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青+李劲松
摘要:外国民族音乐课涉及非欧洲艺术音乐形式和独特的音乐美学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合作——探究模式,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展开与欧洲艺术音乐的对比,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究外国民族音乐的魅力,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多元文化、探究世界音乐的学术品质。
关键词:外国民族音乐 合作 探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1-0118-05
“教学模式”即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关系的模型。[1]该概念一经提出,就引发教育工作者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有从教学过程来衡量之,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也有从教学活动构成因素来看的,教学模式即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实现与完成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有从教学方法角度去观之,教学模式指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方法论体系,此体系包含了教学理念、功能目标、程序结构、实施要领等内容。从以上对教学模式不同的观察角度看,从教学方法演化为教学模式历史进程中,教学模式显现出较大的解释空间,不同学科会衍生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在音乐学科教学中,就会有体验互动式、示范模仿与反思式等带有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而且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不断融合。如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既可以运用于文、理等学科课堂教学,又可以被音乐学科加以运用,甚至对于某些音乐课程来说,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对外国民族音乐课程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意义、作用和策略展开详细论证。
一、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透视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合作探究”思想的萌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就是说,在学习中要互相切磋,讨论研究,以增加学习的效率,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一)关键词解释:真正作为概念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该概念强调学生在建构和探索新的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转变学习方式,变教师的“一家独唱”为“百家讲坛”式的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创建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合作、积极探究,以树立必要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恰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又能使得合作探究活动过程得到深入开展,提高教学的效率。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一家言”的格局,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多边合作,提倡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协调,充分调动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合作运行体系。这样不仅能活跃僵硬的、呆板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素质品行,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有着积极显著的作用。
(二)模式建构:具体拿音乐学科来说,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教师指导、不同小组等环节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题、答题、辩题、研讨而得出小组共识的结论,然后在教师安排下按照主题分组进行汇报,再对各个小组达成的共识进行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最后通过复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具体操作为:
在上图中,可以看出合作教学模式有几个主要的组成环节。首先是“提问——自学”环节。它是合作教学模式的根基,此环节可以在课前准备。作为教师要事先对教材有整体把握,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教材的重难点,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提前阅读、研究教材,及时做好各项记录,为上课做好准备。此环节的核心是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因为问题是引导教学步骤的关键,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通过课前的自学,能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而且课前的师生探讨是在放松与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的,这样更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答案的提出。然后是“引导质疑——小组合作”环节,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面对面对课前的预习结果展开讨论。在讨论时可以各抒己见,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结论都讲出来与大家分享,同时把遇到的困惑、难点也一一道出。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适时指导、合理调控讨论进度,协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同时让每个小组选定的组长做好本小组的讨论记录,做好汇总,为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做好准备。完成前两个环节,接下来是“问题深究——交流拓展”環节。教师在这个环节将进一步引导大家思考深层次的问题,学生将再次分组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分享给大家,通过反复的思考、探讨、交流,最终达成共识。最后是“反馈总结——巩固运用”环节,这是合作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以通过课堂作业、课后作业等来完成。合作教学中的四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以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就对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中采取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进行进一步论述。
二、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
在外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合作探究模式更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外国民族音乐有以下三个特点表明该课程更适合教师选用该模式。
(一)外国民族音乐课涉及非西方音乐形式、音乐美学观,需要用对比、比较方法去学习和体验,这就为合作——探究模式的运用提供了条件。
