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琴
【摘要】学会流畅地用口语表达是学生能够文明和谐地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的前提。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如大声朗读、激发想象、读说结合、创设情境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欲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 低年级 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是指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而进行互动交流的能力。当今社会,口语交际能力在人际交流、就业求职等方面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显得尤为关键。有些人虽然满腹经纶,却不善表达,词不达意;而有些人虽然水平一般,但能说会道,与人交流时如鱼得水。可以说,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踏上成功阶梯的重要保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要想进行口语交际,首先要学会用口语来表达。口语表达能力也就是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的一种能力。低年级学生由于受思维能力的限制,说话能力发展水平有限,常常在口语表达方面表现得不是那么理想,那么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口语表达训练并不一定只能放到口语交际的专项训练课堂上,也可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实实在在地进行。
一、大声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中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讲道:“一般做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对于文学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种感觉为语感。”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朗读是调动多种感官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它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通过有节奏的朗读充分感知课文遣词用句,格局布置,蕴含的情趣,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使抽象的课文内容在学生心目中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
有了丰厚的语感积累,学生在口语表达时就会厚积薄发。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积累的词汇、句式、格调、表达方式等运用到自己的口语表达中去。
二、发挥想象,激发表达热情
事实告诉我们,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最丰富的,也是最宝贵的,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又是最丰富,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思维就像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作为教师的我们这时最该做的事情就是去打开,把学生的思维打开到最宽最广的境界中。而不是去“收”,为了我们所谓的教学目标用一些条条框框千方百计地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口头语言把想象的内容表达出来,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彰显,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汉语拼音时,每教一个新的声母,我经常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观察声母和相对应的图片,说说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再自编一句口诀来记忆。这个环节设计有难度,但形象的画面、有趣的外形激发了学生们表达的欲望,学生们的话多起来了,编的口诀也愈发精彩起来了,如“一条小蛇sss”“椅子桌子shshsh”“妈妈手镯ccc”,仅仅是“q”一个字母学生就编出了好几句口诀,如“一个气球qqq”“爷爷下棋qqq”“爸爸生气qqq”……而且每次到了这个环节,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想不让他们说都难。
想象说话的训练还可以安排在一些课文内容的教学当中。如《北风和小鱼》一课,北风又一次得意,却不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可以让学生想象:这时的小鱼,会对北风说什么?这样的说话训练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又训练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读说结合,学习表达技巧
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强调读写结合,写得愈多学生愈熟练。在低年级口语教学中,只要深谙学生心理,以學生感兴趣的内容为题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激发兴趣,并持之以恒,到了高年级作文教学时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在教学《冰花》一文之前,班上有一个小姑娘高兴地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今天在外婆家的窗户上看到冰花了。”“哦,是吗?”我还没来得及多说,她有点得意地说:“是椰子树形状的!”“哦,那是一棵怎样的椰子树呢?”我充满期待地问。“像海南的椰子树。”她显然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我接着问:“那海南的椰子树是什么样的?”“反正就是海南的那种椰子树!”哦,学生毕竟才一年级,口头表达能力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于是在上这课时,我抓住重点句式“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让学生先看课件上的图片或者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叫“宽大、柔嫩、丰满”,再让学生想象冰花还有可能像什么?出示更多的冰花图片,让学生观察冰花的样子,仿照课文用“啊,真漂亮!它像( )的(椰子树),像( )的( ),像( )的( )”的句式练习说话,有了形象的插图,课文中的范例以及丰富的想象,学生竭尽所能地调动自己的词汇储备,答案各不相同,有的说“像高大的椰子树”,有的说“像盛开的水仙花”,有的说“像飘落的树叶”“像正在跳舞的凤凰”……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新课程的老师,就要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文,抓住其重点句段进行迁移,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说话,这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四、创设情境,丰富表达内涵
低年级学生在平时的说话训练中常常表现出一个特点,就是“人云亦云”,机械、刻意地模仿。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这篇文章最后一段是这样的:“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书后习题中有用“终于”造句一项,有不少学生说成:“我终于会吹竖笛了。”“我终于考到100分了!”这样的句子虽无语病,但无病呻吟,没有内涵,没有真情实感,枯燥乏味,可以说是“有骨无肉”。那如何让学生的口头语言变得生动起来,“血肉丰满”起来呢?创设情境是一个好办法。
教学中,我这样设计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读最后一段,从“终于”你体会到什么?“梅兰芳到底是怎样勤学苦练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前面的内容。学完之后,学生对“终于”一词中包含的艰辛与不易有了深刻的体会。这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回想自己在严寒酷暑的日子里、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是怎样坚持练竖笛的,在平时又是怎样抓紧时间认真学习的,试着用“终于”说一句话,学生说出来的就不只是“我终于会吹竖笛了”这么肤浅的句子,学生说:“我每天起早贪黑地练习,终于会吹竖笛了。”“我每天一吃完晚饭就开始吹竖笛,反复练习指法,不懂就问,终于学会了吹竖笛!”“我每天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终于考到100分了!”……
上述情境训练由课本上的情境,转移到了生活中,从生活中发现情境,创设情境,再得到启发,将理解和运用结合在一起,使口语表达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熠熠生辉!
总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如大声朗读、想象、仿说、创设情境等多种形式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欲望,创造口语表达的机会,再加上教师适当而又实在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夏丏尊.我在国文科教授中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M].北京:中华书局,201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