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内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初探
——以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创新实践工作室”为例

2017-03-24 01:16梁中潘丽
关键词:财经大学成员创新能力

梁中,潘丽

大学生校内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初探
——以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创新实践工作室”为例

梁中,潘丽

高校校内创新实践平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以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创新实践工作室”为例,对校内创新实践平台如何管理、如何运行以及如何评估考核3个关键问题进行了阐释,从创新管理模式、深度融合课堂教学体系、发掘学生自组织能力等方面总结了工作室的运行经验与示范价值。

创新实践平台;工作室;平台建设

如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卓越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命题。目前,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教学实践层面,学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议题都极为关注,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探索成果,其中校内创新实践平台组织构建方面的成果尤为显著。综合来看,各种现有的校内实践平台构建方式,基本可以提炼为“培养方案+X”模式,即通过对原有培养模式设置一些新的创新课程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1]。具体而言,较为典型的有导师制模式[2]、产学研合作模式[3]、科研项目模式[4]、学科竞赛模式[5]、工作室模式[6]等。

工作室模式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的一种新探索,近年来愈发受到重视和推广[7]。在高校日常教学体系中,仅仅依靠课堂理论知识的传导教育和短期的专业实习活动,已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常态化创新实践需求。各种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尤其是以校内创新实践平台为主的工作室模式便应运而生。创新实践工作室作为一种创新教育运作模式,区别于一般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多以学术带头人为引领,组合相关教师形成教学梯队,以真实的研究或实践项目为依托,通过“干中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8]。综合文献梳理的结果来看,以往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工作室模式的理论构建,但对工作室的具体运作和管理机制缺乏情景化案例研究,尤其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如何运作、如何管理、如何开展创新教育等问题还缺少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基于以上分析,以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创新实践工作室”为例,结合相关理论和实际运行经验,以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问题导向,对当代高校校内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进行案例研究。

一、校内创新实践工作室的构建与运行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创新实践工作室”于2013年设立,是直接隶属于专业教学系部(工商管理系)的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工作室旨在提供一个专业实践与创新锻炼的综合平台,通过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主动探索的方式,打通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之间的关联瓶颈,系统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工作室以系内不同年级的骨干学生为主体,以工商管理系现有的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级教育质量工程项目、若干项校级科学研究项目以及学科竞赛的传统优势项目(如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昆山花桥杯创业大赛等)为依托,以项目研究、学科竞赛、案例讨论、企业观摩、管理精英访谈、创业实践等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综合锻炼与培养。

(一)管理机制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创新实践工作室”由教学系直接领导,以“认识企业、模拟管理、实践创业、强大自我”为成长目标。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面,工作室设立了1个室长职位、1个常务副室长职位、4个副室长职位及相应的成员岗位。在管理决策机制方面,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基于群体信息的个人决策模式”优势,成立了常务委员会,重大事务由室长发起提案,经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正式实施。室长全盘把握工作室的整体运行,常务副室长协助室长负责工作室具体事务。2015年11月,工作室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施行分组管理模式,每个副室长带领5名成员,培养各方面专业特长人才。工作室面向系内大一学生招收新成员,新成员有半年左右的实习期,半年后对新成员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成为正式成员。根据成员的特长和兴趣将其分配到行政组、活动策划组、企业参观组、外联组和案例研讨组5个小组中。在日常管理方面,工作室实行轮班制度。每周一至周五执行轮流值班签到制度,并将其作为期末考核和选拔工作室干部的重要依据。工作室每周三下午召开例会,进行每周总结、活动安排以及专题研讨。专题研讨以管理实务热点、新兴商业模式、名家名企等为主要内容,成员需提前做好发言准备。在讨论过程中,采取“头脑风暴”模式,最大化激发参与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

(二)运行内容

运行内容是创新实践工作室的主体支撑。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创新实践工作室”的运行内容主要由案例研讨、创新创业培训、企业观摩与管理精英访谈、学科竞赛、交流学习5个主题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1.案例研讨

工作室在每周例会之后,进行企业管理案例研讨活动。成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特定专业理论在会上进行主题发言,并就案例主题进行深入讨论,重点包括案例企业的管理经验、发展问题、行业特质、竞争战略等。工作室在开展案例研讨过程中,会根据案例涉及的主题,邀请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师来参与指导和交流。通过案例研讨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对企业运行实例的关注,深化其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训练其创新性思维。

2.创新创业培训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产生不是其认知思维自然演化的结果,还需要一定的理论引导和方法支撑,因此校内实践平台必须要提供充足的孵化“养分”[9]。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创新实践工作室”一方面利用校内专业师资力量对大学生进行专题培训与训练,使其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增强其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意识;另一方面通过邀请创新型企业高管进校交流或开设讲座,着力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其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感性认知,调动其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

