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困境与优化路径分析

2017-03-24 01:16唐立兵张平孙伟仁邬德林
关键词:产教校企深度

唐立兵,张平,孙伟仁,邬德林

地方本科高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困境与优化路径分析

唐立兵,张平,孙伟仁,邬德林

建设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从高校、行业企业和政府3个角度阐述了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揭示了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面临困境的深层原因。从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及优化高校顶层设计3个方面提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优化路径。

地方本科;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优化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建设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产教深度融合是地方本科高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地方本科高校成功转型的助推器。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地方本科高校产教深度融合的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就是实现地方院校教学科研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人才培养、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这种深度融合式发展,关键就是打破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藩篱,使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合作双赢”共同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1]。

一、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2013年6月由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之后,产教融合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快速发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快速增加,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内容日趋细化、发展模式日趋多样化,并不断向教育教学、生产劳动、人才培养、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各领域延伸,对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整体上参差不齐,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从高校角度来看

一是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在课程教学计划、课表编排、专业实习实训、毕业论文安排等人才培养环节设计上,多数以“学校设计”为中心且灵活性不够,使双方合作在时间、人员安排等方面存在冲突。高校不能很好地保障行业企业的合作利益,进而导致双方合作稳定性差。二是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在开拓产学研合作基地时,虽然投入精力较多,但持续沟通联系不够,双方往往因信息不对称造成合作稳定性差。特别是在一定区域内,各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群彼此差异性小的情况下,行业企业可能重新选择合作对象。个别地方本科高校由于校企沟通不到位导致有些合作项目进展缓慢,甚至被迫中止。三是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往往注重“高大上”的行业企业,甚至不惜跨区域选择一些合作伙伴。但由于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处于转型初期,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和科技成果研发能力弱、实验实训平台不完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弱等,不能满足“高大上”行业企业的需求,最终导致合作模式单一、不深入、不可持续。四是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校对产教融合支持力度不大,如在合作科技成果研发、共建实验实训平台等合作项目所需的人、财、物上投入不足。

(二)从行业企业角度来看

一是行业企业的合作意愿和需求往往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地方中小企业在人才需求、科技成果研发、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等诸多方面合作需求存在变数,导致彼此合作存在不稳定性。二是很多地方中小企业往往追求短期效益,没有长远战略规划,校企合作更加看重合作项目是否能直接带来短期效益。三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往往顾及自身安全和利润的回报,但产教融合可能会因意外突发事件(如学生顶岗实习发生的人身意外事件等),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四是多数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是政府和高校的事情,即使彼此深度合作,高校回报的也仅仅是非物质方面的利润。因此,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不愿投入过多的经费和设备,导致合作不稳定、不规范、不可持续。

(三)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

从国外产教融合的成功经验来看,如德国制定了很多规范产教融合的法律法规,其中细化了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使校企合作有章可循。目前,我国积极推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很多地方虽然出台了促进校企合作的实施办法和实施意见等,但只停留在政策层面,没有真正形成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政策和管理机制以及法律法规形式的约束机制。

基于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现状,我们发现合作双方不仅存在合作兴趣不浓、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等情况,而且彼此间合作还存在缺乏切实可行的驱动政策和法律保障。因此,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较低层次的校企合作阶段。

二、地方本科高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困境分析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校企合作大多数处于“终端接入”模式,尚停留在“高校实习驱动”“企业用工驱动”上,并非全程介入,合作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政策层面的法律法规刚刚启动[2]。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彼此利益的驱动。

(一)产教深度融合的主体存在短板

校企合作只有使合作双方彼此获益,实现共赢,合作才能持久。目前,校企合作能否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双方自身条件能否符合对方的需求。从地方本科高校来看,有些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不能很好地和地方产业结构契合,彼此没有合作的基础,更谈不上深度合作;有些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用性差、职业能力弱,加之大部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且科技研发能力弱,很难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和科技成果共同研发等合作需求;有些院校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对校企合作所需的基础设施、项目共同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加之人力资源不足等因素,造成产教难以深度融合。从行业企业来看,很多中小企业在规模、资金、技术人员、人才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本科高校的合作需求。如企业人才需求有限导致校企双方很难实质性地开展订单人才培养;企业技术人员较少,不愿意派技术人员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

(二)产教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不健全

从产教融合的主体双方来看,地方本科高校往往更加主动,行业企业往往是被动者。合作双方制度建设不完善、组织架构设计不合理,特别是保障合作质量的法律约束机制、质量保障体系与评估体系等尚未建立。如校企合作中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诸多环节都缺乏与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质量标准和规范管理制度[3],这都将严重影响产教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深度。从国家层面来看,有效的激励机制还未真正落实。如我国虽然出台了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但由于有些地方税务部门运作不规范、不配合,加之很多企业对政策不了解,导致行业企业很难得到此项优惠。

