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芳媛+赵冬梅+吴兴敏+雷慧敏
摘 要:本文围绕“95后”大学生的思想现状等问题展开调查,调查发现“95后” 大学生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他们在价值取向、职业发展定位、功利意识等方面与80后、90后有些新的变化,本文在“95后”这些变化的基础上,提出高校辅导员要有针对性的改进对“95后”大学生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95后”大学生 思想状况 调查分析
自2013 年起,高校里开始出现“95 后”的身影。所谓“95后”指的是出生在中国包括1995年在内至1999年这一时间段的一代。为了掌握“95后”大学生思想状况上的新动态,本文对围绕“95后”大学生的思想现状等问题展开调查,本次调查问卷按学生比例进行了抽测,以南昌工程学院本科生,专科生为调查对象,学科、政治面貌等因素分布多样,男女性别比例均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下发问卷278份,回收有效问卷251份,回收率占90%。(表一)
一、“95后”大学生思想及行为的特点
1.价值取向多元,思想独立个性鲜明,对于未来大多同学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调查显示“95后”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追求思想的獨立和自由。与80后相比,“95后”最突出的的道德品质是“个性鲜明,自主独立”,占28.23%,居首位,认为是“开明开放,勇于创新”的占25.29%。对于某件事有独立于其他人的看法,36.07%的“95后”表示“同意”,5.98%的“十分同意”。这些都表明了“95后”思想自主独立,个性鲜明,有着开放创新的时代特征。他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中国在各方面长足的进步与发展,43.62%的大学生认为当下社会环境较上一辈更好了,仅有1.65%的“95后”从未有这样的感受。“95后”在各种思潮和时代发展的冲击下,91.95%的大学生感受到了政策或体制的变化,其中27.57%的大学生偶尔感到不安,57.61%的大学生有时感到不安,却没有深刻体会,5.76%的大学生经常感到不安,并一度因为时代发展政策体制的变化十分焦虑。环境影响状态,在“”目前状态的调查中显示, 41.98%的同学随波逐流,懵懂迷惘,仅有23.05%的大学生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希望。状态真空导致大多没有鲜明的理想目标,81.48%的大学生没明确的职业定位,甚至3.7%没有考虑过将来何去何从,仅有14.81%的大学生对将来的职业发展目标非常明确。[1]
2.具有较强的进取意识,功利行为增多
一直被人们讨论的有关大学生阅读中,本次针对“95后”读书的目的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28.8%的大学生仅仅为兴趣而读书,相对应的,大学生为了等级考试或学科教辅而读书的比例最高,为37.78%,仅有2.58%的大学生几乎不看书。“95后”与之前大学生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他们更在乎能在活动中收获什么。据调查显示,52.26%的“95后”参加班干部学生会干部评选是为了获取加分或积累工作经验,30.86%的则是为了扩展人脉,展现自己,仅有8.64%的的大学生是为了奉献自己,并且对于参加工作的意义,30.01%的“95后”大学生认为是为了获取收入和地位,仅16.12%的是为社会做贡献。“95后”和他们以奉献自己促进社会发展的60、70后大学生相较而言,更多的是看重自身或家人的价值,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工作,为了减轻家人负担而工作的占比重分别为30.87%和26.41%。而在交友方面,许多“95后”已经有意识、有目的的积累人脉,为之后的工作打基础,这在许多相关问题的调查中都呈现出了这个
特点。[2]
3.对网络新事物的辨识不足,容易依赖甚至沉迷移动互联网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95 后”中充分体现出来。28.4%的“95后”小学开始接触网络,初中开始接触网络的最多,占50.62%,仅有0.82%的“95后”读大学后才接触网络。44.26%的“95后”对于网络给身边带来的更多是便捷而不是伤害持“同意”,甚至10.66%持“十分同意”态度,这也说明了“95后”容易将网络虚拟代入现实生活,而忽略它不好的一面。与之对应的使用手机时间表现了这一点。50.62%的“95后”使用手机的时间控制在5个小时之内,使用手机5-10个小时的占37.04%,甚至有10.29%的“95后”使用时间超过十个小时,仅有2.06%的“95后”大学生很少使用手机。而在问卷调查填写方式中,97.95%为手机提交,仅2.05%为其他方式提交,这说明当今绝大多数“95后”均会使用移动网络,另一方面由网络的便捷化,“95后”容易不加思考对网络产生依赖性,对于身边经常出现利用网络作弊的现象的调查,28.69%的“95后”“同意”,3.69%的“十分同意”,这也是他们习惯网络、依赖网络却没有注意到使用网络不当的危害的体现。
而对于目关于网络借贷问题,50.82%“95后”坚决不使用网络借贷,而想要网络借贷的同学,原因以进行创业,分期买想要的东西为主,还有13.52%的“95后”是为了体验一下网络借贷,无人身边有网络借贷情况,根据本次调查显示,“95后”网络借贷情况属个例。在有关95后每个月花费的数据显示,处于600-1000元(50.41%)和1000-2000元(38.93%)的占大多数,但关于引导“95后”大学生形成正确消费观上还需加强引导。[3]
4.主流道德水平良好,重视个人利益
“95后”大学生在关心国家大事层面,41.39%经常关心,11.89%的不经常关心。.与一部分80后、90后相比,“95后”表现出来对自己这一代足够的信心,67.62%的“95后”“基本认同”“95后”更能承担起祖国、社会发展重任,只有6.97%的同学“完全不认同”,10.25%的同学“从不关心这些问题” 。在有关“95后”大学生道德水平认识上,有关数据显示,仅4.1%的同学认为“95后”“道德意识较低”。总体而言,“95后”追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如果二者发生冲突,73.36%的95后大学生愿意尽最大努力使得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一致,13.93%还是会尽可能争取自己的利益,1.23%的同学会选择脱离群体,寻求与自己利益相吻合的团队。
5.人际交往方式发生转变,师生交流渠道较为顺畅
值得一提的是,“95后”在与老师交流看法时,相比以往传统高效、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而言,利用社交工具交流、匿名交流的比重占39.75%。在交友方面,通过社交平台认识朋友也因此成为继从学习工作生活中认识朋友的第二大认识新朋友的方法。这也反应了“95后”在社交方式上的改变和对网络的依赖,而这种现象在“95后”独生子女中体现的更加明显。在有关“95后”家庭子女个数和与脱离群体安全感的交叉分析中,9.62%的独生子女认为更加安全,明显比非独生子认为更加安全的比率4.44%更高。有关“95后”家庭子女个数和独立完成任务倾向的交叉分析中,独生子女倾向独立完成的比重达到23.08%,也比非独生子女比重更高,占比14.44%,这也反应出“95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对于社交渴求的不同。而在“95后”与他人交朋友的调查中显示,“95后”交朋友最看重的分别为“他人的行为品质”,“他和我兴趣相同”,“他和我三观相似”,“他的个人才能”,“他能帮助我进步”,折射出了“95后”“相似相吸引,爱才爱能力”的特点。在95后期待老师扮演的角色中,29.34%的“95后”希望老师阅历丰富,做学生的人生导师,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他们迷茫,希望指点的倾向。对于解决“95后”大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中,也可根据这个倾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95后”大学生心理状况相关因素分析
