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杰
【摘要】现阶段,病理生理学主要是根据疾病发生情况,以及疾病发展规律等制定而成的一门学科,作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重要连接桥梁,和外科学、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学,内科学以及生物化学等课程存在直接联系。为了保证病理生物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本文对思维导图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其应用提出几点措施,意在促进思维导图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真正发挥自身价值。
【关键词】思维导图 病理生理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89-02
所谓思维导图主要是指:作为教学重要辅助工具之一,利用可视化、直观化与发散化特征,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或掌握学习内容,从而加深知识记忆。而病理生理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思维导图进行合理应用,不仅能帮助教师规范思考流程,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病理生理学的相关学习,引导学生及时掌握教学重点,在强化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质量。
一、思维导图在课前准备中的运用
在开展病理生理学教学时,重点教学内容是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等情况进行研究,各疾病的发病原因,不仅相互存在联系,而且各自还具有一定特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且相互错综复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清晰教学思路,通过各种教学材料和网络资源等,对教学计划进行详细明确,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化、多元化学习空间。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将教学内容进行具体明确,并将其合理应用于备课工作中,从而对教学关键、教学重点进行具体展现。首先,绘制图像的主题,之后从中心位置出发,将其划分为几个副主题,从而逐一描述重要信息。例如:在对“休克”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时,教师针对休克二期临床表现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时,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应用,可将其绘制图1所示。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临床表现中,属于临床治疗最新研究成果,而将其和临床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达到教学内容、临床实践相一致的目的,进而保证教师更好开展病理生理学教学工作。
二、思维导图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
由于病理生理学机制较为抽象,而且知识点众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生难以对其进行及时掌握。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根据教师教学内容,对其进行笔记的记载,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学习、理解、记录并存的目的。而将思维导图合理应用于教学课堂中,通过知识空间、图像与色彩的合理搭配,帮助学生更好了解知识内容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在对思维导图进行应用时,可以通过相关图形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如:形状、图像以及颜色等,均可以对学生右脑思维能力进行激发,从而帮助学生充分掌握整个教学章节。相关研究发现,对思维导图的应用,能明显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其显著优于传统教学。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课堂后,不仅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明确,而且还能将知识内容有效输入学生大脑,促使学生创意能力、逻辑思维得到明显提升。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病理生理学主要针对疾病制因讲解,因此需要学生加强记忆同时,还应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其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则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并在培养学生问题思考、信息收集、综合分析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值得对其不断推广。
三、思维导图在课后复习中的运用
在完成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后,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方法,将所学内容进行具体总结,并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点以图画形式进行绘制,将复杂内容变为简单化,使其更加容易记忆,从而真正发挥思维导图自身价值,进而改善学生整体学习水平。因此,将思维导图合理应用于课后复习中,引导学生在对其进行绘制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意识,积极参与新、旧知识体系的构建中,确保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网络化,系统化与条理化的特点,为学生后期临床思维的锻炼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在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思维导图合理应用于各教学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对知识内容进行归纳,而且还能将知识点给予简单化,通过教学步骤和教学时间的简化,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因此,思维导图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值得对该种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推广。
参考文献:
[1]徐芳,刘颖,石磊,等.病理生理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9):702-704.
[2]陳加贵,吕燕.思维导图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考试周刊,2016(32):173-173.
[3]邹丹,吴敏范,金戈,等.应用思维导图完善病理生理学PBL教学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6):73-74.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