该门课程的基本理念是:1.通过学习外国民族音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以前所接触的欧洲音乐文化只是世界音乐的一部分,除了欧洲艺术音乐形式以外,还有许多与之不同但同样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2.通过开设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使得学生认识到普遍有效的音乐评价标准是不存在的,每个社会在其自身视野内,对各种音乐作品、表演形式、教学方法以及音乐行为,有着自己的判断方式。[3]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必然涉及大量的“非西方”音乐,既有亚洲各国、欧洲民族民间、非洲各民族、美洲土著民族、大洋洲原住民等五大洲具有区域代表性的音乐形式。这些音乐形式都有着形态各异,甚至迥然不同的音乐观念、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流动不居的音乐曲目、活泼多样的音乐物质文化。对于这些与西方音乐相异甚至相反的音乐文化的教学,如果仅仅依靠识谱、演唱、演奏这些基本教学方法显然是无法让学生领会课程的核心思想,其有效性将会大大降低。只有引入合作——探究模式,加强对该课程知识的设疑,让学生通过其与西方音乐的对比或者横向比较,以西方音乐作为坐标轴,从音乐观念、音乐活动、音乐物质文化、音乐曲目等四个层面展开比较和合作探究,分小组设立音乐主题,交流研讨、不断深化对不同音乐的理解并分享研究成果,最终才能更好区别二者,加深对非西方音乐的理解。
(二)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涉猎面较广,有知识讲解又有技巧的展示,只依靠教师一人的讲解与示范想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是不现实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的《世界民族音乐》教材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的《世界音乐教程》教材中,其中《世界民族音乐》涉及到各洲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就达到24个国家和地区,《世界音乐教程》涉及到各洲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就音乐形式和种类来分,《世界民族音乐》涉及到民歌演唱形式达20余种,器乐演奏达35种。在乐器演奏中,涉及到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等各式各样的乐器就达到百余种,要想准确演奏这些乐器,对任何一位音乐教师来说都不可能胜任,即使会演奏,学生也不可能领略到真实的音乐语境。所以教材中都配备了相应的视听材料,通过对这些乐曲的听赏,使得学生能感受到较为真实的音乐文化语境。在《世界民族音乐》中,作者就教材建议教师选用参与式教学方法与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做出以下解释,学生对外国民族音乐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通过书籍、录音、电影、图片和教师的理论讲解去认识所学的音乐,而且通过自己参加某种音乐的表演,深入了解所演奏音乐的结构,亲自体验到音乐的韵味,通过参与式教学和学习才能加深对外国民族音乐的理解。通过视听——模仿——讨论——掌握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先作感悟,初步对该种音乐有着大体的印象,然后就不同的音乐感觉展开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把各自的经验和感受提出来供大家分享,[4]“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一场音乐活动,在小组合作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动力,并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5]作者还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节:欣赏、实践、讨论和理论各占25%,如此看来,合作——探究模式的运用就显得尤为必要。正如作者所说:“本课程将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音乐与文化为一体、讲解与欣赏为一体、表演与讨论为一体”[6],只有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对世界音乐中重要的、典型的音乐文化现象予以深入浅出的分析,才能探究出外国民族音乐真正的魅力。
(三)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中呈现的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音乐活动,而绝大多数是以集体性音乐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学生分角色、分主题去模仿,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活动,通过分组合作演出,了解音乐的内涵和意义。
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依据地域或风格去对音乐进行划分和界定的,如东亚、南亚、西非、阿拉伯音乐、撒哈拉以南黑人非洲音乐等,而不是依据欧洲音乐史教材中按作曲家、音乐流派作为音乐划分的标志。这也反映出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所秉持的生态存在观,即每一种音乐都是一个生态系统,每个音乐要素都彼此联系,共同形成一个网络系统;音乐不仅仅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它更是文化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7]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只能见到作为存在的音乐系统,而不是一个人、一个音乐家、一种音乐流派。如在印度音乐中,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由拉格和塔拉为单位的南北印度音乐,在南北音乐中,没有“像一棵棵参天大树一般的音乐大师,只有一块块由小草组成的民族音乐”[8],在每一种民族音乐中,都会有以集体为主的演创活动和活动中显现的音乐观念,如大洋洲的“歌路”、阿拉伯的木卡姆、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拉丁美洲的“哈巴列拉”、北美洲的“那瓦和音乐”等。对于这些充满群体风格的音乐形式,只能在分工合作中,体会与西方音乐不同的音乐文化观。
三、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中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策略
外国民族音乐课程的合作探究学习,是指以小组(3-5人)为活动主体,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在合作小组或班集体范围内讨论研究,使学生呈现出发散思维状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研讨、合作互助,获得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交流,最终达到小组内的同学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要充分调动教学中各动态因素间的密切合作,进一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合作运行体系。
具体说来就是教师根据外国民族音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探究动机,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索、共同讨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它是一种强调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重视通过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来达到掌握运用知识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探究动机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时,产生达到目标的欲望时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9]如果一个人对自身从事的研究工作有着强烈的向往与追求,那么可以说他的动机较他人相比更加明确,很确定的是他一定可以在研究工作中比别人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首先应营造一种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对问题有一个感性认识,为探索问题做好准备。
在外国民族音乐教学中,由于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信息较为庞杂,需要教师先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提炼出几个教学问题,以供同学们思考,激发同学们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营造探究问题的情境。如在讲授印度音乐时,教学目标应该是:1.让学生通过对歌舞音乐、电影音乐、乡村音乐的学习,了解印度音乐观念、音乐美学观念;2.通过对印度乐器的介绍和学习,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体会音乐表演方式;3.对拉格和塔拉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印度独特的构成方式。依据这三个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提炼出几个问题:1.如何从印度器乐表演中领会到即兴性?2.在对拉格和塔拉的讲解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比欧洲音乐的节奏、旋律和织体与拉格、塔拉的异同点。3.同学们在对印度打击乐器——塔布拉鼓与朝鲜的“长鼓”作比较时,寻找出印度打击乐的特征。
