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服务业结构优化的战略思考

2017-03-24 00:43恩,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广东

陈 恩, 刘 璟

(1.暨南大学 经纬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632; 2.广东省人口与产业发展研究院 产业经济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030)

【经济·管理】

广东服务业结构优化的战略思考

陈 恩, 刘 璟

(1.暨南大学 经纬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632; 2.广东省人口与产业发展研究院 产业经济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030)

当前,广东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水平偏低,产业关联度不强,而随着广东已跨越高速增长阶段,面临跨越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其经济短板效应会更加显现。顺应广东服务业发展趋势的具体需要,搭乘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的顺风车,服务业结构优化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地位凸显。实证结果表明:(1)目前广东产业发展是个结构性问题,结合广东制造业的发展基础,未来广东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将蓬勃发展;(2)与日本相比,广东的技术、知识与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结构性差距与不平衡性还很大;(3)广东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驱动力为国内需求,而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仅为日本的1/13;(4)广东制造业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较大,但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的贡献仍需提升。因此,要坚持制度与技术创新、政府与市场合力、服务业跨行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策略。

广东; 服务业; 结构; 生产性服务业; 融合

前 言

目前,我国传统产品相对过剩,适应需求的产业结构升级滞后,制造业要素成本上升,生产利润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分工深化以及国内经济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已成定势。在迈向新常态过程中,广东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是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加快调整的根本动力。二十六年来广东经济总量位居全国首位,人均GDP超1万美元,已迈入中等发达经济体梯队。从国际发展经验看,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消费结构都会加快转型升级,原来依靠成本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结构偏重的现状迫切需要改变,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大增。为此,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借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验,分析新形势下影响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深入研究制造业与服务业、服务业内部重点行业之间协调发展问题,明确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及思路与战略思考显得十分迫切。

一、广东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与产业关联度偏低

(一)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水平偏低

如表1所示,2007年全国、广东、北京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占国民总产出的比重分别为11.6%、10.0%、31.5%和27.4%。2005年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生产性服务业占国民总产出的比重分别为26.7%、19.4%、25.1%和25.1%。广东的比重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远低于北京、上海,以及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这些发达国家的水平。2007年,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产出的比重为43.3%,低于全国(44.1%)和上海(52.6%),略高于美国(38.9%)、日本(34.8%)和法国(41.3%)。广东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07年为42.4%,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北京、上海、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还有很大的差距。显而易见,即便是2010年,广东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相对偏低的这一趋势也没有改变。

表1 服务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经济指标的比较 单位:%

数据来源:广东数据根据2010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中国及其他国家数据引自马风华:《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岭南学刊》2012年第3期。

(二)产业关联度不强

广东生产性服务行业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有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广东服务业行业感应度系数大1的有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而广东产业关联度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与国内先进地区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对广东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远未充分显现(见表2)。

二、服务业结构优化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地位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乘风破浪,奋勇当先,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广东已跨越高速增长阶段,面临着跨越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并已步入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短板效应显现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一个隘口,这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各种特征需要广东进行战略抉择加以应对。

(一)广东已跨越了高速增长阶段

建立广东地区生产总值(GDP)预测模型如下:

Y

=45 222.17(5.68)/(1+212.98(13.47)×

exp

((-1)×0.192 2×T))(21.08)+1.589 0(8.88)×E(-1)-0.805 5×E(-3.149)(-2)

R=0.998 7,DW=2.2

根据预测模型划分的发展阶段见表3,广东经济在2000年已进入成长期,现正处于成熟期初期,地区经济正飞速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广东经济的成熟期相当短暂,到2013年左右就结束了。

广东

GDP

预测值见表4。按综合预测结果, 2020年

GDP

将突破到110 000亿元,2025年将突破150 000亿元。

表2 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广东省2010年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中国及其他国家数据引自马风华:《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岭南学刊》2012年第3期。

