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文
心育课堂中学生情绪情感的有效关注
林丽文
积极的情绪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具有促进作用,而负面情绪对学习活动则具有阻碍作用,情绪情感是影响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通过激发学生的正性情绪、疏导学生的负性情绪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情感;正性情绪;负性情绪
情绪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情感对认知、操作等学习活动具有很强的动力与调节功能。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主要途径和载体,它特别注重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情绪情感可以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积极的情绪情感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师生双方良好的情绪情感可为教学营造积极的氛围,调节和改善师生间存在的矛盾和隔阂,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增进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优化教育效果,成为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教师日常教书育人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通过激发学生的正性情绪、疏导学生的负性情绪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情绪情感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积极的情绪情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动力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所谓正性情绪,是指学生满意、愉快、兴奋等积极的情绪,当一个人的情绪处于满意、愉快和兴奋之中,对所从事的活动由衷地喜爱时,常常感知敏锐、思维开放,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良好的记忆效果,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心境。
1.教学主题的选定。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在于传授了多少心理学知识,而在于能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题的选择应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解决和学生潜能开发为主线,一方面充分考虑学生在现实生活、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扰,关注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学生潜能的开发、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健康人格、主观幸福感等。选择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最有代表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需要而教,精选“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让教学的全过程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参与课堂的热情,增强心理健康学习的内驱力。
2.教学环节的确定。
小学生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自我控制能力虽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教师要特别注重开展形式多变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的体验,强调通过体验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心理活动是教师进行课堂引导的载体,活动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引导的成败。一堂好的心理课不需要太多活动,但一定要有层次,一步步加强,学生的体验由量变累积促成质变,进而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
心理健康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需注意以下几点:(1)以活动、情感体验为主,注重环节的递进性、逻辑性,而非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花哨;(2)活动设计应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3)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4)活动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感兴趣、愿意参与。
1.营造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环境。教师情绪的好坏对良好课堂氛围的创设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要学会理智控制不利于良好课堂氛围形成的消极情绪。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下,教师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被调动,参与性更强,学生才更乐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人际互动十分重要,它能促进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感知,并从中得到学习、支持、反馈,从而促进其成长。因心理课的特殊性,学生上课无压力、课后无作业、期末无考试,学生抱着心理课就是放松课的态度,常常用应付的心态对待课堂教学。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备健康的人格,有亲和力,保持价值中立,以良好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兴奋的情绪激励学生投入学习,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以宽容的情绪对待学生的差错,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安全、温暖、开放的氛围。教师自身要很快地融入课堂,同时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身体语言去引导、感染学生,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
2.发挥专业优势,让课堂引导辅导化。
课堂上,教师应始终保持价值中立,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点滴想法和感受,可以借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支持”技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安全、接纳,从而使得学生以自然放松的心态主动参与课堂。比如在“说说生活中我的烦恼”这个环节,教师可以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畅谈感受,用同理心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表示接纳、认可,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主动地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大家分享。在体验分享环节,教师可巧用重复技术,选取学生观点中有价值、有必要的信息进行重复,以更清晰、更明确、更简洁的词句来重新描述所传达的信息,这不仅能有效避免误解,还能准确把握学生观点,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所谓负性情绪是指愤怒、恐惧、抑郁等消极的情绪。负性情绪对学习活动具有阻碍作用,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削弱学习效果。
当学生出现负性情绪时,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学生不懂事,不要一出问题就上纲上线,就认为是品德问题、思想问题,而要从心理角度去理解、去分析、去解决。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避免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居高临下地说教,这种以管教为主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受到压制,不但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而且教育效果较差。
1.尊重学生。
尊重,意味着把学生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当我们尊重学生时,就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其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教师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和尊重需要。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教育活动的双方在心灵和情感上产生了强烈共鸣,进行了充分交融,满足了教育对象的尊重需要时,就能加强被教育者情感的正效应,促使其发生由浅入深的“服从—认同—内化”的转变;反之,就会产生防卫、猜忌、抵触等不良心理和对立情绪。
2.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
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学会倾听,倾听是解决课堂冲突和矛盾的最好方法之一,倾听学生心声,加强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教师才能真正走近学生。课堂上,教师如果发现有不正常的情况,不妨向学生问个明白,给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问清楚后再做工作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采取有效防止课堂突发事件的方法。面对遭遇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始终在接纳、理解的基础上关心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在这种信任、平等的气氛中,学生才会获得自由的心灵空间,真正开始独立思考、承担责任,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3.善于疏导,指导学生情绪的发泄。
心理实验和实践经验表明,强行压抑情绪的表露和释放有害身心健康,而极端放纵个人的情绪也是后患无穷。所以,合理释放、适度节制和升华可以发泄内心的负性情绪,减少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度。人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要保持精神和心理上的平衡,情绪上就需要得到适当的发泄。这就要教师留心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体谅、关心他们,指导他们在合适的环境下把情绪发泄出来。
针对儿童时期情绪情感的特点,在教学中随时注意学生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从他们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判断其情绪情感的变化。对课上出现的由于外界干扰或突发事件引起的兴趣转移或情绪变化,一要因势利导,二要迅速排除干扰,妥善处理,稳定学生情绪。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的情绪,变无意识关注为有意识关注,激发他们的肯定情绪,调适他们的负面情绪,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G441
A
1005-6009(2017)80-0041-03
林丽文,福建省南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建南平,353000)心理健康教师,一级教师。