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华
浅议“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能力建设
朱正华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辅导员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创新工作思路;有效运用网络平台,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升媒介素养教育能力,积极发挥“互联网+”优势,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互联网+”;高校辅导员;能力建设
我国正全速开启通往“互联网+”时代的大门。传统行业打破了原有模式,与互联网结合,追求智慧融合。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新的活力,这对高校辅导员能力建设提出了挑战。
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高校基层教育者和管理者。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化,而且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素养是其素质的基础,也是其能力建设的关键。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特征规定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这表明对高校辅导员能力要求具有特殊性。加强高校辅导员能力建设就必须不断提升其理论素养。“提升理论素养,通常指的就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而且,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最佳途径。”[1]
高校辅导员必须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学习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自己的人生职业生涯中。高校辅导员必须学习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要引导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其能力建设的关键。高校辅导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修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有利于加强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也有助于保证青年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一)传统的工作模式有待创新
“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都活跃在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通常比高校辅导员更容易获取信息,高校辅导员的教育主导优势下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高校辅导员主要通过班会、主题活动、专题学习等形式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网络化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教育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的主导作用相对弱化。自媒体平台符合大学生思维活跃、热衷于新事物等成长需要。在微信、QQ、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发表意见和观点,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这让大学生很有成就感。尤其是自媒体中盛行的活泼、风趣、幽默的言语表达方式很受大学生欢迎。传统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要适时创新工作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受多元思潮影响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指出,高校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是完成这一过程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只有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能力,才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多元思潮的影响,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深入人心,成为主流社会思想。但是,海量的多元社会思潮信息充斥着互联网,尤其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伪科学的社会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实用主义等观念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混乱。网络媒体市场利益的追求使得网络信息偏向娱乐媚俗化,政治信息弱化。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多元社会思潮在促使大学生思想开放、包容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等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高校辅导员应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提升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级辅导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职业能力要求为:“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丰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深入研究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研判网上学生思想动态,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应对,重视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高校辅导员要正确引导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意识行为,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媒介及媒介相关知识的认知能力,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2]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水平较低,还处于自发阶段,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与培训,欠缺对媒介信息的理性审判和处理能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一方面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另一方面是新媒体的重要参与者、组织者和媒介信息传播者。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水平以及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力的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在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练掌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同时,加强学习新媒体的相关知识、传播规律和使用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能力。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业态,在推动教育创新与改革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平台。高校辅导员要顺势而为,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做实。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创新工作思路
高校辅导员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骨干力量,在“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影响下,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校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历史和及时关注、研究时事政治,在“两学一做”中争做先锋,牢固树立党章党规意识。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深入实践,带领大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研、实践。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开拓基于互联网和现代信息与交流技术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新局面。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比较薄弱,高校辅导员要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正确引导大学生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帮助大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规范要求的优秀人才。
(二)有效运用网络平台,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政治、发表意见、政治参与的重要媒介,也是大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的重要平台。“政治认同是主体与政治体系在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倾向,并外化为政治行为的过程;广泛的政治认同是政治合法性赖以存在的基石,是国家凝聚和社会稳定的前提。”[3]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受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的影响较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因势利导,积极发挥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与发展的积极作用。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可以引导大学生关注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政协网及各级政府网、外交部官网等,了解国家的民主政治生活以及各级政府的组织结构、主要职能等,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参与中加深社会情感。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要积极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网络中的海量信息,使其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真诚、平等的交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动中深化其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高校辅导员身为一线学生管理人员,是大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关注度最高的群体。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利用自媒体平台学习网络基本常识,熟悉网络语言,主动关心校园热点、社会焦点,并借助微信、QQ、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分享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以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为中心,与大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强化其政治认同。网络的便捷性使大学生能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变化,他们更乐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政治参与。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社会时事政治,正确认识政治人物、社会事件,全面了解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过程,让大学生在保持政治参与热情的同时,理性开展政治参与活动。
(三)提升媒介素养教育能力,积极发挥“互联网+”优势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不断加强。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同在。对于快速流转的海量网络信息,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能力,树立科学理性的态度,敢于批判质疑各种负面信息。
自由开放、高效便捷、交流通畅、虚拟隐蔽的网络媒介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现实所需。“教师是学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导因素,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教师媒介素养的高低是关键。”[4]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最频繁,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受其影响较大。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较高水平的媒介素养,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学生养成过硬的媒介素养。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掌握媒介素养基本知识,具备处理信息应有的质疑态度以及正确分析、评判和传播等能力。高校辅导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使用媒介以及帮助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能力,以更有效地开展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5]。高校辅导员要有效运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引导大学生理性高效“触网”,运用自媒体对国家大事、社会焦点、校园热点等进行关注并评论。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上、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传播快、受关注度高,高校辅导员要积极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在大数据时代,知识技能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高校辅导员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理论学习,努力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刘建军.辅导员如何提升理论素养[J].高校辅导员,2014(4).
[2]吴勇.网络传播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学术论坛,2011(3).
[3]朱勤文.试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及教育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4(8).
[4]张晓寒.教师媒介素养的建构与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12).
[5]高国伟.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培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编辑:刘姝)
G640
A
1673-1999(2017)02-0108-03
朱正华(1979—),女,硕士,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016-11-07
2015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SK2015A056)阶段性成果;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RWSK16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