图1 广东GDP趋势预测图

时段1978—19992000—20052006—20132014年以后发展时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可持续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新常态(增速放缓,质量提升)

资源来源:根据历年《广东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结合钱纳里和波特理论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分类判断而得。

当前,广东经济发展已经跨越高速增长阶段(“八五”期间最快,年均增速19.6%),步入次高速增长阶段(2014年为7.8%),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其中,珠三角地区处于工业化后期,粤东西北地区向工业化中期迈进。根据世界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增长动力来自制造业的优化提升和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从国际发展经验看,这一阶段消费市场出现新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换。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迎来发展期,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互联网、跨境电商的发展,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加快,原本依靠成本比较优势形成的产业结构现状迫切需要改变,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大增,生产性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GDP中的比重也将快速提升。这意味着对服务业的需求,特别是对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需求将随之增加。

表4 广东GDP预测值

资料来源:通过Eview 6.0软件构建模型模拟计算而得。 注:1978—2014年GDP为当年价数值,预测数以2014年为基准价的可比价数据;最终预测结果是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平衡调整后的结果。

(二)广东已面临跨越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上升,从1978—2014年,广东GDP总量从185.9亿元上升到67 792亿元,基本上呈现每六年翻一番的态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77元提高到10 33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广东省已经跨越至中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从跨越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来看,广东唯有突破既有发展方式,以自主创新寻求经济内生增长的新动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逐步摆脱对传统比较优势的过度依赖,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开放模式中,广东服务业结构优化已势在必行。

(三)广东已进入经济发展短板效应显现阶段

广东经济发展到现在,成就举世瞩目,但经济发展的各项短板效应也逐渐显现:一是产能相对过剩,需求与产业结构升级滞后。二是由于劳动力短缺、土地资源稀缺,要素成本上升,生产利润不断下降。三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长期处于模仿的较低层次。针对广东发展环境出现新变化,比较成本优势弱化,且面临东南亚的竞争,香港带动广东经济发展的效应还未发挥出来,服务业产业链不全,产业发展软环境有待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法律、开放度不足等,广东迫切需要新的政策优势。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后金融危机阶段,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上述现象无疑成为广东服务业结构优化的倒逼机制。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克服广东经济发展的短板效应,对促进广东制造迈向广东创造至关重要。

(四)顺应服务业发展趋势的具体需要

2013年,广东省三次产业比重为4.9∶47.3∶47.8,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由2000年的43.6%上升至2013年的57.8%。生产要素投入结构逐步合理。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由2000年的3.7万元/人上升至2013年9.2万元/人。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上呈现集群化态势,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粤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进一步加强。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软件外包服务业、会展业和金融业等合作逐步升温。顺着广东服务业这些发展新势头,未来服务业发展已不是规模问题,更多是结构性问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地位凸显。如何实现广东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保证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新势头,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服务业结构优化显得十分迫切。

(五)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的顺风车

2014年3月1日,广东省全面推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出12项改革措施,全力构建“宽进严管”的工商登记管理制度体系,激发市场活力。2014年12月16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挂牌成立,这是经中央批准设立的全国三家知识产权法院之一,肩负着司法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使命。2015年2月27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深圳召开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发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员令”。会议提出,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总抓手和核心战略抓好抓实,努力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2015年11月12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启动会议。示范区由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国家高新区打包申请。至此,广东同时拥有珠三角、深圳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构成自主创新新格局。顺应广东对服务业发展营商环境的打造,搭乘机制体制改革的顺风车,服务业结构调整正当时。

三、广东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广东服务业结构变动的投入产出分析

1.模型的设定

采用投入—产出模型:

X

=

W

+

D

+

E

-

M

进行实证,式中,

X

=

i

部门总产出;

W

=

i

部门中间需求;

D

=

i

部门最终需求;

E

=

i

部门出口需求;

M

=

i

部门总进口。假定各部门只生产一种产品,则各部门的产出函数为:

w

=∑

ja

x

(1)