1.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环境
“95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与中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发展过程不谋而合的。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有了飞速的提升,这种变化使得“95 后”大学生进入到高等院校深造的几率不断增加。可以说,伴随着大学扩招规模的不断提升,“95 后”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是空前的就今年而言,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56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16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网络信息技术升级,社会多元变化
截止2016年1月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网民中学生群体已多达25.2%,位列第一。“95后”大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正确的利用网络就伴随移动端技术的升级的不断发展,这导致了“95后”使用网络主要用来作为娱乐工具,进而延展到社交活动中。在大学这个没有家长管束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容易沉迷其中,不加控制就容易形成各种网络综合征,手机依赖症。
三、改进和提高“95后”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1.关于引导“95后”大学生去功利主义,良好发展社会普世价值观的建议
“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了解人”。 “95 后”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注重自我意识的尊重与表达,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希望获得互动交流与实践参与的机会,忽视他们的个体需求只会引起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更深的抵触与反感。引导“95后”大学生去功利主义不能一味的去苛责他们,更不能不能脱离学校脱离社会。所以应鼓励“95后”去阅读那些饱经时代洗礼的经典书籍著作,与一些高尚的灵魂深入交谈;引导将碎片化阅读化零为整,系统而高效的阅读;与此同时要组织学生多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如清扫垃圾、帮助敬老院老人打扫卫生、慰问和帮助残疾儿童、义务支教等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培养 “95后”大学生健康心理,使他们认识到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进而帮助他们增强认识和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关于引导“95后”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等问题的建议
高校首先应加强公民教育,强调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社会人应有的权力和义务,从而达到主体的自觉,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生活中都切勿去触碰道德、法律的底线;学校还可以开设个人理财的课程,补上大学生“财商”教育短板,在同学中倡导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美德;在在校创业的大学生中开展大学生创业讲座,及时传达学校、国家等对大学生创业扶持的最新政策;对于广大同学,学校要实时掌握学生的生活动态,开展呼吁大学生走出寝室、走到操场、进进图书馆的宣讲动员大会和比赛活动。老师们可以利用好网络平台保证老师和学生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将网络平台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沟通,改善以往刻板的面对面说教,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3.关于培养“95后”大学生与老师沟通引导方式,培养健康心理的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高校可以开展适合有关挫折应对心理知识讲座和培训,培训不止是针对高校老师,更要加强对班级心理保健员的实时培训,心理保健员身在同学们当中,能及时观察和发现班级同学的异样情况,对他们的培训可主要培养心理理论基础知识、心理问题的甄别、心理辅导以及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培训他们会引导同学们“敢于说出你的梦想,更要敢于说出你恼”的能力。
总之,大学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显微镜,更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要正确面对“95后”这一群体所展现的时代特点,不能仅仅对看到他们的缺点,更要对他们多加引导。“且看今日之校园,乃明日之社会”,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结合“95后”家庭背景及时代背景分析“95后”整体呈现特征,思想政治现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素质调查等,帮助当前社会认识“95后”及为高校引导和培养“95后”,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教育工作,使他们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冠宇.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与教育[J].才智,2010,(32) :222-222
[2]纪莹,张春梅,聂红云.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及启示思考[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82-84
[3]张蕊,张春梅.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存在问题的思考[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