教师可以先放映有关的视频资料,让同学们感受印度音乐的独特风格,然后再重点讲解几个关键词:拉格、塔拉和拉斯,为了加深理解,教师就运用合作——探究模式,分组讨论这三个问题,激发同学们的探究动机,在小组合作中,可以分成三个小组进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活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主动参与,互动交流,共同探究
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學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这种参与主要表现在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特征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在人的活动过程中,人始终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环境的影响,只有通过人的主体活动才能发生作用。因此,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究式学习方法,获得主动发展,增强能动性。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知识的整个过程。因此,接下来教师应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可对全班同学进行一个合理的分组,根据各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特长,以及思想状况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每组任命一名责任心较强、能力较高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接下来教师应把空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自主探讨,从而得到属于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对《非洲音乐》中打击乐器这一课时进行教授时,教师可以在播放一段非洲各式各样乐器的视频后,向学生展示提前准备好的一些打击乐器,并逐一介绍它们的名称与用途,接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成若干个打击小组,每小组的学生要通过交流与合作进行各种复合节奏的练习,并即兴表演,在这过程中如有问题可向教师请教,教师给予恰当的指导。在这样的合作演奏下,学生们在得到了对非洲打击乐器最直观的认识与了解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对一些具有难度的问题出现争议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尤其是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共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逐步深入问题,从而以一种合作的方式给予学生解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还可在同一问题上延伸、拓展出新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多元音乐视野的形成。
例如,在对《土耳其音乐》的教学中,与土耳其共同宗教信仰、相似语言文化环境的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便可以作为新的问题提出并拓展延伸。通过对问题的拓展,学生的发现能力与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总结评价,巩固运用
在保证合作探究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乐于与其他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评价机制。[10]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只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及评价方式,实行过程中,教师可实行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评价观,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及其生活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
在这一环节,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不仅是巩固所学知识,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及过程进行评价,指出错误并及时纠正。这一环节是教师评价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做到合理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注意因人而异、差异教学,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总结之后,还要对相关知识作巩固性练习,这样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在对《欧洲民族音乐》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因欧洲国家数量众多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对每个国家的音乐都进行介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选取希腊、保加利亚、瑞士、西班牙这几个有代表性地区的音乐文化进行教授,然后通过总结让学生在这几个典型地区的音乐体验中对整个欧洲民族音乐做到一个基本的了解,那么“总结”在这里就显得无比重要,总结应注意全面,评价应该科学。如当同学们在分组练习和探究瑞士山区歌唱方法“约德尔”时,教师应该举一反三,对“约德尔”唱法的文化内涵、民族特点、生存环境进行及时总结评价,让大家在学习约德尔唱法时就能在由“约德尔唱法”到“生活环境”再到“文化习俗”这一大的背景里去找寻相同或者相似的音乐现象以及成因。
四、结语
合作——探究模式,对外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来说,可以充分体现出该课程的特点,教师根据外国民族音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比和比较欧洲艺术音乐与非西方音乐的音乐观念、音乐活动、音乐物质文化和音乐曲目,在合作中互相交流、共同讨论,然后在讲师的引导下,通过交互式教学来达到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每一种音乐形式的特点、演奏方式和欣赏习惯更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由于合作——探究模式充分调动了教师、学生、个人、小组等教学动态因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开放的合作运行体系。该体系对于外国民族音乐的知识建构以及对课程的核心理念——理解多元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掌握和深入了解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乔伊斯.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4.
[2]鲍勒.合作学习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
[3]管建华.国际音乐教育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4]安平编.世界民族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
[5]安平编.世界民族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6]安平编.世界民族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
[7]管建华编.国际音乐教育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4.
[8]管建华编.世界音乐文化的教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7.
[9]杨丽苏.新课程音乐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7.
[10]张晓莉.美国教师教育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体制与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