(2)

(3)

(4)

Δ

S

=

S

-

S

,Δ

B

=

B

-

B

,Δ

Y

=

Y

-

Y

(5)

(5)式中的1和0可分别表示为两个时期、地区或企业等,则:

Δ

S

=

B

Y

-

B

Y

=(

B

-

B

)

Y

+

B

(

Y

-

Y

)+(

B

-

B

)(

Y

-

Y

)=Δ

BY

+

B

Δ

Y

B

Δ

Y

(6)

(5)式中Δ

BY

B

因素变动对

S

产生的原始影响。

B

Δ

Y

Y

因素变动对

S

产生的原始影响,Δ

B

Δ

Y

为上述两个因素变动的交叉影响。如

S

受三个因素影响,即

S

=

BDY

,不难证明:Δ

S

BD

Y

+

B

Δ

DY

+

B

Δ

Y

(原始影响)+Δ

B

Δ

DY

BD

Δ

Y

+

B

Δ

D

Δ

Y

B

Δ

D

Δ

Y

(交叉影响)

(7)

根据上述原理,(4)式中的产出增长可分解为:

(8)

(9)

(9)式中

λ

代表两年间国民收入的变化比例。

上述模型分析是基于投入—产出结构,运用结构分析方程对服务业发展的系统性变化进行实证分析,能较好地提示服务业内部的结构性问题或特征。

2.投入产出分析

运用上述模型,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系统比对广东和日本服务业发展,表5为1980—2000年日本服务业结构变化的投入产出分析。

表5 1980—2000年日本服务业结构变化的投入产出分析

①为便于比较,这里的社会和个人其他服务业在广东省统计口径中反映为教育,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

数据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日本历年的投入产业表的相关数据以及Wind资讯终端行业中心及经济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如表5所示,结构相关计算,1980—2000年期间,日本的产业结构演进以及服务业结构优化呈现出如下特征:其一,日本服务业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迅速发展,而制造业的产出则不断下降;其二,结合投入产出系数,根据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结果来看,技术进步对于日本服务业的发展贡献为13.41,主要靠技术进步投入而实现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其三,广东目前的技术进步对于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贡献率则为1.06,贡献率为日本的1/13左右,广东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源于国内需求。

表6 1995—2010年广东服务业结构变化的投入产出分析

数据来源:根据广东历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计算而得。

表6的数据结果呈现出广东服务业结构发展的一系列特征:其一,近十年,广东服务业又有新发展,国内需求和出口的增长使得服务业总产出增加,技术进步对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也进一步加强。其二,中间产品的替代需求有所上升,这表明广东服务业对其他行业的需求上升,也意味着与其他行业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服务业将会使技术和资源使用增加。其三,广东服务业占比与日本还有十分大的差距,服务业内部发展也不均衡,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相对发达,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其四,2000 年以前,广东服务业的增长主要依赖通讯业以及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尤其是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带动了整个服务业的发展,其他各部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五,2000—2010年这十年间,广东服务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化,其中金融保险等技术密集型部门也出现了增长,而房地产业的迅速繁荣也得到了抑制。其六,与日本相比,广东服务业内部结构还存在十分大的差距与不均衡性,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快,而技术、知识、资金密集型服务业则相对缓慢。其七,从与日本的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演进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因素,由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内在规律。

(二)影响服务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分析

1.服务业结构划分说明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一个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内生于它的要素禀赋结构,持续的经济发展是由要素禀赋的变化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推动的。而一个地区的要素禀赋在任意特定的时期是给定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是可变的,它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并从而决定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广东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系统是一个由需求端、供给端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其中,需求端的影响因素包括外贸结构、消费结构、制造业的发展,而供给端的影响因素则包含劳动力投入、技术与制度供给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反映了广东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整体状态和变化趋势。故衡量广东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水平需涉及很多指标,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指标体系的综合性。指标体系既要能反映广东服务业内部结构总体水平,且能代表服务业结构优化发展的潜力。其二,指标体系的目的性。被选指标本身不仅有明确的经济意义,而且能代表经济发展的一方面。其三,指标体系的可比性。本文为实证方便,将服务业分为四个类别:第一类是流通部门;第二类是为生活和生产服务的部分;第三类是为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类是为社会需要服务的部门,具体分类如表7所示。