3.企业观摩与管理精英访谈

在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缺乏对企业运行和管理的感性体验,从而导致其在专业知识理论学习方面由于缺失“体悟”基础而产生障碍。高校一般通过在大四设置实习环节来解决上述问题,但这种教学方式滞后性太强,而且效果往往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作为校内实践平台,工作室主要通过2个手段来实现与管理实务的对接。一是让大学生直接进入合作企业进行观摩调研,使其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和管理模式;二是让大学生对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高管进行深度访谈。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2个活动开展之前要有理论导向,结束之后要形成观摩报告和访谈报告,即构建起“理论指导—实践体验—理论总结”的学习闭环,以提高观摩活动的实践反思效果。

4.学科竞赛

为了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标,工作室通过积极策划举办或参与学科竞赛的方式,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了充足的专业技能锻炼机会,同时也为指导教师的理论教学成果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观测窗口。在具体做法上,工作室一方面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外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也为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工作室通过和企业合作,在校内组织开展面试大赛、互联网营销竞技大赛等,极大地提高了工作室成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5.交流学习

工作室通过主题例会的方式,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工作岗位的校友、企业高管与工作室成员进行交流,以加强工作室成员对跨专业知识和职业发展的了解,为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开辟了新的思路。近年来,工作室组织开展了高管与学生骨干面对面、校友茶座、读书分享会等一系列交流活动,不仅开拓了工作室成员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其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分享”的组织氛围,凝聚了团队精神,为工作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三)考核评估

创新实践工作室的考核体系分为内部考核和外部考核2个方面。内部考核以工作室成员自我评价为主,外部考核以系部对工作室的量化考核为主。具体而言,内部考核由工作室组织实施,考核内容分为过程性考核和年度考核。过程性考核主要评价成员日常参与工作室活动的情况;年度考核主要评定成员年初制定的个人目标的完成情况,包括值班出勤情况、参观企业次数、参加学科竞赛次数、参加讲座培训情况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等。外部考核工作由系部组织实施,主要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即通过对工作室组织活动的次数,参与全国性、区域性、校内比赛获奖的次数,工作室成员发表的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对工作室进行综合评估。

二、案例经验与示范价值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创新实践工作室”成立以来,积累了一些运行经验,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示范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创新管理模式

工作室成立以来,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即在建立工作室扁平式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实行层次管理模式。该模式由3个层次构成。一是由指导教师构成的参谋层,主要负责工作室发展方向的设计和运行指导,但不参与具体管理;二是由工作室主要负责人构成的联接层,以重要事项决策和日常管理为主;三是由工作室骨干成员构成的实施层,负责工作室具体的运行事项。经过3年多的探索与建设,工作室的层次管理模式日益成熟,基本保证了工作室的有序运作,也充分调动了工作室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日常管理方面,以学生自主管理为导向,探索建立了“传、帮、带”的工作机制,使工作室的运行经验能够得以有效传承和积累,避免骨干成员因毕业退出而产生的“断层”现象。

(二)深度融合课堂教学体系

首先,工作室的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工作室主要通过“一体五面”的模式运营和发展。“一体”是指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体目标。“五面”是指通过案例研讨、创新创业培训、企业观摩与管理精英访谈、学科竞赛、交流学习5个层面的工作来实现上述主体目标。主体目标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延展,而不是脱离课堂教学的独立存在。“五面”中的每一个层面都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度融合,无论是校内的案例研讨、讲座培训、交流学习,还是校外的企业观摩和访谈活动都是在专业课程体系内设置的,但其价值在于突破了课堂的诸多局限(如课时限制、互动频率限制、知识应用和转化条件限制等)。

(三)充分发掘学生的自组织能力

工作室的运营管理模式主要以自我组织、自我运营、自我管理的方式为主,这也是创新实践工作室与其他学生性社团的一个重要区别。工作室成员探索构建组织架构,设计组织运行管理制度,开发活动项目,营造组织氛围,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实践”机会。系部的指导教师在此过程中仅仅发挥辅助作用。工作室的整个日常运行包括研讨、培训、实践、竞赛、交流,都需要工作室成员协调沟通,并充分发挥创新、创造精神才能实现有序运行。

[1]王建,杨燕萍.高等院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思路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2]吴晓红,王敏,强添刚.“1+1+n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

[3]孙健.广东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创新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5).

[4]夏小华,张月.困境与出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校内平台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1).

[5]王杰.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7).

[6]陈兴文,白日霞,丛树强,等.基于工作室模式的本科生创新团队建设[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5).

[7]吴小红,潘巧明,赵琳,等.地方高校大学生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丽水学院学报,2016(4).

[8]张怀强,李丽,刘玉娟,等.面向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建设[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4(2).

[8]宋俊锋,林素仙.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6(17).

[9]马青丽,林小军.创新工作室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大学教育,2015(11).

(编辑:刘姝)

G642

A

1673-1999(2017)02-0118-03

梁中(1979—),男,博士,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潘丽(1979—),女,硕士,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研究。

2016-10-24

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卓越人力资源管理师培养计划”(2014TSZY091);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ACJYZD201535)。

猜你喜欢
财经大学成员创新能力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寻找最美校园 吉林财经大学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全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