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通渭县常家河职业中学,甘肃 通渭 743312)
摘 要:由于各种原因,师生之间有时可能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如果能换位思考,“心跟爱一起走”,就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文章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换位思考;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58-01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双向活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年龄、学识、经历等各方面的原因,师生之间有时可能产生一些抵触情绪,或多或少地影响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师生双方要通过“换位思考”,在情感上和知识上产生共鸣,师生共同发展,同步提高,进而实现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目的。下面,从两个方面研究借助换位思考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一、教师要注重换位思考
教师要尝试充当学生角色,思考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进而改变教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1)想学生之所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动向,及时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教师要通过换位思考,洞察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及时改变教法,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情感基础。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一节时,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到有些学生产生错误结论:只要两个三角形有三个元素对应相等,就能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针对此问题,教师举了“角角角”“边边角”这两种情形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明辨是非。这加深了学生对判定定理的理解,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2)释学生之所疑。教师在教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疑惑。这些疑惑,如果教师不及时排除,就会困扰学生的思想,甚至让学生变得焦躁、烦闷而难以认真听讲,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要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教师就要换位思考,假设自己就是台下的学生,思考会有哪些疑惑,需要怎样解决,进而对症下药,及时释疑。
(3)思学生之所难。无论在知识广度还是知识深度方面,教师都要高出学生。所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教师认为非常容易、学生认为难度极大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通过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找寻问题的关键,再设置情境巧妙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4)纠学生之常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在一类或一些题目上经常性地出现错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纠正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现错误,探讨出错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实践表明,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更为深刻,理解更为透彻。
(5)激学生之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数学课程特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想学、爱学、肯学、乐学。例如,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爱动手等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些数学发明故事,并让学生完成一些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开展一些数学智力游戏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固学生之易忘。记忆和遗忘是相伴而生的,有所记,就必有所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所遗忘,教师应和学生一道联想、回忆、推演、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唤醒学生的模糊记忆。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记忆的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多给学生编些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同时,灵活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功能,也能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减少遗忘。
二、学生要注重换位思考
学生要尝试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思考教师兼具老师与父母双重角色及良苦用心,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学。
(1)思教师之慈心。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往往充当多重角色,既是“严师”,又是“严父”或“慈母”。教师若整天板起面孔教育学生,其目的是和父母一致的,无非是希望学生“成龙成凤”。学生如果能夠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能站在老师的角度上看问题,就会少一些敌对,多一些感恩,从而乐于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善意的指导。
(2)视教师之苦心。起早贪黑,事无巨细,这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最深刻的感受。很多教师每天五点多就起床,备教案、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跟读自习,还要处理一些班级或学生事务,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多才能休息。教师整天埋头于一些琐碎事务,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不计名利,可谓苦之至极。但教师之苦的最终目的,是想换来学生之甜。学生如果能够换位思考,理解教师的苦心,就会更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3)知教师之狠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急躁心理,于是就会出现“罚背”“罚写”“罚站”等一些做法。教师这种做法,往往因学生的逆反心理而达不到应有的目的。这时,学生如果能换位思考,从教师的角度进行思考,就会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乐于接受教师的各种处罚,从而获得进步。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和学生如果能够“换位思考”,就会少一份误解,多一份宽容, 少一份敌对,多一份真诚。师生“心跟爱一起走”,就会更好地促进数学高效课堂的开展,从而大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借助‘付出与索取的换位思考,推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83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邢转利(1981-),女,甘肃通渭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光明.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归因[J].数学教育学报,2010(05).
[2]王美丽.中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数学大世界,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