表7 服务业分类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研究中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北京:国家统计局出版,2003年修订。

注: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

2.数据与模型

前面的模型分析表明,产业结构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反映弹性系数。而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将技术进步、资本、劳动力纳入生产能力的实证方程进行分析。这里可以设想,产业结构与行业的增加值增长率之间存在一个匹配关系。因此,设定多元回归模型:

SER

=

a

+

β

TE

+

β

ln

Y

+

β

URBA

+

β

MA

+

β

HR

+

β

OPEN

+

ε

(10)

(10)式中,

SER

代表广东服务业中四类服务业分别占服务业结构反应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其中

i

=1、2、3、4,分别代表各服务业类别;

TE

代表该行业的科技研发投入的年均增长率;

Y

代表广东收入水平,也即广东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

URBA

表示广东城镇率的增长率,即广东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年均增长率;

MA

代表广东制造业发展速度,也即广东制造业总产值的增长率;

HR

代表广东人力资源,用受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增长表示;

OPEN

代表广东服务业开放度,用服务贸易额占GDP比重年均增长率表示。上述数据均来源于历年《广东统计年鉴》、《广东工业统计年鉴》、广东投入产出表和《广东海关统计年鉴》以及海关历年的快报数。为避免自变量间的相关性以及消除多重共线形的问题,在数据处理上,采用自然对数法,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并采用逐步回归法依次引入相关变量,使得实证结果较为合理。

3.结果检验与讨论

对广东1991—2013年共2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四个模型分别代表四类服务业的实证结果,上述实证模型均通过了1%的

F

检验,且拟合度较好,

DW

值显示模型的自相关性在可接受范围内。

表8 广东服务业四个层次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

注:每一格下面括号中的数值为

t

值,*、**、***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检验。

通过回归实证,主要结论为:其一,广东以人均GDP自然对数为表征的收入水平对第四类即社会需求服务业呈显著正向影响。其二,广东城市化水平对为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第三类服务业呈显著正向影响,并对第二类服务业呈显著负向影响。其三,广东制造业总产值增长率对于第二类生产、生活服务业呈显著正向影响。其四,广东各行业的科技研发投入水平对第三类服务业,即科技教育类服务业,与第二类服务业,即生产、生活类服务业,均呈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于第一类和第四类的影响不显著。其五,人力资源对于上述四类服务业的结构水平的影响均不显著。

上述实证结论说明:其一,人均收入水平对社会需求类的服务业发展影响较大。其二,广东城镇化发展水平对服务业结构高端化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促进产城融合,是服务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对策。其三,广东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规模体量较大,发展速度较快,对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广东企业可以改变之前对港澳生产性服务业的过度依赖,而重点发展适宜于本土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其四,技术进步影响第二、三类服务业,即对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科研、教育等服务业影响较大,是推动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五,人力资本对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作用还不明显,这意味着广东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转向服务业的各部门,也即意味着农业、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有待大幅提升。此外,广东科技研发、教育等现代服务行业中,人才的引育应是关键问题,这是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四、产业结构发展趋势预测与服务业发展新势头

(一)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预测

运用Eviews 6.0软件分别对1978—2005年广东省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进行逻辑曲线回归。通过三和值法以及迭代计算,估计初始值,并结合回归残差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考虑,确立如下三个实证方程。

1.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测

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生长预测模型为:

Y

=19 935.26/(3.21)(1+354.57×

exp

(6.47)((-1)×0.1238(9.66)×T))+[AR(1)(4.48)=1.072 3,AR(2)=(-1.79)-0.452 1]

R=0.998 8,DW=1.86

图2 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趋势预测图

DW

值为1.86,说明该方程残差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而残差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系数都收敛在许可范围(如图2所示),可认为方程较好地反映了实际情况。根据预测模型划分的发展阶段及预测值见表9,从生长模型看,广东第三产业发展在2015年后进入放缓提质期。

表9 广东第三产业发展阶段划分

资源来源:根据历年《广东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结合钱纳里和波特理论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分类判断而得。

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测值见表10。按综合预测结果, 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将超过58 000亿元,2025年将突破87 000亿元。

表10 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测

资料来源:通过Eviews 6.0软件构建模型模拟计算而得。

2.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测

通过一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分析程序、多项式回归分析程序,利用Eviews 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Y

)与人均GDP(

X

)的自然对数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其中,服务业占GDP比重与人均GDP自然对数构成幂函数,服务业结构方程为:

Y

=0.391 46+3.840 71×ln

X

+0.548 93

AR

(11)

其结构趋势预测和残差序列分析见图3。

图3 广东第三产业结构趋势预测图

模型预测结构较保守(见表11),结合前面对GDP与三次产业增加值的预测,综合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第三产业的比例将上升到53%左右,2025年达到56%左右。

表11 “十三五”广东第三产业占比预测 单位:%

资料来源:通过Eviews 6.0软件构建模型模拟计算而得。

3.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预测

同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Y

)与工业增加值占GDP(

X

)比重和人均GDP的自然对数也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考虑数据指标的相关性与可操作性,将模型分开进行预测,并进行综合叠加。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增加值占比自然对数的幂函数为:

Y

=-120.196 32+15.186 86×ln(

X

)+0.747 59×

AR

(12)

上式中,

Y

为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

X

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按结构方程求出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参照值,其结构趋势预测和残差序列分析见图4。

图4 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结构趋势预测图

该模型预测值较为保守,结合其对人均GDP自然对数的幂函数模型进行综合,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将上升到60%左右,2025年达到65%左右。从模型分析来看,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将在2015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见表12)。

表12 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预测 单位:%

资料来源:通过Eviews 6.0软件构建模型模拟计算而得。

(二)服务业发展新势头

1.制造业服务化

当前,广东的制造业增速有所放缓,但是内部的链条却在延伸,就是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制造业服务化特征日渐显现。有广东特色的制造业信息化和装备数控化服务业得到大力发展,广东信息化服务业在电子、汽车、机械、轻工和纺织、石化、船舶、钢铁、建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突破了一批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支持了一批重点技术攻关,开发了一批行业特色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专用软件,着力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的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2.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制造企业的专业服务外包呈迅速增加趋势。广东现代服务业和某些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业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经济活动已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此外,广东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内部各行业融合发展,并由此衍生出许多新型服务业态。广东的现代服务业在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中不断发展,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和腹地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现代高端服务业则通过发挥其强力的外溢性和渗透性,推动制造业调整结构优化升级趋势日益明显。

3.主导服务业更加知识化

广东服务业内部结构逐步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向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升级演化,主要表现在科技研发资金的大量投入、服务技术含量的上升、现代集群模式的出现方面。广东经济“服务化”,实际是“知识化”或“信息化”的有效载体,随着广东教育水平的提高,已呈现出依靠丰富的知识型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其中,广东省金融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2013年的占比分别为6.14%、2.84%,与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和上海等国内发达省市相比,处于领先位置。

