“21世纪,当互联网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记者、专栏作家、评论员和批评家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座新闻丛林,好坏参半,伪劣共存”[2]。大学生对微博政治功能的认识存在困惑。调查中,79.3%的大学生表示微博上的信息良莠不齐,53.9%的大学生表示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提高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效能的对策

微博政治参与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现实中制度化政治参与模式和政治参与门槛高的限制条件,为大学生广泛参与政治提供了新途径。因此,有效推动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进一步提高当前微博政治参与的效能。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4]任何事物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机制,都难以保持健康的、有序的发展,微博也不例外。第一,完善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在遵循网络立法适时性、整体性、针对性和国际性原则的基础上,创制一部结合网络技术和政治民主的基本法律。内容上看,既要规范网络秩序,又不能妨碍公民政治参与的自由[5]。进一步完善微博实名证制度,对于网上流传的未经官方证实的信息,及时从源头上进行遏制,对故意散播谣言的网民予以相应严厉的法律制裁。第二,借鉴国外网络问政成功经验,促进微博政治参与健康地发展。如英国2009年发布的政府部门Twitter使用指南,美国的计算机欺诈法案,印度修订的信息技术法等。

(二)建立完备的“诉求—回应”制度

安德鲁·夏皮罗认为,政府应当支持一个特别公共网以致力于从不同的观点讨论当天的议题[6]。有27.9%的被调查者表示信息反馈不及时;有44.7%的被调查者表示官民在线互动交流不密切。有些政府部门和领导开通的微博形同虚设,在微博上不发布信息或即使发布信息也未得到及时更新,对微博上的评论和留言置之不理,对广大民众提出的疑问保持沉默或者无视态度。政府应当建立完备的“诉求—回应”制度,对广大民众提问的类型、回应的时间和流程明确公布出来,做到“有问必答,有答必办,有办必督”,通过实际的回复和解答获得人们的信任。如美国在2008年总统大选中,奥巴马和希拉里各自开通微博为竞选拉票。然而,希拉里对民众提出的问题缺乏沟通回应,而奥巴马不仅在微博上发布各种信息,还对民众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回应,此举为他树立了亲民的良好形象,最终助他获得胜利。

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站或者和相关媒体合作,由专业人员对信息进行筛选,然后遵循一定程度,建立完备的回应制度,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效能感,提高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政治社会化水平。

(三)加强线上与线下政治参与的有效衔接

与传统政治参与比较而言,微博政治参与在参与的广泛性和征集民意等方面更具优势。虽然微博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主发展,但是它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首先,微博政治参与不能代表所有的民意。其次,微博信息的碎片化不利于网民深入理解发布信息。微博对每条信息的字数有限制,发布的信息需要高度凝练、简洁,这对网民理解详细的信息造成了一定限制。最后,政府回应机制不到位。一些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只能浏览不能评论,或者不回应等等。

网民在微博上对信息的评论与转发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对政府的行为和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大学生在微博上交往的一切信息都来源于现实,微博政治参与只是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政治参与的延伸与补充,它弥补了现实政治参与范围小、门槛高的不足。同样,微博政治参也需要现实政治参与的互补。因此,促进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有效发展,需要加强线下与线下政治参与的有效衔接。

(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是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3]。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时代精神面貌的映射。目前,大学生对微博上的政治类信息关注程度较低,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感度与热情,从而进一步扩大大学生政治参与程度。

第一,丰富教学方式。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的即时性、方便性等特点主动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端正参与动机。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筛选网上热点话题的案例激发同学们对政治讨论热情,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浏览时政新闻、参与社会相关的热点话题讨论,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逐渐改善大学生对微博政治参与的“低温度”。第二,完善高校微博建设,打造学生博客群、QQ空间文化,形成多维度、多方面的载体合力,构建班级—年级—学院—学校多层次的社区,打造文字、漫画、案例、视频集于一体的网络教育平台,做好线上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衔接。第三,加强网络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还应具有相应的网络信息素质,即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广泛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等。第四,掌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只有准确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蒂芬·列维特指出,在微博上有价值的信息大约仅占4%。在传统媒介中,传播信息者与接收信息者往往都是一对一的关系,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两者的关系更复杂,传播者与受众是一对多或者是一对N的关系。微博在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信息泛滥的现象,更容易造成网民被微博上某些错误信息左右。对此,首先要培养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调查中,有79.3%的大学生表示微博上的信息真伪难辨。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思想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高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其次,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是人们为实现本阶级根本利益而进行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品质”[7]。只有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网络社会和各种社会思潮中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最后,倡导大学生健康、规范的网络文明行为。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慎独”精神,减少在微博政治参与过程中的不文明现象。

[1]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65.

[2]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5.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4]邓小平文选: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5]陈家喜.网络问政:模式与方向[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4).

[6]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7.

[7]波诺马廖夫.共产主义辞典[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187.

(编辑:王苑岭)

D621.5

A

1673-1999(2017)02-0008-04

游敏惠(1961—),女,博士,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唐妮霞(1992—),女,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016-12-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实证研究”(12YJC710048);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大学生‘微博问政’的现状及引导研究”(2012QNMK00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政治大学生信息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