(三)政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力度不够

只有国家和政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才能加快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应用性转型,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培养出服务于企业转型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目前,虽然国家和各省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政策决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与校企合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比较笼统和抽象,缺乏刚性约束力且没有具体有效的实施细则,导致校企合作因无实际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各级各地政府对产教融合的统筹规划、财政支持力度、优惠政策、校企合作的约束机制以及产教融合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基本上停留在“高校实习驱动”或“企业用工驱动”上。

三、地方本科高校产教深度融合的优化路径

产教深度融合需要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在认识上思维开放、眼光长远、高度统一;在行动上相互协调、多方联动、协同发展;在手段上基于平台思维,构建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服务的协作平台,打通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深度融合。

(一)搭建政、校、企协作平台,形成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圈

产教深度融合要在服务方向上与国家当前的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保持一致;在广度上与社会需求保持统一;在深度上不仅要做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高度匹配,而且要使高校的科研优势引领行业企业的发展。要在方向、广度和深度上充分实现产教融合,需从3个层面入手。在宏观层面上,搭建政府、行业组织、高等院校的决策平台,建立由政府主导,教育、经济部门、行业组织、重点企业参与的产教融合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委员会通盘规划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在中观层面上,搭建行业企业与高等院校交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董事会、理事会等紧密型合作体,把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各类院校、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组建起来,促进合作办学、招生培养、顶岗实习、技能培训、人员交流、实训基地建设等实质性合作。在微观层面上,搭建企业专业建设平台,通过校企互动,促进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优化、教学过程改革等方面与企业合作。可以通过平台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和行业企业资源,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个性化培养以及地方高校教育的应用性转型,做到校企互惠互利,形成高校教育和行业企业良性循环发展的产教融合生态圈。

(二)健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保障产教融合高效可持续运行

一是利益平衡机制。校企合作只有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才能可持续发展。高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还应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增强服务行业企业的意识,充分发挥其在人才、知识、技术、科研成果等方面的优势,提高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从而吸引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企业应转变观念、立足长远,加强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提升劳动力素质,从而提高生产率。

二是沟通协调机制。可以借鉴互联网思维,打造产教融合的信息沟通平台。通过整合政策环境信息、科技革新信息以及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的各类人才供给信息等,消除政、校、企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打破原有的低效率层级信息传递方式,形成高效的沟通机制,提高产教融合的效率。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互动例会制度,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产教研讨会,每个月召开一次产教合作项目交流会,加强沟通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推动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

三是资源配置机制。学校和行业企业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具有互补性。可以按照市场机制,以校企共同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的方式,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园区等方式,引进各类优质企业入驻基地和园区,为学生搭建实习、创业和就业平台。

四是法律保障制度。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立法明确企业、高校、行业协会、教育经济管理部门等的职责分工以及权利义务,鼓励大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等。

五是经费保障机制。在继续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社会资本参与高校教育。通过制定财政、金融、税收和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引导各种社会资本参与高校教育,并为产教融合设立专项教育基金。

(三)优化高校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实现产教全面对接

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高校需从顶层设计层面进行优化调整甚至重构。高校应围绕产教全面对接对专业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重新设计。

一是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求相对接。地方本科高校应结合当地或周边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的需求,适时、适当地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布局,为地方培养出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二是课程设计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在产教深度融合下,使生产计划与教学计划进行柔性融合。课程设计必须在充分的市场调查、行业分析、企业家座谈等多角度认证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在行业的职业标准来综合确定,确保课程教学符合未来的生产、就业需要[4]。高校也可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联合开发企业内训课程,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在满足企业员工培训需求的同时,将企业内训课程引入到高校课堂中,缩小产教差距。

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产教深度融合需要高校打破原有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参照企业岗位实际的生产过程进行重新安排,实行“工学交替”。校企人员双向互聘,在采用传统“师徒制”的同时,开展“双导师制”的弹性教学制,以项目驱动、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教学过程。教学主体从原来的教师转变为高校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客户的多元参与主体。这种多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对学生专业生产知识和技能的体验式培养。

[1]秦斌.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N].

广西日报,2014-08-05.

[2]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

[3]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1).

[4]雷沪,李万锦,金洪勇.产教融合视域下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探析:基于“PDCA”循环管理法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5(23).

(编辑:刘姝)

G642

A

1673-1999(2017)02-0115-03

唐立兵(1977—),女,硕士,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张平(1975—),男,博士,大庆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现代服务业;孙伟仁(1985—),男,硕士,大庆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服务经济;邬德林(1981—),男,硕士,大庆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

2016-12-07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黑龙江地方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对策研究”(GBC121400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合作办好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研究”(JG2014010577);大庆油田软科学项目“创新创业视阈下油田人才培养与人才测评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QR/AO/7-12-0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深度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深度观察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