4.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呈现多样化

目前,通过精心布局,广东已经深耕于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商务会展等为主体的优势现代高端服务领域。2013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居全国首位。其中仅广州便拥有电子商务服务企业1 800多家,电子交易额超过100亿的企业共10家,有太平洋电脑、易网通、环球市场、唯品会、欢聚时代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外上市企业。同时,供应链、冷链物流、健康服务、移动视频、互联网金融、检验检测等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正加快发展,形成了优视、洛可可、久邦数码、中经汇通、梦芭莎等全国领先的新业态企业。此外还有紧跟市场需求出现的私人投资顾问、独立评估、信用调查等新型专业高端服务业。

5.服务业发展品牌化态势显现

经过数年发展积累,广东服务业已经成功孕育出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本土品牌。其中,国内首家动漫上市企业奥飞动漫的原创动画电影品牌“喜洋洋与灰太狼”,深圳华强的“方特”主题公园、《熊出没》等拳头品牌,拥有集物流信息交易、招投标中心、结算中心、第三方物流总部等为一体的“中国最佳物流园区”林安物流园,以及运用“车讯通”等特色软件面向全国12万司机会员、5万多家企业开展综合物流信息服务的林安物流网等均为杰出代表。

五、广东服务业结构优化的战略思考

(一)基本思路

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全球视野、集聚发展”的原则,充分注重发挥市场机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重点领域的培育与扶持(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与服务业结构优化路线见图5)。做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推动制造企业服务化,加快建设面向先进制造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集聚化发展载体,加大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把金融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互联网+”发展,引导供应链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加快品牌建设和服务外包发展。

图5 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与服务业结构优化路线图

(二)具体思路

第一,放眼世界分工,立足内需市场,依托广东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根据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顺着产业链条延伸,选择有助于传统制造业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态。

第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挖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求,坚持重点突破,进一步加大培育新兴服务业态的力度,培育新的优势,打造和延伸新兴业态产业链,争取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专业(品牌)会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旅游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第三,依托已有发展平台优势,充分利用既有条件,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借势“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带”、“高铁经济带”、“互联网+”等新战略,加强区域合作,谋划构建跨省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公共平台。

第四,围绕珠三角粤港澳台和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粤港澳台深度合作,选择有助于服务业高端化的现代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业态。

第五,注重政策引导,避免过度干预,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态发展政务服务环境和市场环境。

第六,统筹考虑区域功能区发展布局,在引导知识密集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的同时,加大对粤东西北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布局力度,引导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向粤东西北迁移。

(三)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翼齐飞”,实现广东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与服务业结构优化发展的“双赢”格局。到2017年,30个省级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10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到14.5%左右,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6万亿元。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上升到52.99%,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将上升到59.87%;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融合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态进一步发展,高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发展环境日臻完善。粤港澳服务业合作不断深化,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基本建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25年达56.47%,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将升至64.91%。

2.具体目标

第一,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培育一批新兴业态。商贸、物流、会展、旅游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传统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金融、信息、创意、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第二,打造形成一批优质高效的服务业发展平台。在优化提升已有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的基础上,拓展打造若干新的跨省域的大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平台。

第三,塑造一批有特色的新兴生产性服务新星企业,促使它们茁壮成长,形成一批本土品牌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第四,深度开展开放合作。与美、德、法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合作进一步加强,生产性服务业跨国发展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托“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等,促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台阶;深入实施跨省合作新战略,跨省域生产性服务业合作发展公共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五,空间布局优化,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形成珠三角、粤东西北四大区域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协调推进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 王治国 责任校对 王景周]

2016-03-24

陈 恩(1956—),男,广东兴宁人,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台港澳经济、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合作; 刘 璟(1974—),男,湖南湘潭人,广东省人口与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经济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发展与政策、区域产业与企业。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港澳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批准号:102GXM79001); “理论粤军”重点基础理论招标研究课题资助项目《CEPA框架下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问题研究》(批准号:LLYT1319);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重大招标项目《构建广州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研究》(批准号:2016GZZD01)。

F264

A

1000-5072(2017)02-0101-15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广东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行摄广东
做好服务业 做强鱼文化
“粤来粤美”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亟需优化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