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文
高平市良户玉虚观的建筑特色
□李德文
良户玉虚观是金、元、明、清相继营造而成的道教古建筑群,本文通过对玉虚观的布局及建筑特点进行描述,对其文物价值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玉虚观道教古建筑群的建筑特色。
玉虚观价值特点建筑特色
良户玉虚观,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村中。良户村东、西、南、北四方都有宗教建筑,现保留有不同时期的大大小小总计十七座庙宇。其中最古老、最有特色、规模最为宏大的便是前临河流、后屏村庄的玉虚观。南北长98米,东西宽35米,占地约3500平方米,正殿高约10米,建于原村河河边,后由于人工治理河道,原村河偏向南行,玉虚观目前位于村中繁华街市的交通要道。
玉虚观是金、元、明、清相继营造而成的道教古建筑群,2013年3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虚观,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元代至元十六年金代状元李俊民撰文碑刻看,属于元代早期建筑,但经文物专家详细考证,发现玉虚观后殿下的须弥座上雕有大量的线刻图案,主要以化生童子为主的婴戏纹,而且有明确的题记为“金大定十八年四月十六日记石匠北赵庄赵琮赵进”,因此,该建筑的初创年代应不晚于金代大定十八年(1178年)。由此推断,玉虚观早期应为佛教建筑,元代道教盛行,后改为道观,上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道士被迫还俗,但道土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图一 玉虚观正殿正立面
图二 玉虚观后殿正立面
历经年久,玉虚观空间格局不断发生变化。据史料记载和遗址分析,玉虚观为三进院落,主入口位于院落东南角,自东向西,进入一进院,位于台基之上,西边是药王殿,院南是倒座,东边是魁星楼,北侧正中有一道随墙门,过了之后进入二进院,正北是中殿。穿过中殿,来到后院,后院北侧即是正殿,正殿东侧,面向东街开有后门。
玉虚观现存历史遗存建筑共七座,中轴线上文物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南房、正殿及后殿,一进院现存建筑三座,南房坐南朝北,三官殿居西,山门居东(台明为历史遗存,建筑已被改制)。二进院仅存正殿一座(图一)。三进院内现存建筑三座,即后殿(图二)及其两侧的东西耳殿(其中东耳殿被后代改造辟门,现作为进入玉虚观的主要通道使用)。由山门向外,在道观的东南角建有魁星楼一座,魁星楼一层西侧开辟偏门,建登云堂一间,与南房相通(详见玉虚观文物建筑一览表)。
玉虚观文物建筑一览表
1.历史价值
良户玉虚观现存最早的记录是后殿须弥座台帮上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的题记,距今已有约830余年的历史,是玉虚观悠久历史的实物例证。同时,玉虚观的存在也从侧面证明着良户村的悠久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观内现存石碑五通,其中,元碑一通,为《新修玉虚观碑记》,由其所采用的元代常见白话碑文的纪年方法“癸巳”、“乙卯”等,结合其余碑文所提及的“创自大朝”,可推断其立石时间为蒙古宪宗五年(乙卯),为正殿(三清殿)和前殿(现已不存)确切的创建时间,为研究元代社会历史及建筑特征提供了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学研究价值。
2.艺术价值
建筑艺术:玉虚观山门居东,避开了传统的中轴线布局,是受地形、地貌限制所作出的独特布局,其空间构成较为独特,是罕见的寺观建筑布局。后殿屋面的琉璃脊饰造型精美,龙身遒劲有力,且保存基本完整,是元代艺术精品。须弥座台帮表面的浅浮雕造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体现了古代高超的雕刻水平。正殿山墙上满绘壁画,有手书《南华经》经文及对应的寓言故事绘画,构图严谨,笔墨流畅,动静结合,隐显互补,成为立体感很强的连环画,是早期壁画中的精品。
3.科学价值
据碑碣记载,良户玉虚观正殿始建于蒙古宪宗五年(1255年),是有明确纪年的元代建筑遗存,并经历明、清重修,保留了各个时代的建筑手法,是研究不同时期古建筑构件发展变化的实物遗存,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据《良户村志》记载,玉虚观原建于原村河河边,处于高平至沁水的交通要道上,商旅行人必经此地,可见其创建之初选址的独特性,为研究建筑的选址、布局及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提供了实例,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后殿前檐采用方形混棱石柱,前檐采用通檐的大檐额,以及前后檐采用不同的铺作次序。正殿采用硕大的斗栱等,均为早期建筑的显著特点。
4.社会价值
良户玉虚观所在的良户村为历史文化名村,其《良户村古村落保护规划》已审批通过,玉虚观作为发展文物旅游的主要展示利用项目,对全面揭示玉虚观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提供了契机,并可与相邻的其他寺观、庙宇相辅相成,对开发宗教旅游,具有较高的社会学价值。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高平市文物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